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曉琴,楊俊豪
(1.中共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第八師石河子市委黨校 新疆 石河子 832000;2.沈陽大學文法學院 遼寧 沈陽 110044)
石河子位于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北部,天山北麓中段,古爾班通古特大沙漠南緣,轄區面積6 007 km2,市區規劃面積460 km2,常住人口67 萬人。目前,石河子有文化和旅游企業500 余家,其中A 級景區10 家、星級賓館3 家、星級農家樂50 家、滑雪場5 家、旅行社35家、文化產業企業410 家,直接從業人員1.7 萬人,間接從業人員8.5 萬人。
目前,石河子重點紅色旅游景區有兵團軍墾博物館(4A 級)、周恩來總理紀念館(2A 級)、艾青詩歌館(3A 級)、軍墾第一連(2A 級)、小李莊(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廣場群雕(第一犁、第一井、戈壁母親等雕塑)、西工業園區(八一記憶產業園)、各團場老建筑,待創建5A 級景區有兵團軍墾博物館及周邊群雕、幸福路商業街、駝鈴夢坡景區、軍燕沙漠生態景區,待創建A 級景區有150 團尋夢湖、北泉植物園、圣露堡酒莊、漠北莊園、神仙灣項目、花果山張氏酒莊、將軍山遼疆生態公園、紅山1958 小鎮、景觀河、西公園。
根據統計數據顯示,石河子2019 年旅游接待人數1 250 萬人次、旅游收入100 億元,比2018 年增長30%;2020 年1—10 月旅游接待人數515.2 萬人次,實現旅游收入12.3 億元。
一是發揮優勢,打造全疆紅色旅游目的地。石河子有獨具魅力的軍墾文化,擁有大量軍墾舊址和館所,紅色文化旅游資源體量大、群落多。石河子傾力打造的“中國軍墾文化”是當地旅游業最為突出的品牌優勢。石河子區域內有全國唯一的軍墾文化建筑群小李莊,全國100 所紅色教育基地之一、被中央確定為全國15 個紅色基因庫試點單位之一的兵團軍墾博物館,以及兵團工業舊址的“八一糖廠”“八一棉紡廠”等。應深入發掘軍墾博物館、艾青詩歌館、周總理紀念碑、軍墾第一連等寶貴的軍墾文化資源,開展紅色旅游。依托軍墾博物館、軍墾文化廣場、城市雕塑體系、艾青詩歌館、軍墾風貌區建設,打造軍墾文化紅色旅游5A 級景區。
二是兵地融合,推動區域旅游發展一體化。注重與自治區及兵團的旅游規劃、旅游線路銜接,注重與周邊縣市合作,編制“石、瑪、沙精品旅游線路”,共同舉辦石沙瑪“汽車越野賽”“冰雪旅游節”等賽事活動。圍繞濕地保護,與瑪納斯縣共同打造小李莊、紅山1958 文旅小鎮等紅色旅游景區景點,與烏魯木齊、昌吉州、吐魯番市、克拉瑪依市、哈密市、阿勒泰市、伊寧市等成立“烏昌吐石克哈阿伊”文旅融合發展聯盟,向西連接獨山子獨庫公路起點。在這條線路上,石河子與瑪納斯縣聯合打造了肯斯瓦特水利風景區,與沙灣縣聯合打造了安集海大峽谷景區,還有143 團紫泥泉房車營地、牛仔部落等旅游項目。
三是加強規劃,建設國家全域旅游示范區。石河子市被列為國家第二批全域旅游示范區創建單位。在此基礎上,石河子編制了《全域旅游總體規劃》,于2020年設立1 000 萬元旅游發展專項資金,支持中小微旅游企業發展,鼓勵景區景點提質升級和旅行社引客入“石”,以全域旅游創建為抓手,打造全“產業+旅游”發展新格局。積極創建國家全域旅游示范區,編制石河子全域旅游總體規劃,以規劃為引領,以景區、景點、星級酒店、農家樂創建為核心,以旅游宣傳產品營銷為路徑,以招商引資項目建設為抓手,以脫貧攻堅、促進就業為重點,打造“人人是旅游形象、處處是旅游景點”的高顏值城市形象。
四是聚集人氣,不斷提升文化旅游供給水平。石河子是兵團首個創建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范區的城市,圍繞“愛國愛疆”“我們的節日”“民族團結”“兵地融合”“地域文化”等篇章,打造出軍墾文化冰雪旅游節、草原文化節、桃花節、駝鈴夢坡沙漠音樂節、軍燕摸魚節、下野地西瓜節、石沙瑪汽車越野挑戰賽等獨具特色的軍墾文化旅游節慶活動,不僅豐富了文化旅游服務產品供給,而且發揮出凝聚各族群眾的“大熔爐”作用。通過與周邊縣市文化館、圖書館、博物館等公共文化服務機構結對子聯辦活動、交流互訪、場館聯盟等方式,加強文化交流,石河子日益成為新疆紅色文化的傳播中心。剪紙、烙畫、涼皮制作等原本散落在民間的傳統技藝,成為一批有軍墾文化烙印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綻放在石城文化的大舞臺。
一是旅游基礎設施不完善,接待能力較弱。石河子旅游資源比較分散,道路交通條件不完備,標識標牌數量不足。目前市區沒有游客服務中心,缺少吸引外地游客的美食城(街),軍墾第一連景區道路狹窄不便于通行,北湖景區因濕地保護等導致基礎設施損壞嚴重仍未對外開放。
二是自然資源相對匱乏,需要協調地方支持共同開發。受地域條件限制,石河子自然景觀較少,部分景區和場館在沙灣和瑪納斯境內。
三是宣傳推介不夠,招商引資力度不大。旅游宣傳投入相對較少,缺乏專業宣傳隊伍。撤銷原有的西部新絲路旅游開發有限公司后,旅游開發基本以政府為主導,招商引資渠道相對狹窄。受限于旅游項目投資規模大、資金回收周期長和投資風險大等,旅游建設資金籌措困難[1]。
一是深入挖掘紅色旅游資源。以“共和國軍墾名城”為依托,加快軍墾博物館改陳及軍墾風貌區建設,打造宣傳展示兵團發展的重要窗口,重現軍墾歷史特色。加快軍墾第一連景區改造,進一步完善小李莊基礎設施,推進周總理紀念館建設。整合石河子紅色文化旅游資源,科學、合理地規劃精品旅游路線,完善服務功能,提高綜合接待能力,既滿足參觀者游樂、參觀需求,又滿足吃、住、購物需求,既能接待散客,也能接待團體游客。爭取把石河子打造成全國重要的紅色旅游基地和黨員教育培訓基地,吸引更多外地游客和單位團體來石河子體驗軍墾文化、接受紅色教育,打響“中國紅色旅游軍墾文化體驗地”品牌。
二是加強重點景區規劃建設。利用肯斯瓦特、瑪河生態風光帶、安集海大峽谷等休閑度假旅游資源,開發建設S101 線“草原丹霞旅游風景道”石河子段,做好“石瑪沙”旅游一體化規劃,推動三地旅游景點互聯互通。圍繞遼疆生態公園、軍墾第一連、將軍山、臥龍山等景區建設環山公路,整合現有景區,建設集國際滑雪場、溫泉酒店、紅酒莊園、生態采摘、越野徒步等功能為一體的休閑度假區。繼續做好西工業區規劃,對工業遺址進行“退二進三”改造,將工業、倉儲用地轉變為第三產業用地,重點發展商貿服務業、文化產業等,拓展新型業態,形成多功能、多形式的商業、文化、旅游業態結構,提升城市品位,促進工業遺址“活化”,重塑遺址風貌,體現文化價值、藝術價值及經濟價值。
三是加大宣傳推介和旅游產品開發力度。成立文化旅游投資集團,引進文化旅游人才,整合旅游資源,打造紅色旅游品牌,把軍墾文化的資源優勢轉化為旅游產業發展的優勢[2]。充分發揮兵地旅游聯盟和援疆工作平臺,多渠道、多形式加大石河子軍墾文化旅游的宣傳推介力度,加強與大型旅游集團、旅行社和導游團隊的合作,逐步提高石河子軍墾文化旅游的知名度,擴大影響力,形成品牌優勢。加強對軍墾文創產品的開發,打造“軍墾1950”石河子禮物公用品牌,為各類旅游商品開發及營銷企業提供支持。加大對炮臺鎮甜瓜、下野地西瓜、花園蟠桃等優質土特產的宣傳推介,支持開發142 團大峽谷、143 團紫泥泉草原風光旅游景點,鼓勵團場發展農家樂、采摘園等田園綜合體,打造北疆重要的休閑旅游目的地。
四是推進文旅融合發展。按照《全域旅游規劃實施細則》推進全域旅游縱深發展,利用旅游發展專項資金,支持中小微旅游企業發展。充分利用國家將石河子列為“生產服務型國家物流樞紐承載城市”的機遇,加快重大交通基礎設施建設,建設旅游環線道路,打造“烏昌石”一小時生活圈。不斷推出弘揚主旋律的精品力作,組織重大文藝創作演出和展覽活動,以軍墾文化和現代生活為主題,努力推出一批獨具石河子特色、緊扣群眾審美需求和市場需要的優秀文藝精品。合力打造新疆兵地融合旅游示范區,辦好各類節慶和賽事活動,與沙、瑪兩縣共同舉辦“石沙瑪越野車賽”“冬季冰雪旅游節”“草原文化節”“桃花節”等旅游節慶活動,通過線上線下同步互動,進一步擴大旅游消費市場,帶動旅游經濟發展。
石河子旅游資源豐富,打造高質量的旅游業是經濟發展和打造“共和國軍墾第一名城”的需要,也是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精神需求的需要。石河子要認真落實中央推動旅游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部署,推進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在旅游業中的實踐,把加快發展旅游業放到更加突出的重要位置去謀劃,努力打造一批自治區級、兵團級乃至國家級旅游景區和景點。石河子應以深入挖掘紅色旅游資源、加強重點景區規劃建設、加大宣傳推介和旅游產品開發力度、推進文旅融合發展為抓手,進一步擴大旅游消費市場,帶動旅游經濟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