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國宇
摘 要:當前,隨著我國經濟實力與科技水平不斷提升,互聯網與移動設備不斷普及,大眾的日常生活習慣發生改變,國際信息交融成為必然趨勢。在此時代背景下,國外各種思想觀念與意識形態通過互聯網進入國內大學校園,對高校大學生的價值觀產生了巨大沖擊。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與時俱進地針對新媒體特點改進工作方式是確保大學生思想觀念正確的關鍵,是國家把握意識形態領域主導權的重要任務。本文對高校新媒體思想政治教育的實踐路徑進行探析。
關鍵詞:新媒體;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監管
1 新媒體時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臨的新機遇
1.1 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發展平臺
相較于報紙、電視、廣播等傳統媒體,新媒體是基于互聯網技術、通信技術以及電子存儲技術等新科技產生的媒體形態,信息內容能夠通過手機、電腦等移動端傳遞至用戶群體。因此,新媒體具有信息容量大、傳播速度快、包容性強等特征,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發展平臺。高校思想政治教師可以依托新媒體這一載體,獲取豐富的信息資源,快速收集需要的資料,完善高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知識體系,增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時效性。同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基于新媒體開展教改活動, 拓寬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影響范圍,快速實時地傳播中國主流文化和價值觀。高校利用新媒體開展思想政治教育突破了思想政治教育課堂的時空限制。新媒體時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可以不受場地、時間限制,隨時隨地借助手機、電腦等新媒體設備傳播正確的思想、理論與政策。因此,基于新媒體開展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能夠有效突破傳統教育限制,拓寬受教育對象范圍,提高傳播效率[1]。
1.2 有利于豐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學手段
在科學技術發展快速的今天,網絡教學的價值凸顯,尤其在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期間,網絡教學發揮了很大的作用。高校傳統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主要有課堂教學與社會實踐兩種。新媒體時代,微信、短信、QQ、釘釘、微博等新媒體工具逐步成為大眾日常使用的工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需要與時俱進地進行變革,充分發揮新媒體工具快捷高效的信息傳播優勢,使其成為滿足時代需求的思政教學載體,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新媒體時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可以依托新媒體快速地進行知識傳播,通過網絡將思政教育視頻、圖片等傳遞至受教育者,大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學習習慣,隨時隨地獲取知識、接受教育[2]。
1.3 有利于加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客體的溝通交流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兩個主體是教師與學生,兩者之間唯有充分地溝通與信任才能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質量與效果。然而,很多大學生不愿向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尤其是授課教師坦露心扉,這既是現階段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普遍存在的問題,也是阻礙師生交流的關鍵因素。新媒體時代,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可借助新媒體,在網絡空間與學生進行溝通,這樣有利于消除師生間的心理隔閡與戒備,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兩個主體之間的信任度,從而有效增強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實效性。此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可以借助新媒體虛擬空間,獲取更加豐富的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緊跟時代潮流,理解新時代大學生所處的文化環境,尋找大學生思想問題產生的原因,以便有針對性地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新媒體時代,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和學生能夠打開心扉,通過微博、微信以及論壇等暢所欲言,實現深度溝通與交流。此外,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還能在新媒體平臺獲知學生的思想變化情況,及時了解學生在思想、學習以及生活等方面存在的問題,有針對性地進行教育引導。
1.4 有利于增強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自主性
在新媒體背景下,信息傳播由傳統的紙質媒介向電子媒介轉變,不再受時空限制,這從根本上改變了信息傳遞的方式,也改變了學生獲取信息的方式。新媒體的信息傳播具有匿名性特點,交流中學生不會透露性別、年齡等個體信息,所有人均以虛擬身份進行交流,這能夠減輕防范心理,縮短人與人之間的心理距離,增強師生間的溝通效果。在具有匿名性與虛擬性特點的網絡環境中,學生能夠更自由、更專注地進行知識選擇,以更輕松的心態進行思想政治知識學習,教師與學生的交流由傳統的單向傳播轉變為雙向溝通,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學生的自主能動性得到增強[3]。
2 新媒體時代高校思想
2.1 新媒體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環境造成沖擊
新媒體時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學環境受到多種因素影響。隨著社會環境的改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將面臨諸多新的困難。首先,信息傳播環境發生改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會受多元信息交互影響,由傳統單向傳播轉變為無規則交互性傳播。人們可以利用新媒體隨時隨地進行交流,利用公共社交軟件發表觀點。大學生容易受到大量虛假信息的誤導, 這給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帶來了挑戰。其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環境發生了變化。新媒體時代,大學生思想交流方式與語言表達方式正在發生改變,大學生的價值觀也會受不良網絡文學影響。最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技術環境也發生了顯著變化。新媒體時代,網絡中充斥著大量良莠不齊的思想觀點,思想尚不成熟的大學生接觸負面信息后,會因缺乏判斷能力、理想信念不堅定而被其影響。
2.2 新媒體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產生影響
新媒體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負面影響主要體現在以下兩方面: 首先,新媒體傳播的無屏障性增加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工作難度。新媒體傳播場域虛擬,一些大學生利用其隱匿性特點傳播負面信息,會對社會中無辜的人群造成傷害,這將加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工作難度。其次,受新媒體虛擬性與無序性特點影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管理難度加大。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須提升開展信息教學的能力,熟練掌握新媒體技術,創新思想政治教育理念,開展思想政治教育改革[4]。
2.3 新媒體對高校大學生產生影響
新媒體對高校大學生的學習生活、價值觀以及心理都產生了很大影響。第一,在生活方面,新媒體直接影響大學生的生活方式。許多高校學生沉迷于新媒體工具,正常生活受到影響,長此以往,會產生逃避現實、失去自我等問題。第二,在學習方面,新媒體傳播的知識和信息往往不系統,不具備知識邏輯,由于缺乏專業教師的指導,大學生容易吸收淺層次知識,長時間依賴網絡習得知識,其思維能力和辨別能力會受到影響。第三,在大學生心理養成方面,由于新媒體傳播了海量信息,大學生容易產生信息選擇焦慮等不健康的心理。受網絡虛擬化特性影響,由于缺乏面對面的交流,大學生容易產生孤獨等心理問題,性格越來越孤僻。第四,由于新媒體缺乏監督管理,大學生在網絡中個體責任意識缺失,容易迷失在網絡世界中。第五,在大學生價值觀引領方面,在新媒體時代,諸多文化交流碰撞不可避免,其中不乏西方腐朽的價值觀念,一些大學生受到不良思想文化影響,產生了價值取向錯誤、道德情操低下等問題[5]。
2.4 新媒體環境下高校信息監管機制不健全
現階段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臨諸多挑戰,主要有以下幾方面原因:一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念陳舊。多數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認為思想政治教育課程體系涵蓋的內容足以引導大學生形成正確的價值觀,網絡信息價值不高。另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學方式單一,主要采用大班思政理論課堂教學方式,理論性強,與大學生生活聯系不緊密,思政課程對大學生的吸引力不足,學生參與度較低。二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缺乏開展網絡教學所需的教學技能。開展網絡教學需要投入的時間成本、精力成本相對比較大,教師要能熟練運用新媒體工具,而高校很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學習相應教學技能的積極性不高。三是大學生群體在使用新媒體工具時缺乏正確的引導,容易受不良思想影響。四是國家對網絡空間的法制監管還不夠,對網絡輿情的監管不夠嚴,人人都可以在網絡虛擬空間針對某一件事情發表褒貶不一的評論,影響大學生的判斷。
3 新媒體時代高校思想政治內容
教育發展對策新媒體時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利用傳統思想政治教育優勢,依托新媒體進行教育改革,探索多樣化、高效化的教育模式、教育內容、教育方法與教育手段,開創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局面。
3.1 創新教育理念,掌握教育話語權
新媒體時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以客觀的態度看待新媒體對高校學生以及思想政治教育的影響,積極嘗試應用新媒體開展教育教學活動,努力實現教育成效的最大化。首先,應樹立滲透性教育理念。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進行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時,應結合新媒體特征, 通過潛移默化的教育方式,挖掘新媒體海量信息資源中具有教育價值的資源,引導學生形成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讓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更加靈活。其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應樹立包容開放的教育理念。高校思政教師要轉變教學觀念,以更包容的態度接納網絡信息資源,開展更具針對性的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活動,不斷提升學生的信息判別能力,幫助其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引導其自覺抵制各種不良信息。最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有平等對話的教育觀念。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可以充分利用新媒體技術的優勢,建立新媒體公眾互動平臺,師生之間敞開心扉,平等對話,隨時隨地解決各種現實問題。新媒體時代,高校還應強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話語權,對大學生網絡交互行為進行適當合理的干預與引導,提高大學生辨別信息真偽的能力。一是要突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針對性與有效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應積極主動地了解新媒體時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理念、新內容、新手段,對比傳統思想政治教育活動,分析產生問題的原因,有針對性地設計思想政治教育活動,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二是形成體系化網絡思想政治課程,為學生提供更為全面、系統的思想引導。三是增強思想政治工作時效性。時事政治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內容,教師要緊跟時代變化,研究新問題、新情況,將大學生網絡交互行為引導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范疇,發揮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權威引導作用。
3.2 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素質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成功開展的前提與基礎是擁有一支高素質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隊伍。首先,通過嚴格的選拔機制,組建高水平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隊伍。新時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需要具備相關專業理論素質、新媒體技術運用能力,具有開放、創新的教育理念,能夠適應新媒體時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新要求。高校可以制定相應的選拔機制,采取加試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對教師的專業水平進行考核。其次,明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身份定位。在進行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不僅要成為指導大學生價值觀養成的導師, 更要成為大學生群體的知心朋友。最后,強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技能培訓。高校應積極組織輔導員、思想政治教育講師等參加新媒體應用技能專業培訓。
3.3 重視大學生教育主體地位
作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體,大學生對新媒體環境的感知及反應成為新媒體環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影響因素。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應充分尊重大學生主體地位,發揮其主觀能動性,創新教學內容及教學形式,幫助大學生有效抵御新媒體環境中不良信息的沖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應在日常工作中幫助大學生學會正確使用新媒體,為大學生提供有效辨別網絡信息真偽的指導。同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選擇教育內容、設計教育形式時應以大學生在新媒體環境下的特征及實際需求為重要依據,提升大學生在教育中的獲得感。
3.4 健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信息監管
伴隨著新媒體的逐步普及,新時代思想政治教育將發生巨大轉變, 教育部門要對新媒體進行監管與控制,推動信息技術和信息產業的立法執法,加快新媒體信息生產和傳播的法規建設,從而更有效地發揮互聯網技術優勢,提升新媒體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質量。同時,高校要增強新媒體信息監管力度,并輔以強制性手段進行信息篩查,從根本上凈化新媒體信息環境。此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提高信息素養,在充分了解新媒體特質的前提下,充分發揮新媒體傳播優勢,掌握新媒體環境下學生的思想動態,并根據具體情況進行針對性教育,做到及時切斷、提前防范、有效監管[6]。
結束語
總而言之,面對教育環境所發生的改變,高校思政教育應適應時代發展要求,完成教育范式的轉型。更好地凸顯思政教育的先進性和實用性, 指導學生思想和行為保持在正確的發展方向中,發揮思政教育價值,彰顯思政教育魅力,實現思政教育效果和質量的提升。
參考文獻:
[1]季海菊.新媒體時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南京:南京師范大學,2013.
[2]于東超.守正創新:新媒體時代高校思政課建設的核心要義[J].中國高等教育,2020,(17):33-35.
[3] 季海菊.論新媒體時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挑戰與機遇[J].南京社會科學, 2015,(5):151-157.
[4] 張策,張耀元.新時代背景下新媒體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價值、原則及路徑[J].國家教育行政學院學報,2020,(8):60-65.
[5] 蒙良秋.新媒體時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話語變革研究[J].教育評論,2016, (2):16-19.
[6] 許輝,鄭方明,于興業.新媒體時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途徑創新的思考與實踐[J].黑龍江高教研究,2014,(12):135-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