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向果,馬 勇,馬振興,張旭偉
(河南質量工程職業學院 河南 平頂山 467099)
農副食品加工小作坊是整體規模、基本條件、從業人數均未達到國家規定標準的特定經營場所。由于自身靈活性較強,能夠給廣大群眾帶來諸多便利,也能推動整體經濟發展。但近些年,此類小作坊的數量越來越多,相關安全問題逐步暴露出來,如果沒有及時處理,會對人們的生活健康帶來影響。
由于整體規模較小、分布十分散亂、衛生條件參差不齊,使得小作坊的食品安全出現多方面的問題。尤其是近些年,問題越發嚴重,具體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與一些大型企業有所區別,小作坊的食品供應往往穩定性不高。為了盡可能減少投入成本,一些小作坊會選一些質量相對較差的原料,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霉果、殘果、病死禽畜以及各種邊角料。此外,由于小作坊內部沒有設置質量部門,由經營人員自主負責采購,因此原料質量沒有統一標準,完全取決于老板自身的良心。
小作坊的資金成本偏少,生產設備極為簡陋,幾乎所有產品都使用同一個生產線,很容易出現交叉污染的情況。此外,不少小作坊都以二手方式購買設備,根本沒有進行消毒,也沒有定期養護,因此設備的質量參差不齊,從而造成污染情況,進而影響食物的安全性。
很多從業人員沒有健康證,即便已經患有疾病,仍工作在生產第一線,從而對食品造成了污染。此外,部分從業人員的操作水平有限,在生產過程中并未按照規定進行工作,例如沒有佩戴手套和口罩、沒有穿工作服、頭發和指甲不符合要求等,在生產過程中自身攜帶的細菌就會進入食物中,對食物造成污染,進而產生食品安全問題[1]。
當前,很多小作坊是一些農用改造房,房內沒有任何通風口,環境質量非常差,因此很容易產生細菌。食品加工用的各類原料隨意擺放,整個車間蠅蟲鼠疫肆虐嚴重。小作坊中的生產廢水隨意排放,垃圾胡亂傾倒,對周邊區域的環境造成了嚴重影響。廠房內的設備從未檢修,環境也未消毒,給食品安全造成了影響。
現如今,外賣行業非常火熱,客戶不會與商家直接見面,很多“黑心”商人便會變本加厲。整個作坊中,甚至連一個正常的廚房設備都沒有,只是將各類原料堆放在一起。
當前,很多小作坊處于無證經營的狀態,特別是部分家庭類作坊,幾乎是自產自營的方式。銷售的整體范圍相對偏小,所處的地理位置極其偏僻,監管難度非常大。這些營業者絲毫沒有任何法律意識,僅關注個人利益,從來不考慮消費者的個人健康。同時,小作坊本身有很高的靈活度,成本很低,對場地要求也不高,經常會與監管人員打“游擊戰”,使得管理難度進一步提升。
當前,很多小作坊的儲存條件較差,既沒有冷庫,也沒有冷鏈。所有完成加工的產品都隨意放置在地面上,未采取溫度及濕度控制,如此一來,生產的食品很容易出現腐爛現象,進而影響人們的正常食用[2]。
由于整個行業的門檻非常低,對相關從業人員幾乎沒有任何要求,從而導致食品安全問題十分普遍。小作坊的整體投入相對偏少,很多希望賺快錢的人都參與了進來。
小作坊普遍數量較多且分散,地理位置相對偏僻,因此執法部門的工作人員無法及時跟進。正因如此,一些小作坊為了獲取更多效益,開始違法經營。有時即便被執法部門發現并查封,還會偷偷將封條撕下繼續經營,或另選其他場所。據相關統計數據得知,當前國內食品加工企業的數量已超過45 萬家,而規模不到10 人的小作坊就有約35 萬家,整體占比超過了80%。由于數量極為龐大,給監管帶來了諸多困難,進而使得相關食品安全問題頻頻出現[3]。
現如今,監督管理方面的制度不完善是小作坊食品安全問題頻繁出現的一大因素,使得監管人員在實際工作時缺少法規參照,發現問題時很難進行合理判斷,從而使得監管工作出現嚴重疏漏。在最新的《食品安全法》中,已經明確規定食品小作坊的管理方案,當前很多省、市都以此為基礎,出臺了管理辦法并予以實施。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江蘇省,2016 年7 月結合地區的實際情況,出臺了管理條例。因此,其他省、市也要持續跟進,盡快出臺最新的標準和規范,以此對小作坊的不規范行為予以全面約束。如此一來,監管人員在實際工作時自然能夠做到有法可依,確保工作任務的順利展開。
現如今,我國已經制定了小作坊食品安全方面的相關政策,但問題仍然頻頻出現,主要是因為整治力度不夠。因此,要進一步加強整治,對各類小作坊逐一排查,嚴格把握每個生產環節,從而將食品安全隱患降至最低。
如果有部分小作坊存在食品安全問題,應當對其采取強制取締措施,并予以嚴厲處罰。同時,地方媒體也要跟進,針對部分隱蔽性較強的小作坊,應當予以曝光,促使廣大群眾有所認知。此外,監管人員要定期采取抽檢的方式,即便部分小作坊長期沒有任何問題也不能忽視。通過長期努力后,相關問題就能得到有效改善。
所有小作坊人員都要提供自己的準確身份信息,并在政府相關部門建立檔案。發現有任何小作坊出現違規情況,都要將其經營人員納入黑名單,在對其進行處罰后,還要強制展開安全教育,并暫時扣押經營許可證,直到考核通過后再予以歸還。此外,在處理問題小作坊時,還要摸清與其長期合作的各類企業,一網打盡。需要注意的是,如果有經營人員被列入黑名單中,其名下的其他小作坊必須予以嚴格檢查,以防產生其他問題[4]。
當前我國小作坊數以萬計,單純依靠相關監管部門人員的努力遠遠不夠,因此加強社會監督非常重要。一些社會人士、志愿者可以自發組成打擊黑作坊督察組,將注意力全部放在小作坊上,對其環境、產品質量以及生產許可證予以檢查,有效緩解監管人員的工作壓力,促使相關工作可以順利開展。
此外,媒體是百姓的“發聲口”,自然也要對食品安全予以關注,承擔自身的基本責任。通過不定期組織記者進行暗訪,深入黑作坊內部調查取證,對其違規行為全面曝光,促使社會大眾有所認知。不僅如此,政府部門可以在政府官網開辟舉報通道,公開舉報電話,使社會大眾都可以進行舉報,在確認相關信息的準確性后,還可以給予舉報者獎勵。
監管部門應要求所有小作坊工作人員自主參與體檢,并按照規定要求,為自己辦理健康證。所有從業人員在正式投入工作前,應接受相關知識內容的學習,包括消毒、工作準備、風險規避、后期清洗等。為小作坊單獨設置特有的管理制度,確保所有生產工作都能符合管理要求。
借鑒周邊區域的中型企業,學習其優秀的管理模式,以此改善管理方式,提升管理質量。加強所有從業人員自身的安全意識,讓其時刻樹立安全責任,并在日常工作中進行滲透。
政府部門應要求所有小作坊記錄食品生產的全過程,并向大眾公開,所使用的材料因透明化。監管人員在進行檢查時,就可以結合其公開的情況進行檢查。如果有任何差異,同樣可以列入黑名單[5]。
現如今,人們的生活水平越來越高,對食物的要求也有所提升。然而當前很多小作坊的經營者被利益所蒙蔽,將注意力全部放在金錢獲取方面,從未考慮食品安全,導致安全問題頻繁出現。為此,政府部門應提高重視度,除了要制定相關法規外,還要進一步加強監管,保障人們的食品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