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晶晶
中圖分類號:G807.2 ? 文獻標識:A ? ? 文章編號:1009-9328(2021)10-125-01
摘 ?要 ?隨著教學改革的不斷深入,體育大課間的地位越來越重要,課間的活動形式也不斷創新。廣播體操作為較為常見大課間活動形式的一種,也獲得了創新和發展,筆者在多年體操創編的基礎上,創編了特色游泳操。本文通過邏輯分析法、文獻資料法、對比分析法等研究手段,整理出特色游泳操的心得體驗,希望可以為體育教育人員提供一定的參考依據。
關鍵詞 ?特色游泳操 ?小學生 ?小學體育 ?體育大課間 ?創編
體育大課間發展到現在,發展出體操、球類活動、趣味游戲、身體素質練習、特色活動、舞蹈等幾大類活動形式,多種多樣大課間活動的開展,推動了陽光體育運動的開展,促進了學生體質的增強。特色游泳操屬于廣播體操中的一種,其創編和實施豐富了體育大課間的內容和形式,形成了極具特色的校本課程,具有重要的研究價值。
一、研究對象與方法
1.研究對象。研究對象以本校的特色游泳操為研究對象。
2.研究方法。邏輯分析法、文獻資料法、對比分析法。
二、動作內容分析
特色游泳操以四種游泳姿勢為動作基礎,再與體操的動作進行融合,創編出具有特色的校本游泳操。具有節奏鮮明、易學易懂的特點,可以使學生在輕松愉快的體育活動中,掌握游泳的基本動作,同時還實現了強身健體的體操效果。游泳操由熱身部分和主體部分組成,熱身部分包括2個8拍,主體部分又分為一、二兩個部分,分別包括8個8拍,由仰泳、蝶泳、自由泳和蛙泳的基本動作組成[1]。
(一)熱身部分
熱身部分一共包括2個8拍,主要是進行簡單的熱身活動,左腳起步,兩腳原地踏步,雙臂自然擺動,身體要放松,動作要跟上節奏,以達到熱身的目的和帶入節奏的目的。
(二)主體部分
主體一部分包括第一節、第二節、第三節、第四節,每節8個8拍。第一節以蝶泳動作為基礎,第二節以仰泳動作為基礎,第三節以蛙泳動作為基礎,第四節以自由泳動作為基礎。主體二部分包括第五節、第六節、第七節、第八節,同樣每節8個8拍,在主體一的基礎上進行動作變換。接下來筆者就第一節、第二節的動作創編進行詳細的舉例。
第一節蝶泳,第1個8拍,第1拍掌心向下,兩臂向前平舉,拇指挨在一起,同時左腳尖向前點地。第2拍掌心向外呈45°,向兩側撥開至與肩同寬的位置。第3、4拍左腳收回后兩腿呈半蹲姿勢,兩臂沿體側向后舉。第5、6拍向左邁出左腳,兩臂上舉至拇指相觸。第7、8拍收回左腳,兩臂向下成直立狀。第2個8拍動作基本相同,只是方向相反。第3個8拍動作稍加變換,第4個8拍重復第3個8拍動作,但是變換方向。第5~8個8拍重復1~4拍。這節運動中需要注意的是手臂和步伐的動作要協調連續,要使整體動作看起來流暢,模仿在水中蝶泳的基本動作。
第二節仰泳,第1個8拍,1~4拍兩臂掌心相對向前平舉,同時左腳尖向后點地,然后還原成直立。5~8拍左臂先向后繞1圈,兩腿半蹲后還原,然后右臂向后繞一圈,兩腿半蹲后還原。第2個8拍動作同第1個8拍,但方向相反。第3個8拍動作稍加變換,在1~4拍時,兩手正叉腰,腳尖不離地,但腳跟上提4次,5~6拍時右腿屈,左腳跟向前點地,左臂平舉,右臂拳心向下,平屈后振,然后還原成直立。7~8拍時動作相同,左右變換方向。第4個8拍與第3個8拍動作相同,方向不同。第5~8個8拍,則重復1~4個8拍。在實施時需要注意的是在進行兩臂環繞時,身體需要略偏向于同側,在進行半蹲時,要保持膝蓋的彈性,在進行兩臂后振時要表現出力量。
三、結論
筆者在特色游泳操的實踐中取得了較好的教學效果,吸引了學生的廣泛參與,成功激發了學生參與體育大課間的興趣[2]。游泳操動作結構的設計符合體操的功能和特點,學生在實現了鍛煉身體的同時,還間接的學習了游泳的基本動作,培養了學生的興趣愛好,體現了青春、健美、陽光的體育運動精神,既突顯出有特色的校本活動,又促進了小學生的身心健康[3]。對于不同學齡段的學生設計不同難度的游泳操動作,并組織開展全校范圍內的特色游泳操比賽,極大激發了學生的競技熱情,使本校的體育大課間獲得了較好的運動效果。
四、建議
特色游泳操的創編是要符合體操的創編主線,充分考慮學生的身心發展特征,對于身體部位的鍛煉要具有系統性和全面性,對于運動負荷的設計要具有適宜性,這樣才能達到體操鍛煉身體的目的。在此基礎上把具有明顯特征的游泳動作融入體操動作中,配合不同風格的音樂,不同難度的游泳操動作,迎合不同年齡段小學生的身心特征,使整套動作簡單易學,從而吸引小學生的注意力,使其自主的進行模仿學習,并在運動中收獲成就感和自信心。
參考文獻:
[1]胡鵬.小學體育大課間特色游泳操的創編[J].當代體育科技,2020,10(05):161-162.
[2]熊彩利.小學特色課間操的創編和實證探索[J].新教育時代電子雜志(學生版),2019(08):40.
[3]高麗.農村中小學大課間操的創編與實踐[J].中外交流,2017(35):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