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國柱
(利津縣利津街道辦事處 山東 東營 257400)
第一階段為1949—1978 年。這個階段的農業結構較為單一。由于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不久,畜牧業、種植業以及其他產業占山東省農業總產值的比例為別為8.3%、79.8%和11.9%,因此種植業為主要產業。這一階段出現了糧食嚴重不足的困境,糧食生產成為發展重點,未考慮多元化經營及與農業的協調發展,自然資源未得到充分利用,使得除農業以外的其他產業長期處于落后發展的狀態[1]。
第二階段為1979—1984 年。這個階段的農業結構逐步發生變化,主要體現在種植業內部結構逐漸開始調整,不再完全以糧食為抓手,擴大了經濟作物的種植面積。山東省花生和棉花的種植面積于1984 年分別擴大到63.18 萬hm2和171.24 萬hm2,對比1978 年分別提升了29 個百分點和17.3 個百分點,經濟作物種植面積整體占比從13.3%升至23.7%。
第三階段為1985—1990 年。這個階段為產業結構初步調整階段。山東省在重視糧食生產的同時,全面推進多元化經營,進行了諸多調整。
第四階段為1991—2000 年。這個階段是農業結構大幅調整期,山東省農業產業結構呈現出明顯變化。種植業占比逐漸下降,漁業和畜牧業占比大幅提升,農作物增產顯著;林業的發展將經濟和生態效益結合起來;畜牧業開始踐行節約、低成本和高效發展理念,形成了產業協同發展的態勢。
第五階段為2000 年至今。這個階段為產業結構戰略性調整階段。2000 年4 月,山東省政府工作報告要求各地區深入調整農業產業結構,為全面落實新農村建設提供支撐,結合本地實際加以規劃,確定目標和發展方向,將農民的創造力充分發揮出來,激發其勞動創造熱情,全面促進產業結構調整[2]。
從客觀上來講,山東省當前的產業結構與農業實際情況相符,但存在不足之處。各品類發展過于均衡,各地區產業結構基本一致,不同區域的產品缺乏自身特色,導致山東省的農產品在國內乃至國外市場中的受歡迎程度不足,市場占有率低,整體經濟效益不理想,經濟發展速度較慢[3]。
山東省是我國主要的糧食種植地區,主要種植小麥、玉米、高粱、水稻等;棉花和花生的品質極高;蔬果資源非常豐富,不管是產量還是品質,都處于國內領先地位。
目前,山東省農業產業結構基本合理,不同產業發展水平基本均衡,但是還具有一定改善空間。其中第二、第三產業仍然是農村經濟發展的短板,有待進一步優化。1979 年,漁牧業產值在山東省農業總產值中的占比不斷提高,而種植業所占比例則慢慢降低。
種植業的產量持續提升并且品質優良。2008—2019 年,糧食增產明顯。山東省的糧食生產不再只是追求數量,而是更加重視綠色理念。
(1)林業穩步發展。山東省2019 年的林地面積比2018 年增加了34.6 萬hm2,綠化率提升了1.22%,綠化面積比2018 年新增了0.5 萬hm2。
(2)畜牧業產量穩定。2019 年肉、蛋類比2018 年減少5.2 萬t 和8.2 萬t,分別下降了2.1%和3.5%。2019 年奶產量比2018 年增產8.2 萬t,但比2017 年下降7.4%。
(3)漁業得到不斷發展。2019 年的水產品總產量比2018 年新增15.3 萬t,與2017 年相比下降1%。海產品和淡水產品產量比2018 年新增21.4 萬t 與減少6.1 萬t。
從農業發展水平與市場經濟發展要求的角度來看,農業結構依舊存在不合理之處。漁、畜牧業占比仍舊較低,未體現出顯著優勢。山東省種植業占農業總產值的比例一直都處在高位,未低于50%,即便林、漁、畜牧業產值之和遠比不上種植業產值。從現階段的情況來看,山東省以農業為主體產業,由于種植業是原始的弱質性產業,生產效率和效益不高,受市場和自然條件的限制大,相對于其他產業,種植業風險更大。
山東省的區域結構同質化嚴重,沒有從整體上進行規劃,未將區域優勢充分體現出來,且資源利用不充分。農戶未有效利用信息,缺乏市場意識,盲目發展。大部分地區未結合自身優勢調整農業結構,一些區域甚至只是就結構而調整結構,未考慮本地區的實際情況。山東省各區域沒有形成具有本地特色的產業經濟帶,沒有能夠體現核心競爭力的產品,本區優質資源未得到充分利用,對其他產業發展造成了一定限制。
山東省是我國的農業大省,但是在農業生產經營方面未實現規模化,產業化程度不高,依舊以獨立經營為主。單一農戶的生產經營模式雖然在很大程度上促進了早期的農業發展,然而在市場規模持續擴大以及競爭日益激烈的大形勢下,此類分散化經營模式的缺陷越來越明顯。單一模式下的農戶未形成合力,導致市場競爭力不足[4]。
觀察山東省的農業生產情況不難發現,大部分地區的農產品加工業處于初步發展階段,加工轉化的效率低,發展遲緩。農產品的生產和流通等關鍵環節明顯脫節,很多農產品依舊作為原料出售,在市場上無競爭優勢。這是農民收入一直無法提升的重要原因之一,對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十分不利。
山東省剩余勞動力充足,第二、第三產業無法將其全部吸納。一些城市出于對本地區民眾利益的考慮,為了改善城鎮居民就業,專門出臺了限制外來農民進城謀生的政策,人為限制城鄉間人力資源的流動,使農民工無法享受與城鎮居民同等的就業和發展機會,對其利益造成了嚴重損害。
雖然山東省糧食生產情況良好且外銷他省或國外市場,但要清晰意識到當前的情況僅是短期的,是否能持續保持有待進一步確認。因此,山東省要保持糧食生產的基礎地位不動搖。糧食的產量與價格波動,會影響廣大農民的正常生活,甚至影響整個國家的民生大計,帶來不可估量的后果。要確保糧食產量,加快推進農業科技發展,提高糧食產量。將提高糧食產量作為農業發展目標,在山東省引進優質品種并進行種植,是山東省調整農業產業結構的關鍵任務之一。
結合山東省各地區的實際狀況,建立具有當地特色的農業生產模式。山東省地域廣闊,各市、縣自然環境與生產要素各不相同,因此不能盲目調整農業產業結構。要針對實際問題,采取最合適的方法,結合當地實際發展多樣化和特色化的農業模式。不同地域要結合其客觀條件,充分發揮特色優勢,發展社會所需的產業,淘汰落后產業。
農產品加工企業應在生產加工的各個環節都嚴格遵循標準規范,否則可能引發農藥殘留和重金屬超標等質量安全問題。就目前山東省的形勢看,加強農業標準化管理,強化產品競爭優勢是未來發展的重點。
山東省是我國的農業和人口大省,農業和人力資源豐富,工業發展水平較高,市場優勢顯著,但大部分農產品加工類企業的規模較小且依舊以勞動密集型為主,未充分利用現有資源,品類單一,缺少先進的技術與設備,影響了農業的產業化進程。在新的歷史時期,山東省在推進農產品加工業飛速發展的同時,不僅要將自身優勢充分利用起來,還要做好以下兩方面的工作。
一是做好技術支持工作。農產品加工業能夠將加工、生產和銷售充分結合起來,因此政府要給予大力宣傳和正面引導,積極引進新技術,加強創新,將先進技術引入目標產業中,全方位強化科技創新能力。
二是做好資金支持工作。加大對農業發展的投入,擴大融資途徑,獲得足夠的農業發展資金,這對強化山東省農產品加工業的市場競爭優勢有重要作用。
通過分析山東省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對農業經濟的影響可知,山東省的農業產業結構調整明顯有利于農業經濟增長,但農業產業結構不合理,以種植業為主,其他產業占比較低。未來山東省應該重點發展除種植業以外的其他產業,達到均衡發展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