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銘碩,姚 娟
(新疆農業大學 新疆 烏魯木齊 830052)
在新農村發展建設進程中,改善農村生態環境已經成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要舉措之一。在貫徹落實鄉村振興戰略的過程中,應做好欠發達地區農村生態環境治理工作,加速補齊生態環境與公共服務的短板。在這個過程中,追求農業現代化、建設魅力鄉村、完成民族復興的偉大中國夢是具體目標。整體來看,針對欠發達農村地區的生態環境治理工作十分必要。
在提出多重治理對策前,需要重點分析欠發達地區農村生態環境建設的特征。欠發達地區農村生態環境建設特征多樣,整體上呈現頹勢。
首先,農村經濟發展步伐正在加快。即便是在欠發達地區,在新農村建設的引領下,農村生態環境建設呈現大跨步向前發展的趨勢。新農村建設進入了“黃金發展期”,農民收入呈現持續增長態勢,農村正在發生前所未有的歷史性巨變。在調整種植產業、養殖業產業結構的過程中,農村構建完善的農業區域產業布局,發展各項主導產業,催生出集中連片的生態畜牧產業,保證農村生態環境持續平穩發展。在該過程中,農村逐漸形成生態宜居環境,這對欠發達地區農村生態環境大格局建設具有積極促進作用。
其次,農村旅游產業項目正在呈現蓬勃發展趨勢。富有特色的“農家樂”項目融入了鄉村創意文化與歷史自然文化,有效提升了農產品整體附加值,在促進鄉村休閑旅游興盛和生態農業現代化持續發展方面具有帶動作用。
再次,城市化快速發展,導致在農村中滋生了大量“空心房”。大量農村人口逐漸向城鎮集中移動,而遺留在農村的房屋則成為“空心房”。農戶主動放棄了牲畜圈舍、露天廁所等生活設施,這些生活設施也成為了“空心房”的一部分。這些“空心房”被長期閑置,年久失修,安全隱患問題巨大,浪費了大量土地資源。當前新農村建設進程中,拆除整治“空心房”,二次利用土地權益,對于改善農村生態環境是非常有必要的。“空心房”整治工程成為欠發達地區農村生態環境治理改善的主要措施之一[1]。
欠發達地區農村生態環境建設的現存問題表現突出且多樣,包括以下方面。
首先,農村建設水平參差不齊是欠發達地區農村生態環境建設的現存問題之一。農村建設水平優劣主要取決于地方經濟水平。對于某些經濟富裕的農村,其生態環境建設成本投入較高。相比之下,一些經濟落后地區的農村則存在基層組織缺乏統一規劃統籌等現實問題。以農戶建造的各種房屋為例,建設水平良莠不齊。從房屋分布布局看,農戶居住分散,布局凌亂,裝修不到位,極大地影響了農村生態環境建設整體水平。欠發達地區農村生態環境建設過程存在各種問題,由于經濟條件導致農村建設水平參差不齊的問題相對嚴峻[2]。
其次,村民環保意識嚴重缺失。這主要是因為農戶受教育水平較低,生活習慣中存在陋習,自我約束能力嚴重不足。村民環保意識與農村生態環境建設關聯性不到位,導致農村生態環境治理難度大。許多農村居民缺少生態保護意識,過度砍伐樹木,加劇了水土流失,導致洪澇災害以及山體滑坡等自然災害頻發。村民環保意識嚴重缺失,導致諸多問題,影響了農村居民身體健康和農村可持續發展。
再次,農村生態污染問題日益嚴重。欠發達農村地區生態污染問題日益加重,存在生活污水排放、化肥農藥過量施用等問題。從技術層面講,我國大多數農村在雨污河流與自然排放方式方面存在問題,廢水處理不徹底,存在焚燒秸稈等二次污染問題,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農村生態環境建設,導致環境惡化,不利于新農村建設[3]。
欠發達地區農村生態環境建設問題較多,引發問題的原因主要是以下3 方面。
首先,農戶不作為。在城鎮化快速發展進程中,農村中大量剩余勞動力流動到城市,形成進城務工大軍,這導致農村經濟內生增長動力嚴重不足,在某種程度上降低了農村生產能力。留守農民改善居住生態環境的參與性與積極性不高,生態環境建設不到位。農民缺乏共享意識,小農思想未得到充分解放,對公共資源的利用嚴重不到位。
其次,農村整改資金嚴重不足。農村生態環境建設與改善過程需要大量整改資金。在城鄉二元制背景下,城市生態環境公共產品建設方面的成本投入遠高于農村,這就出現了生態環境建設“重城市、輕農村”的現實問題。農村生態環境治理方面內容較多,項目涉獵范圍廣、規模大,許多農村都存在經濟不發達、缺乏產業支撐等問題,在生態環境整治方面“有心無力”。基層政府資金投入嚴重不足,導致農村生態環境改造嚴重受阻。
再次,基層政府組織引導能力不足。在實際操作中,基層政府無法找到農村環境治理的有效路徑,組織引導能力有待提升,在新農村環境建設方面的方法不多,缺乏集體經濟支撐,未能投入充足的環境建設與改造成本。
針對欠發達地區農村生態環境建設,其多重治理對策主要涉及以下3 方面[4]。
目前,針對欠發達地區農村生態環境建設,需要結合地方文化、地形結構進行合理規劃,保證統一設計。尊重農村居民意愿,建立具有特色結構的新房體系,提高農民生活質量。具體來講,需要大力改造農村“空心房”,對兩年以上未恢復使用的需要實施統一拆除。恢復耕地,搬走危房,為美麗新農村環境建設奠定基礎。政府統一投資,興建農村公路和農田水利設施,建立“村村通”公路并在入口設置景觀標識。在農村道路設置太陽能燈,最大限度地增設觀賞性較強的綠色植物,保證農村生態基礎設施環境整治到位[5]。
要樹立農民環保意識,樹立生態環境保護典型,進一步帶動農村生態環境保護工作開展。組織開展“廁所革命”“環境整治日”等活動,切實保證環境整治到位,提升農民環保意識[6]。
在提升農村生態環境建設方面,要保證地方政府的主導地位,確保農村生態治理發揮積極作用。首先,強化村干部專業素質建設。甄選優秀大學生人才參與到農村生態環境建設過程中,提升農村干部整體素質,促進農業生態有序發展。其次,加大基層政府財政支持力度。政府要積極開展資金募集、劃撥活動,確保優惠政策實施到位,設立專業化的農村生態治理機構,降低農村生態環境治理成本。再次,加強農村能人挖掘。將“土專家”引入農村生態環境建設中,建立規模化集約經營模式,實施精細化經營管理,確保各種模式有規劃、有層次、有品質。建立現代生態農業模式,促進科研成果轉化,將典型示范內容引入新農村生態社區建設過程中[7]。
在新農村建設進程中,生態環境有效治理特別重要。在新常態經濟社會發展任務實施過程中,需要優先考慮欠發達地區,盡早發現農村生態環境問題,提出多重治理對策。應在生態環境有效治理大背景下,建設新型農村,擴大城鎮化建設規模,完成農村經濟社會重要任務。在未來,農村生態環境治理要追求建設“投、建、管、運”一體化運營模式,確保打造美麗新農村和發展新環境。
重點抓好農村交通運輸、農田水利、農村飲水、鄉村物流、寬帶網絡等基礎設施建設。
——習近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