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福琴
(蘭州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甘肅 蘭州 730000)
生態學馬克思主義第一次將研究視角轉向生態領域,使人們對受損的生存環境給予關注和思考。當前,我國正處在高速發展時期,生態環境破壞與失衡的情況較為突出。挖掘生態學馬克思主義的時代價值,為我國解決生態問題提供啟示與指導,有助于形成生態良性循環,創建美好環境,造福人民和世界,具有重要現實意義。
生態學馬克思主義突出強調保護生態環境的重要性,將生態提到較高地位。在我國有效解決生態問題的實踐中,彰顯出生態學馬克思主義的時代價值。
生態學馬克思主義對我國認識生態環境重要性具有啟示價值。生態學馬克思主義立足于生態危機,批判資本主義生產方式,著重強調生態保護和解決生態危機。生態學馬克思主義率先提出關于生態前沿問題的理論依據,引起人們對生態的關注。隨著我國環境問題日益突出,生態學馬克思主義的合理成分進一步加快了我國認識生態重要性的進程,使人們認識到保護生態的必要性和緊迫性。我國將生態保護提高到國家治理、社會主義建設高度。這是因為良好的生態環境是人民生活的基本條件,是社會發展的基本保障和國家繁榮富強的先決條件。生態環境是發展的基礎,深刻認識生態環境的重要性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
生態學馬克思主義對我國總任務、總布局的確立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生態保護是貫穿于現代化建設和民族復興全程的基本思想,對于現代化建設具有重要的指導作用。將生態文明納入“五位一體”,更加凸顯生態建設的重要戰略地位。生態是建設和發展的前提,保障生態安全有利于經濟健康可持續發展、政治水平提高、文化發展繁榮、社會和諧進步。生態既是基礎,又是保障,為經濟、政治、文化和社會發展提供了良好的自然條件,對我國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生態學馬克思主義對展現我國負責任大國形象具有極強說服力作用。我國自覺承擔環保責任,關注全球氣候變化,自覺節能減排,積極加強國際環保合作,承擔全球環境保護責任,為解決全球生態問題提供有力支持、作出中國貢獻。結合生態實際,我國出臺了一系列環保政策和措施,加強生態科技創新,改善生態現狀,滿足人民對良好生態的需求,積極發揮生態環境對生產力的積極作用,推進生態與生產力相互促進、協調并進,建設美麗中國,取得國際公認的成果,提高了我國生態貢獻在國際上的影響力,增強了我國生態建設的決心和信心,鞏固了我國負責任大國的形象。
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生態的好壞是由人的參與行為決定的。生態學馬克思主義強調改進生產方式和建設生態文明。創造良好生態,需要人們認識所處的生態現狀和生態需求,在尊重自然規律的基礎上,發揮主觀能動性。順應、保護、尊重自然,樹立生態文明理念,充分理解“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保護生態就是保護人類自己”。正確處理人與自然的關系,自覺維護人們的生態利益,積極用行動踐行生態文明理念。
堅持以人為中心的發展思想。生態學馬克思主義倡導推翻原有的生產方式,改變資本統治、勞動和勞動者分離的狀況,樹立生態理性,滿足“適可而止”的需求,有助于反思傳統生產生活方式,確立以人為中心的生產和消費方式,有利于滿足人們的生態需求,符合人們的生態利益。“生態文明建設功在當代、利在千秋。我們要牢固樹立社會主義生態文明觀[1]”。踐行生態文明理念,積極改進傳統方式,貫徹落實新發展理念,對生態文明建設、實現以人為本的生態和諧目的具有重要的啟迪作用。
滿足人民對于美好生活的向往。良好的生態環境也是美好生活的一部分,良好生態來源于環保行動中。創造良好的人居環境,“良好生態環境是最公平的公共產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2]”。生態學馬克思主義從“人”的角度出發認識生態問題,主張進行生態環保運動,創造良好生態,保護現代人和子孫后代的生態利益,實現利民、惠民、富民的目標。
人與自然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關系。生態學馬克思主義指出,資本主義生產方式造成生態破壞,倡導協調發展、改善生態,滿足生態需求,實現生態社會主義。雖然生態社會主義有所夸大生態的作用,但啟發人們重新審視人與自然的關系。人與自然是相互作用的,不可一味強調人對自然施加的影響,而忽視自然對人類的反作用。
生態理性與生態保護一致。生態學馬克思主義提倡思想上保持生態理性,行動上踐行生態保護,自覺投入生產活動中,滿足適可而止的需求而非沉迷于消費活動,尋求解決生態問題的方法,實現無污染生產,達到人與自然的“雙贏”,實現人與自然相互促進的良性循環。
處理好發展和保護兩者的關系問題。保護和發展是辯證統一的關系,不可簡單地將兩者對立起來。保持生態環境的動態平衡,就是保護生產力。資本主義發展帶有自身弊端,應使用新的生產方式,達到保護生態的目的。發展與保護兩者是統一的,應堅持貫徹實施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用發展增強保護,用保護促進發展。
堅持“生態興則文明興”。生態文明是一項永續發展的事業,提倡生態文明是生態文明和社會文明進步的表現。生態學馬克思主義主張提高生態環境質量,形成廣泛的生態道德共識,主動關懷自然生態,在環保方面積極作為,用制度保障生態文明建設成果。“生態興則文明興,生態衰則文明衰。生態環境是人類生存和發展的根基,生態環境變化直接影響文明興衰演替[3]”。良好的生態是人類文明得以延續的基礎。應創造良好生態,助力中華文明源遠流長。
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良好的生態環境就是潛在的生產力和經濟效益。用長遠、大局的目光,看待“綠水青山”的有效價值,堅持把保護放在首位,貫徹綠色發展新理念,將生態優勢轉化為發展優勢。著力形成綠色的生產生活方式,保護“綠水青山”,創造和實現生態的經濟價值,既給后人留下“綠水青山”,也給后人留下“金山銀山”。良好的生態環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是人類生存和生活的基本條件。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新發展理念,滿足民生領域對生態的需求。“環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麗,藍天也是幸福[4]”,民生領域生態實踐逐漸落實,扭轉了生態惡化的局面,形成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這是自然造福人民和對人民最大的回饋。
堅持“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體”。人與自然是生命共同體。加快構建生態文明體系,促進山水林田湖草整個自然系統有條不紊運行。建立完整的生態網絡,堅持用最嚴格的制度、最嚴密的法治保護生態環境。制度是鞏固生態成果的保障。“推動綠色發展,建設生態文明,重在建章立制,用最嚴格的制度、最嚴密的法治保護生態環境[5]”。完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用制度和法律為生態筑牢保護線,嚴厲懲罰破壞生態的行為,形成震懾力。樹立生態“紅線”觀念,自覺遵守環保法律制度,不逾越法律底線。
堅持“建設美麗中國全民行動”。人類只有一個地球。生態與人們的生活息息相關,沒有人能置身事外。每個人都有義務和責任保護環境,自覺做到保護環境就是踐行“不忘初心”。建設美麗中國并不遙遠,就在一點一滴的行動中。綠色消費,節約資源,共同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加強環保宣傳,做好垃圾分類工作,扎實提高國民整體環保素養和社會文明水平。
生態倫理是處理人與自然關系時所遵循的原則與道德準則,是在認同生態價值的基礎上維護生態內在邏輯和指導人的行為規范。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是新時代處理人與自然環境關系的基本指導思想。挖掘其豐富的生態倫理觀點,以帶有情感、關懷的態度對待自然,建設美麗中國,實現生態倫理價值。
黨的十八大將生態建設納入社會主義建設總布局,把生態建設放在更加突出的地位,說明黨和國家越來越高度重視生態保護。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地球是全人類賴以生存的唯一家園。我們要像保護自己的眼睛一樣保護生態環境,像對待生命一樣對待生態環境[6]”。深刻理解并給予生態以人類同樣的關懷,給予生態平等地位,自覺尊重自然,最終造福于民。
生態關懷要求培養生態理性。樹立生態文明理念,做“理性生態人”,推動生態永續、持久發展,不僅要保護當代人的生態利益,還要為后代人留下良好的生態環境,實現代際公平。自覺踐行公正、和諧和關懷的理念,推動綠色發展,實現生態和發展的持久性和協同性。
生態關懷要求保持生態良心。擴展生態道德關懷對象范圍,把生態作為重點關懷對象,統籌人與自然和諧發展。提倡綠色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完善生態基礎設施,走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建設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用可持續發展理念作為引領,正確處理人與自然的關系,將生態關懷理念滲透到生產發展的各個環節,竭力維護生態和諧與穩定,實現永續發展的生態倫理關懷。
建設生態文明是關系人民福祉、民族未來的長遠大計,生態良好是人們對美好生活向往的重要內容。為人民謀取生態利益,推動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將環境和發展結合考慮,積極將生態保護理念融入經濟、社會等發展過程中,用生態道德智慧指引實踐。自覺踐行生態道德,養成生態道德品質,用心對待生態,使生態滿足群眾利益。
保護生態就是保護自己。生態倫理道德要求人類敬畏、保護自然。人與環境都是自然界的一環,在地位上是平等的。人與環境是共生共存的關系,都享有被尊重的權利。樹立“天地人合一”的理念,熱愛大自然,自覺維護生態安全。
生態倫理道德要求樹立憂患意識,客觀看待生態脆弱性和承載有限性,明白良好生態是每個人必不可少的需求。用自然道德觀念正確處理人與自然主客體關系,注重協調發展、協同并進,“我們既要綠水青山,也要金山銀山”。
遵循生態倫理,滿足人們的生態需求。樹立正確的生態價值觀,加強生態道德和倫理教育,用生態倫理道德規范個人行為。提高生態文明意識,注重生態環保過程,追求綠色的物質過程和豐富的精神過程。發揮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指導作用,解決生態難題,建設和諧、美麗的環境,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解”,提高生態服務水平,增強人們對生態道德利益的滿足感和獲得感。
清醒認識保護和改善生態環境的緊迫性和艱巨性,以及加強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自覺保護生態,保持正確的價值立場,實現生態本身所具有的倫理價值。積極建構生態倫理體系,為生態發展提供有益指導。
21 世紀中葉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目標中包括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建設美麗中國。積極促進生態狀況得到根本好轉,推動生態向健康發展、向優美環境前進。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最終目標是建立美麗中國和美麗世界,充分體現了生態造福人類的巨大價值。
人類實踐活動必須考慮自然和生態的承載限度。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遵循自然規律,保護自然權益,保持生態平衡。“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改善生態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7]”。加強生態保護和生態建設,統籌城鄉、區域發展,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相處。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鄉村振興戰略,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走綠色發展之路,建設生態宜居鄉村,構建以人與自然和諧為主題的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讓群眾切實感受到良好生態的效益和成果。
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是建設美好生態的系統指導思想,為建設美麗中國提供了基本遵循。積極領會和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生態保護的重要講話精神,堅持生態倫理價值導向,發動力量為建設美麗家園不懈奮斗,在共建美好生態中共享生態成果,努力走向社會主義生態文明新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