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喜琴
(林西縣大營子鄉人民政府 內蒙古 赤峰 024000)
鄉村振興戰略是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同志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所提出的一項針對于農村地區的發展戰略,該戰略對農村地區經濟發展具有至關重要的指導性作用。
與此同時,優先發展農業經濟是關系到國民生計的根本性問題,因此需要充分注重農業經濟的可持續發展,貫徹落實鄉村振興戰略,全力促使我國農村地區經濟發展水平持續提升。
在實際的工作中,需要進行細致規劃與設計,積極調動與分配農村地區各項資源,打造完善的農業經濟發展產業鏈,使我國農業經濟發展展現出良好的發展趨勢,助推新時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事業向前發展。
我國是世界上最大的農業國家,農業發展水平會在一定程度上對我國社會經濟造成一定的影響。同時農業在長期的發展中逐漸成為國民經濟的支柱型產業,對促進我國社會經濟增長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推動農業經濟可持續發展對于我國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也有良好的促進作用,能夠助力社會經濟發展水平持續提升。
第一,實現農村地區經濟可持續發展的最關鍵要素是充分保護自然資源以及生態環境,這樣才能實現對各項資源的合理開發與利用,全面推進我國農業發展與自然環境保護的有機結合。同時,需要加強對科學技術的運用,避免在農業經濟發展的過程中破壞環境,從而實現農業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第二,提高農業產業的效率以及加大投入力度。發展農業經濟需要從全局出發,大力發展農業、林業、畜牧業、漁業等產業,這樣可以對農業產業經濟發展起聯動效果,從而實現農業經濟的綜合型與集約型發展,實現對農村地區各項資源的充分調動,有效改變農村地區原有的經營模式,全力助推農村地區經濟發展與建設水平的持續提升。
第三,農村地區經濟發展不僅要注重數量,更需要充分關注經濟發展質量。因此在實際工作中需要致力于提高農村地區人口的素質,通過大力開展素質教育,有效提高農村地區人民的科學意識,確保將全新的科學技術類型融入發展過程中,使農村地區的資源、環境、人口等充分發揮作用,促使農村地區經濟蓬勃發展,實現農業經濟與環境之間的協調發展。
農業在我國的社會建設與發展中是一個重要的產業類型,是國民經濟的支柱型產業。農業的發展質量以及效率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我國的經濟建設水平,因此實現農業經濟可持續發展不但可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也可以促使我國農業經濟彰顯良好的發展空間與趨勢,使農業經濟展現出良好的發展勢頭,并且在發展階段持續革新。
要將全新的農業技術融入農村地區經濟發展當中,實現農業經濟的持續創新發展,在提高農村地區經濟收入的同時,在我國構建良性發展模式,有利于不斷完善社會經濟體系,從而以農業經濟為基礎,全力提升社會各領域發展效率以及水平,使新時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效率不斷提高。
從本質上來說,實現農村地區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可以在社會范圍內創造更加良好的經濟發展基礎,為社會經濟的高水平發展注入活力,使我國社會主義經濟建設事業穩步向前。應以農業產業為依托,創新經濟發展模式,提高經濟發展水平,逐步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在農業經濟發展中,農作物是最重要的因素之一,但在發展中存在農業經濟結構缺乏合理性的問題,主要表現為農村地區發展農業存在一定的盲目性。未依照市場的調節規律種植農作物,有可能導致市場中的農作物滯銷,對農業經濟發展造成阻礙,不利于我國農業經濟持續創新發展[1]。
產生該問題的主要原因是農村地區發展經濟缺乏科學的指導,未根據市場調節規律開展農作物種植,導致出現農業結構缺乏合理性的問題,降低了我國農村地區的經濟發展效率以及水平。
我國是農業大國,農業自古以來就是我國主要的產業類型之一,也是國民經濟的主要產業類型。然而,在實際發展中存在農業產業化程度較低的問題,主要表現為我國農業產業發展規模較小,同時缺乏科學系統的管理制度。這導致農業經濟的發展質量以及水平較低,對農產品沒有進行二次加工,科技含量較低,導致我國農產品的各項指標并沒有充分達到國際化的標準,在市場中缺乏競爭力[2],農村地區經濟無法實現增長,產生農村地區經濟滯后的問題。
出現這一問題的原因主要是未充分注重農業產業化發展,沒有在農業經濟發展階段融入全新技術,從而降低了農業科技水平,不利于實現農業經濟可持續發展。
我國農業經濟發展期間產生了環境污染問題,例如大氣污染、水污染等,主要原因是濫用農藥,沒有科學且合理地開展農業生產規劃。殘留的農藥會通過土壤滲透到地下水中,造成嚴重的地下水污染,這種情況不利于我國可持續發展觀念的貫徹落實,同時降低了農業經濟在發展階段的社會效益[3]。
產生該項問題的主要原因是在發展農業經濟時沒有將可持續發展和環境保護的觀念落實到其中,降低了農業經濟的發展水平。
為保證我國農業經濟在發展階段呈現出良好的發展趨勢,助推社會經濟持續創新與發展,首要任務便是在農村地區大力開展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確保農業經濟在發展階段能夠充分滿足市場發展需求,避免產生農產品滯銷的問題,使我國農業產業發展水平得到提升[4]。例如可以加大國家宏觀調控力度,通過國家宏觀調控的方式實現對各項農產品市場銷售情況的有效把控,制訂具有針對性的農產品生產計劃,將農產品生產計劃下發到各地方政府,由地方政府對農民的農作物種植的相關事宜進行科學指導,從而確保農作物種植能夠充分符合市場要求,實現農業經濟可持續發展。
在農業經濟發展階段,必須要依靠科學技術的力量,創新農業發展形式,開辟全新的農業發展路徑,從而為農村地區農業經濟發展創新提供科學有效的技術支撐[5]。
需要加大農業的科技投入,對傳統勞動密集型農業生產模式進行轉型,全力促使資源、技術應用在農業產業當中,全力助推農業的現代化發展,從而逐漸形成密集型農業產業,令我國農業經濟在發展階段彰顯出良好的發展趨勢。
提高農業經濟的發展水平以及效率,使我國農產品能夠達到國際化標準,提高農產品市場核心競爭力,全面實現農業經濟可持續發展,助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事業加速向前發展[6]。
在發展農業經濟期間,需要貫徹落實環保措施,實現對生態環境的有效保護,是當前社會建設與發展階段的一項關鍵任務。在農業經濟發展階段,需要注重對生態環境的保護,實現生態經濟與農業經濟之間的高度統一。例如需要對化肥以及農藥進行合理使用,有效減少化肥以及農藥對土壤產生的污染,保護自然生態環境。在發展農業經濟的同時,要注重持續改善生態環境,解決農村地區生態環境問題,使農村經濟的發展建立在生態環境保護的基礎之上。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全面實現農業經濟的現代化發展[7-8]。
農業經濟在我國社會建設與發展階段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農業經濟的發展水平也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社會主義經濟事業的質量。因此需要充分關注農業經濟發展,加大對農業經濟的投入力度,促使農業經濟呈現出良好的發展趨勢,實現農村地區經濟的可持續發展,為我國新時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事業注入活力,進而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