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飛騰
中圖分類號:G812 ? 文獻標識:A ? ? 文章編號:1009-9328(2021)10-006-01
摘 ?要 ?社區體育是全民健身的基礎陣地,大學生參與社區體育服務是促進學校體育與社區體育交流的重要途徑。本文通過文獻查閱法和訪談法,分析了高校大學生參與社區體育服務的必要性,探討其中存在的制約因素,并提出了相應的對策,以期促進社區體育發展,服務全民健身。
關鍵詞 ?大學生 ?社區體育服務 ?全民健身
隨著《“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的頒布,全民健身上升為國家戰略。社區居民對體育的美好需求與體育人才資源的不平衡、不充分之間存在矛盾。大學生具有奉獻服務精神,且掌握一定的體育與健康知識,是體育社區志愿服務者的有效來源,能促進高校體育與社區體育資源共享和良性互動。
一、大學生參與社區體育服務的必要性
(一)鍛煉學生社會實踐能力
大學生參與社區體育服務不僅有利于社區體育的發展,更可以讓大學生在體育服務實踐過程中得到鍛煉,促使學生成人成才。當前課內外一體化的教學模式成為教學發展的必然趨勢。讓大學生參與社區體育服務不僅可以加深大學生對社區工作的認知,還能培養學生吃苦耐勞的意志品質,以及提高大學生的社會適應能力。
(二)緩解社區體育人才資源缺乏的問題
大學生參與社區體育服務有利于緩解社區基層體育教練員不足的問題。社區體育需求與體育資源的不充分不平衡矛盾凸顯。數據顯示,我國社會體育指導員數量與社會總人口比例為1:3994,離國家規劃中1:1000的標準有很大[1]。據調查,大學生是社區體育服務提供者的重要組成,社區學生志愿者占22.5%,且高達92.9%的社區居民希望或接受高校體育專業學生的專業指導[2]。
二、制約大學生參與社區體育服務的因素
(一)大學生參加社區體育服務意識淡薄
服務意識是一個人對某種服務的認識以及自覺做好服務工作的一種觀念。在高校的志愿活動中,志愿者服務活動都是代表學校服從上級組織安排,這使得志愿服務成了一種下達、督促、評價的過程,學生更多的是被動參與,容易導致學生參與的積極性不高。同時,學生自身服務意識淡薄是影響大學生參加社區體育服務參與的直接原因。
(二)大學生的體育服務實踐能力不足
大學生雖然對體育與健康知識、運動技能有一定的了解,但對于參與社區體育服務進行社會實踐的機會較少。高校志愿服務培訓機制不夠完善,很多學生在參與志愿服務時未參加專業的系統培訓,加之學生本身經驗缺乏,不能夠滿足社區居民體育鍛煉的實際需求。
(三)大學生參與社區體育服務缺乏有效激勵
雖然參與志愿服務活動具有自愿性,不能夠以獲取榮譽、獎勵等為直接動機,但是合理的激勵機制有利于調動大學生參與社區體育服務的積極性。高校和社區沒有建立完善的激勵反饋機制,要多種獎勵措施并舉,促進學生參與社區體育服務的積極性。
三、提升大學生在社區體育服務質量的策略
(一)建立完善的管理機制與服務培訓體系
高校要為學生參與體育志愿服務提供多種形式的幫助和實踐機會,體育教師要發揮社會人的角色,除傳授知識技能外,還要加強學生的服務意識教育。社區要制定大學生社區體育服務的整體方案,要從活動目的和意義、具體活動流程、考核評價標準及保障措施等做出詳細規定。
(二)建立完善的社區體育服務的激勵機制
人會對激勵做出反應。社區可以通過建立表彰獎勵形式,為志愿者頒發服務證書和簡單獎勵,鼓勵大學生體育志愿行為。學校作為學生的服務單位,也要通過激勵機制引導學生參與志愿服務。
(三)建立高校與社區合作的有效組織
大學生進行體育社區服務除了高校和社區的各自支持外,還需要一個專門負責對接的組織作為保障。這個對接組織應該能充分了解社區體育與大學生的雙方需求和雙方的發展狀況,并合理配置人力資源,使大學生充分發揮各自的優勢,實現良好互動。
(四)創新大學生社區體育服務形式
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大學生社區體育服務應當采取更加積極有效的創新形式。一是遠程服務,通過互聯網為中青年社區居民提供遠程指導。二是建立品牌服務,大學生組建自己的核心團隊,通過學校在該區域的品牌影響力,塑造自己專屬的服務品牌。
四、結語
綜上所述,在全民健身視閾下,引導和組織高校大學生參與社區體育服務既有利于學生個體終身體育意識和綜合素質的提高,又能有效緩解社區體育服務力量不足問題。促進社區體育與學校體育交流互動,可為我國體育事業培養人才,對我國落實“全民健身計劃”,推動體育強國建設有重要作用。
參考文獻:
[1]郇昌店,張偉.社會體育組織參與體育治理的效應與實現路徑[J].西安體育學院學報,2017,34(01):9-13+47.
[2]陳丹丹.太原市高校體育專業學生志愿參與社區體育服務的調查研究[D].太原:中北大學,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