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妍蓉
(中共咸陽市委黨校 陜西 咸陽 712000)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要推動產業振興、人才振興、文化振興、生態振興、組織振興。在鄉村振興背景下,以新型職業農民為主體的鄉村產業人才是關鍵[1]。
近年來,咸陽市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工作,從無經驗、無模式、靠任務驅動型的行政推動,轉變為當前的市場需求推動,成效顯著。
宜精不宜多,穩步推進培育工作。咸陽市積極轉變思路,利用多種形式廣泛宣傳,擴大宣傳的覆蓋面。在組織培育報名時,避免形式主義,采取自愿報名的方式,不搞“硬指標”。嚴格把關,逐戶深入現場,逐人座談,村組走訪,確保把熱愛農業、有一定技能和影響力及產業基礎的農村能人吸收進來,使有限的培育資源用在“刀刃”上。咸陽市農業農村局組織職業農民赴本市果業強村及相關企業現場教學,總結經驗,提升宣傳成效。通過“理論教學+現場操作實踐”“農民與專家或技術干部互動”“現場田間教學”等模式,提升新型職業農民培訓及宣傳成效。
控制規模,確保培育實效。從培育工作的動態管理情況看,辦班規模適度,產業基礎、綜合素質、培育需求等較高,教學氛圍濃厚。學員現場觀摩學習,借助微信、網絡等形式互動交流,各屆學員互通信息,各取所需,教學效果良好。網店創業者對學員給予及時指導,學員踴躍參加學習和參觀交流,求知促發展的欲望極為強烈。
家庭農場是現代農業的微觀基礎,新型職業農民是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的重要骨干力量之一[2]。職業農民培育工作呈現出“供給側”問題,供需不匹配。隨著農業、農村經濟快速發展,原有培育內容多以生產技術成熟的種植技術為主,高層次、新科技的內容偏少,難以跟上農民的現實需求。原有的培訓方式單一,以講授為主、田間地頭實踐參觀為輔,無法調動農民學習的積極性。應有效開展培育前調研,強化生產經營一線指導,挖掘鄉村產業人才。依靠并發動群眾是發現鄉村產業人才最容易也最簡便的做法。應瞄準新型職業農民需求,有針對性地開展生產經營一線指導培育。
農民天然的趨利性和無風險生存意識,決定了其本質上不屬于現代市場經濟的成熟主體。農民要真正成長為順應現代市場經濟的新型職業農民,需要走很長的道路。例如,在指導黃花菜種植推廣時,沒有注意適度規模發展和提升品質,品種過于單一,未有效發揮有機種植、綠色生產的作用,未達成品牌效應。
以農戶為農業生產的基本經營單位,是全球農業的普遍規律和共同選擇。家庭農場以農戶為農業生產基本經營單位,其基礎是農戶經濟。農民成長為新型職業農民的道路,前途光明,道路曲折。必須推動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工作,選擇具有豐富工作經驗和一定資金積累、熱愛農業、敢于創新、有風險意識的人員參加培育。
有關調研顯示,具有豐富工作經驗的人員返鄉創辦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已成為企業主、農業推廣人員、外出打工者回鄉創業的一種重要形式。積極培育有一定發展基礎的職業農民,使其成為熱愛農業、創業經驗豐富、有創新意識、在某一方面有專長的行家里手。培育具有這類特質的人員成為新型職業農民,促進了外出打工者返鄉創業,也易于打開新型職業農民培育的新局面。
農村是新型職業農民生存和發展的土壤。僅靠各縣區農廣校挖掘和培育新型職業農民的效果有限。要想發現優秀農村產業人才,必須充分發動群眾的力量。涉農部門和鄉鎮有聯系農村的優勢,在挖掘農村產業人才和推薦新型職業農民方面最容易見成效。必須明確將發現和培育農村優秀產業人才作為縣區涉農部門、鄉鎮、脫貧攻堅駐村、幫扶工作隊、駐村第一書記的重要責任之一,并將其作為目標責任考核的重要內容。對因發現和培育不力,造成重大人才損失的,應落實責任追究制。
新型職業農民培育的經驗與教訓表明,新型職業農民投資失敗絕大多數發生在其培育以前的決策項目,失敗的共性原因是未進行可行性分析論證、盲目投資、缺乏風險意識。例如外地青年滿腔熱血投資大棚生產南方水果,曾經轟轟烈烈見諸省城媒體,如今投資運作失敗,早已銷聲匿跡。個別職業農民在培育以前盲目投資養豬業,因前幾年效益不佳,導致資金鏈斷裂。這些有說服力的案例,既是產業發展的重大損失,又是人才的重大損失。
有關調查顯示,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對所獲得的產業政策、金融支持和政治激勵評價的評分均未達到“一般”水平,且對金融支持滿意度最低。涉農部門、鄉鎮應創造項目發展的良好環境;在產業立項規劃審批前,積極幫助投資人做好項目可行性分析論證,確保項目不發生重大決策風險;項目出現重大決策風險后,應對有關部門和鄉鎮實行“一票否決”制度。
以農廣校和科研院所為主,建立并完善新型職業農民培育體系。建立以縣區黨委農村工作部門牽頭負責,農業、人社、金融、鄉鎮等聯動的工作機制,系統整合師資力量,選拔一批專、兼職結合的經濟管理、農業技術、工程技術、市場營銷、電子商務、金融和鄉村旅游等人才,以科學激勵機制,鼓勵各類人才在一線指導培育工作。鼓勵職業農民在生產經營一線開展各類技術觀摩、比武、競賽等交流活動,提升學習的針對性。不斷提高培訓質量,培育以新型職業農民為主體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
相關調查顯示,全國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農產品品質提升效果不佳,生產經營有機農產品認證的新型經營主體占比僅5%左右。農業綠色生產方式應用仍然不容樂觀,農藥等各類污染有惡化趨勢,品牌建設意識缺乏,大部分農產品品牌影響力局限于本省、市和縣域范圍內。必須在生產經營一線指導并培育新型職業農民,推動其所在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發展,從而解決這些問題。
因地制宜地制定“菜單式”服務套餐,本著“托管自愿、有償服務”的原則,鼓勵并引導農戶與農業社會化服務機構簽訂“托管服務協議”,對糧食作物生產環節進行托管服務,實現“統一機械整地、統一機械播種、統一病蟲害防治、統一機械收獲”,對秸稈回購進行“肥料化”“飼料化”利用。
農業社會化服務應逐步從傳統的產前環節,擴展到糧食“訂單收購”等產后服務。一是要鼓勵更新植保機械,購置高效植保機械,提高農藥利用率,特別是要鼓勵購進大型臂展式機械和植保無人機。二是要培植典型,培植專業化服務組織,開展專業化統防統治大面積示范。三是要培訓操作人員,提高其操作水平和服務能力。
服務組織可以利用數字化管理工具,對每一項農事操作“記錄在案”,確保高標準、嚴要求完成作業任務,讓農戶明明白白“消費”、清清楚楚“收益”、安安心心“托管”。加強對服務主體履約情況的監管,將農戶滿意度作為衡量服務質量的重要標準。對服務面積、服務質量達不到標準的服務組織,及時取消其服務資格,并追究其違約責任。
一是在現有地理標志證明商標中遴選有發展潛力的品牌進行重點培育。通過品牌策劃、工藝提升、包裝設計、營銷推廣等手段,以線上線下融合發展的方式,將產品推廣銷售到國內外市場,以推動傳統企業和特色產業轉型升級。加強農超對接、農商對接和在線電商平臺對接,積極組織參與淘寶(天貓優品)、京東商場、蘇寧易購等大型電商平臺組織的“雙十一”“雙十二”等在線營銷活動。
二是圍繞當地主導產業、特色產業和傳統優勢產業,發展主導產業和拳頭產品。與貧困戶簽訂優質無公害蔬菜種植長期合同,積極申請有機食品、綠色食品、無公害農產品認證和特色商標注冊,實現統一引進優良品種、統一育苗供苗、統一栽培技術、統一病蟲防治、統一收購加工、統一對外銷售。打造示范合作社,建立一批農民專業合作聯社,增強引領作用,培育知名品牌,提高本土品牌的核心競爭力。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產業振興是基礎,人才振興是關鍵,鄉村產業人才振興是重中之重。近年來,咸陽市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工作成果顯著,學員整體素質大幅度提高,學習熱情十分高漲,參與教學交流互動的氛圍極為濃厚,推動產業發展的效果明顯,成為推動鄉村振興的強大力量。咸陽市應充分認識到新型職業農民培育的重要性,根據鄉村產業人才振興的要求,不遺余力地開展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