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代武,謝凌凌
(廣西財經學院 廣西 南寧 530007)
信息傳播在農村現代化建設中承擔著重要職責與義務,在實現鄉村振興戰略目標、推動農村地區經濟增長等方面具有積極意義,但在各種現實因素影響下,我國農村地區的信息傳播仍面臨各種困難與挑戰,無形中對促進農業農村發展、改善農民生活等造成一定阻礙。因此,在鄉村振興戰略下,應深入研究與分析農村信息傳播過程中存在的具體問題,有針對性地制定農村信息傳播與鄉村振興發展的應對策略。
我國是農業大國,在信息傳播需求方面提出的要求相對較高,但當前我國農村地區的信息傳播量普遍不足,無法滿足農民對政策信息和社會信息的需求。與此同時,當前盛行的新媒體信息傳播質量參差不齊,過度夸張的信息傳播內容不但會對農民的價值觀造成不同程度的影響,長此以往還可能消磨農民對新媒體信息的信任度。最重要的是,在傳播媒介過于單一的因素影響下,部分農村地區的信息傳播方式仍以人力傳播為主,一種是外地人口將信息帶回農村,再通過二次傳播的方式發散信息;另一種是部分農村人口依托互聯網等新興媒體獲取信息,再在小范圍受眾群體中傳播相關信息。以人力傳播方式擴散信息,不僅無法保障農村地區的信息傳播量,還可能對農民的生產生活造成不同程度的影響,不利于鄉村振興可持續發展戰略的實現。
信息傳播能力直接決定最終的傳播效果,可將其視為衡量傳播有效性的重要參考指標。但農村地區傳播信息的真實性普遍無法得到根本保障,其中一個主要原因在于傳播者的文化水平有限,尤其體現在農民、傳播機構以及傳播工作人員的專業素養無法滿足信息傳播的基本要求等方面[1]。
目前,我國農村人口的受教育水平有待提升。受教育程度較低的農村群眾普遍不具備良好的溝通與表達能力,難以在短時間內快速接收與掌握傳播信息的內容。對于偏遠山區的農民而言,甚至無法準確理解傳播信息的實際內容,特別是普通話不標準的農民或老年人,更無法有效傳播與普及正確的信息內容,嚴重制約了農村信息傳播的可持續發展。
信息傳播勢必依賴于特定的傳播媒介和傳播載體,農村地區的信息傳播設備建設普遍不足,農村信息傳播渠道過于單一是當前農村信息傳播面臨的主要問題。基于此,當地政府應結合農村本地發展情況適當加大資金投入力度,在農村網絡安裝方面給予一定的優惠和補貼,著重關注農村信息傳播的基礎設施建設,拓展多元化信息傳播渠道和傳播媒介。在開發新傳播媒介的同時,將傳統媒介與新媒介有機結合,充分利用兩種媒介的融合發展增加傳播媒介的種類和數目,以此為傳播媒介的有效性和多樣性提供基本保障。
在新媒體環境下,信息傳播越來越便捷,可以推動社會信息化水平不斷提高,以及各種物聯網技術、云計算技術和大數據技術的高速發展,促使社會進入新媒體時代。但由于廣大農村地區的經濟基礎建設落后、村民消費能力低、基礎設施建設不完善、農民數量偏少、缺乏信息素質等問題,造成農村信息傳播存在明顯困境。在這一趨勢下,要想進一步加強農村新媒體信息傳播的效率,最主要的一點就是堅持以政府為主導,強化農村信息基礎設施建設,重點打造村村通工程,使電視、廣播等媒介進入千家萬戶。同時,要積極加強農村地區寬帶網絡建設,確保每家每戶都可以接入寬帶。在村村通建設時,要加大財政資金的支持及優惠政策扶持力度,確保農村地區寬帶建設的有效落實[2]。要進一步提升廣大農民的信息消費能力,新時期農村地區面臨出生率高、勞動素質低、人均收入低等問題。農民自身的信息素質不高,導致信息傳播能力較差,使得信息發展存在顯著的差異和不足,為此要多渠道加強經濟收入,通過政策扶貧、產業扶貧、智慧扶貧的方式,在提高廣大農民群眾經濟收入的同時,組建農村專業合作社。完善農村地區基礎設施建設,吸引廣大返鄉農民工積極創業,從而全面提高當地農村發展水平。
要加快義務教育的普及與推廣,提高廣大農民群眾受教育水平,進而增加農民整體收入。高度重視農村教育工作,保證每個適齡兒童都有接受教育的權利和義務,積極組織繼續教育,動員廣大農村群眾主動參加,對信息技術有相應的了解,掌握正確的信息交流方法。完善資源配置組織和教育保障機制,推動農村地區的成人教育事業全面發展,重點豐富農村信息服務渠道,提供相應的優惠政策支持。
傳播者作為信息傳播的主體對象,在信息傳播過程中發揮著至關重要的推廣作用,但農村地區的傳播人才較匱乏,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農村信息傳播的可持續發展。因此,在農村信息傳播過程中,應有意識地培養高素質傳播人才,結合當地農村發展的實際情況成立專門的傳播人才培養機構,打造出傳播知識儲備豐富和綜合實踐能力強的專業化人才與農村干部隊伍。選拔傳播人才時,應盡可能選擇具有一定聲望和社會地位的專業領袖人員,從整體上提高農村信息傳播者的社會影響力和公信力,促使傳播人才充分發揮自身的導向性作用,有效改善農村地區信息傳播人才匱乏的現狀。
農村地區已經不斷普及與推廣智能手機,因此要積極完善配套設施建設,增加基站,擴大信號覆蓋范圍,讓廣大農民可以輕松接收信息,實現互聯網與移動無線網有效對接。
此外,要針對農民制定優惠的資費,確保農民能夠用得起。在農村地區要積極推廣新技術,有效降低農民的信息技術學習成本。由于廣大農民受教育水平不高,手機上網不需要掌握計算機技能就可以快速獲取相關信息,在這種情況下要加強對農民的互聯網應用設計,讓農民可以快速進行“網上沖浪”,降低農民上網的門檻。要高度注重各方資源的整合與推廣,重點打造適合新農民的資訊,為了確保農產品的快速發展,最主要的一點是加強農村地區的電商建設,為廣大農民提供更有效的信息服務。
互聯網企業應積極重視農村市場,為廣大農戶提供科學有效的信息服務。通過利用平臺優勢,將農村地區與消費市場相互融合,從而解決農民銷售難的問題。在農村地區要積極發展電商直播,使廣大農民可以接觸到外界的新鮮事物,促使廣大農民形成強大的品牌效應,加強對網民的吸引力,打造新媒體終端,完善農業信息資源共享機制。通過建設農業信息共享平臺,使廣大農戶足不出戶就能掌握農業信息的相關技術,包括種子、化肥、農藥的選擇以及各種農作物栽培管理的技術方案。通過互聯網信息搜索,能夠快速確保廣大農民掌握正確的農業技術,提高廣大農民的技術水平,形成具有特色的農業信息資源管理體系。
采用影像采集與現場調研相結合的方式,對天津市海河沿岸地區進行基礎數據的采集及核對,從而構建相對準確的三維模型,生成天際輪廓線,并通過網絡調查問卷,獲取大眾對該地區城市天際線的評價。
要根據農民的實際需求和閱讀習慣建立高素質的信息采編隊伍,針對不同用戶的需求精細化采編信息,做好產前、產中、產后加工流通銷售“一條龍”服務。要針對農民的實際消費能力接入互聯網,充分利用網絡數據,對相關信息進行分類采集、整合加工,提高農村信息資源管理的利用效果,確定最適合移動互聯網傳播的素材,建設打造具有特色的農業產業特色數據庫,收集農村地區信息數據[3],為農村地區提供強有力的信息服務。
在新媒體背景下,要想進一步解決農村地區信息傳播的困境,最重要的一點就是積極應用新媒體技術資源,以農民為服務對象,確保信息傳播的整體效率能夠顯著增強。由于大多數農民受教育水平不高,因此要促使其積極主動地利用媒介獲取信息,提高信息傳播的整體效果。要堅持以政府為主導,提高廣大農民媒體的政治素養,大力宣傳教育,推進媒介素質養成,打造農民媒體平臺,構建以農戶為中心的信息傳播系統,增強信息傳播綜合素質,使廣大農民成為媒介的參與者。重點加強農民媒介的自我能力培養,通過恰當的培訓方式,使廣大農民掌握正確的上網瀏覽方法,快速接觸新鮮事物,增強對信息媒介的篩選能力,避免被不良信息所欺騙,促使廣大農民積極、主動理解信息,充分運用信息媒體,提高自我信息處理能力。
農村信息傳播的根本目的是幫助農民接收具有價值的社會信息,引導農民在新時代引領下可以更好地投入生產與社會活動,更深層次地推動農村事業可持續發展。基于此,在推動農村信息傳播時,應適當加大農村教育投入力度,積極構建農村教師獎懲機制與資金補助機制,鼓勵農村教師積極投入教育培訓活動,真正為農村教師提供良好的師資保障和經濟支持。同時,將九年義務教育滲透到農村發展建設的全過程,創新與完善成人識字教育與職業教育的多元化發展形式,全面保障農民接受教育的權利與義務,從源頭上降低由于農民文化水平不高而造成信息傳播有限的影響,在提高農民文化素養的同時,充分發揮農村信息傳播的最大化效果。
從政府角度來看,必須要充分發揮政府的引導扶持功能,加強宏觀調控政策,積極主動開拓農村市場,建立完善的組織傳播機制,加強相關政策的支持,媒體必須要充分發揮媒介的建設作用,營造良好的媒介輿論環境和強大的精神動力,充分發揮媒體的宣傳優勢,為廣大農戶提供更新鮮、更實用的信息。
農村頻道要保證農業節目接地氣,真正為農戶提供致富途徑,同時對經濟欠發達地區要有所傾斜,提高農村信息傳播的效果。重點堅持經濟與農民媒介素養同步發展。當前農村經濟發展依賴于農村信息的傳播,如果農村信息建設不能滿足經濟發展的要求,必然會使得農村信息服務受到阻礙,因此媒體的發展對農民生活和思想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當今社會要高度重視農村信息傳播環境的營造,幫助廣大農民積極主動地獲取外界信息,加強對信息的判斷和處理能力,提高廣大農民的媒介素養。
在鄉村振興戰略下,積極突破農村信息傳播困境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不但能為農民帶來豐富的信息傳播體驗,還能有效保障傳播信息的真實性和可靠性,為鄉村振興戰略的滲透與落實提供科學保障。因此,在解決農村信息傳播問題時,應加大基礎設施投入力度,拓展多元化信息傳播媒介,培養高素質信息傳播人才,提高傳播信息的真實性,強化農村教育基礎建設,提高受眾的信息接受能力,進一步推動鄉村振興實現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