□宋舒萍
(淄博市淄川區農業農村事務服務中心 山東 淄博 255100)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指出,要加快構建新型農業經營體系,賦予農民更多財產權利。有關文件要求探索農村集體所有制的有效實現形式,創新農村集體經濟運行機制。“三變”改革指資源變股權、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民。
在經濟發展較緩慢的時期,傳統的農業生產符合經濟發展的要求,但是隨著經濟全球化的發展和信息時代的到來,傳統的農業生產經營方式逐漸被淘汰。現代社會需要規模化和科學的農業生產經營管理方式及具有科學經營理念的職業農民[1]。
在這種情況下,沿用傳統的農業生產經營方式必然會導致農村土地資源浪費,進而對一個農業大國造成嚴重影響。農村“三變”改革是適應新時代農業經濟發展趨勢的重要舉措,應得到廣大農民和整個社會的支持。
“三變”改革帶來的不僅是先進的農業經營管理理念,更改變了農民的角色,使農民不再靠體力勞動獲得報酬,而是靠技術和經營獲得報酬[2]。例如“三變”改革引導農民以多種方式流轉土地承包經營權,通過土地入股、托管等方式實現農村土地的規模化經營。這些方式使農民變成了股民,不再依靠單一的農業生產作為收入來源,加上政府有關政策的大力支持,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農民的收入水平。
全面小康社會最重要的就是全面性,其關鍵在于農村貧困人口脫貧。實行“三變”改革也是加快全面小康社會建設進程的重要措施,與我國的整體經濟建設和發展目標一致。
我國農村地區有豐富的土地資源,是不可多得的物質財富,但僅有豐富的土地資源是不夠的,還需要對其進行合理利用,做到物盡其用,發揮其最大的作用。在農村地區進行“三變”改革能夠很好地實現這一目標。
“三變”改革能夠將大量荒廢的土地變成肥沃的土地[3]。有些農村地區的土地經常出現無人耕種的現象,有的農民直接在耕地中種植樹木,任其發展;大部分農村的年輕人進城打工,使得大面積土地處于閑置狀態。通過實行“三變”改革,可以將無人照料的土地承包給有技術、有經驗的人,對這些土地進行規模化經營,使土地得到更合理的利用。農村的土地資源是隱藏的寶貴財富,如果開發得好,便能夠帶動農村地區的發展,否則將會變成荒地,嚴重浪費資源。
“三變”改革是一種新型農村發展政策,很多地區的農民對其了解不足[4]。大部分農民的文化程度不高,會對新政策的風險性、可靠性等產生懷疑,所以在一些農村地區特別是偏遠農村推進“三變”改革存在多方面困難。普及“三變”改革的相關知識尤為重要,要使農民主動配合“三變”改革,才能發揮這一政策的最大效用。
“三變”改革的最終目標之一是提高農民的收入水平,促進農村地區發展。因此,在“三變”改革過程中,必須保證農民的權益不受侵害。但是就目前的情況來看,農民的權益仍然存在很多風險。例如轉讓土地經營權之后,農民對土地的經營管理權將會變得非常弱。部分關于農民自身利益的事項,農民難以參與決策,造成了“是贏是虧,老板說了算”的情況,甚至會出現“大戶套散戶”的現象[5]。出現這些問題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農民的知識水平和維權能力較低是關鍵。有關部門必須加強重視,盡力保護每一個農民的利益。
如今,“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已深入人心,“三變”改革一定要注重資源和環境保護。但是就目前的情況來看,資源和環境保護狀況并不樂觀,還需要進一步監管和改進。
部分承包經營者得到農民的土地后,忽視了土地資源和環境保護的重要性,一味追求經濟效益,導致許多土地過度開發,有的土地甚至被嚴重破壞。由于缺少產權交易平臺,農民很難在短時間內退出,最終退出股權后,這些遭受到嚴重破壞的土地無法再進行農業生產,這不僅使農民遭受了不必要的損失,更違背了經濟發展規律和我國的經濟發展政策。如果在“三變”改革過程中出現這種情況,必須嚴厲懲治和打擊[6]。
農村“三變”改革的主體是農民,農民對“三變”改革的認識程度和支持程度決定了改革的順利性。因此,在農村地區進行“三變”改革的第一步就是加強對“三變”政策的宣傳。
首先,“三變”改革的有關管理部門應該積極承擔責任,在推廣有關政策之前派專門的人員,向農民宣傳“三變”改革的含義、風險、優點等,使農民對這一政策有大致的了解。
其次,在改革過程中要不定期開展動員大會,向農民匯報本地區的改革成果,舉例子、擺事實,使他們能夠親眼看見這一制度的優越性,從而吸引更多農民參與并支持這一改革。
再次,采取榜樣帶動法,說服一些具有威信的農民積極響應這一政策,然后通過榜樣的力量帶動一大批農民參與到改革中。“三變”改革不能一蹴而就,而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使每個農民都在了解改革內容的基礎上發自內心地參與到改革中,才是最有效的措施。
鼓勵農民積極參與“三變”改革以后,必須對農民的權益負責,使農民在改革中受益。在改革中增強對農民權益的保護是一項重要的任務,這影響到廣大農民對這項政策的評價。在降低風險、增強權益保障方面,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首先,政府部門應該設立專門的維權機構,最好是在每個鄉鎮都設立一個這樣的機構,進而方便農民維權。
其次,在改革之前做好維權觀念的培養。因為很多農民的文化程度較低,有的農民甚至沒有維權的意識,所以培養維權觀念非常有必要。
再次,加強對維權的監督和管理,使農民的維權申請落到實處。對于徇私舞弊、只接受維權申請而不幫助農民維權的行為,進行嚴厲懲罰。
近年來,我國的經濟政策發生了一系列變化,可持續、綠色發展是新的經濟發展理念,因此在“三變”改革過程中保護環境、節約資源不容忽視。
首先,在改革之前設置專門的環境監管部門,建立適合改革的環境監管制度,對改革中承包經營者的行為進行約束。對于破壞環境、過度開發資源的行為,一經發現必須制止和嚴厲打擊。
其次,提高承包經營者和農民的環境保護意識。通過舉辦宣傳會、培訓會的方式,使承包經營者了解破壞環境需要承擔的后果,使廣大農民了解破壞環境對今后生產經營的影響,樹立維權意識,發現有關破壞環境的行為以后要積極舉報。
再次,加大資金投入,引進先進的農業生產技術和農業生產管理人才,對承包的土地進行科學合理的經營和管理,避免過度開發和環境污染。
總之,樹立“保護第一,開發第二”的理念,不僅是“三變”改革的要求,而且是我國經濟發展改革的總體要求,有關部門必須給予足夠的重視。
農村“三變”改革的推進過程中存在諸多困難,參與主體較多,如善于經營的承包經營者、辛苦勞動的農民和相關監督部門等。各主體都有屬于自己的利益,但是要想提高整體利益,各主體之間必須緊密聯合,朝著最終的目標共同前進,最終實現“三變”改革目標,促進農村集體經濟快速增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