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秋宇,徐 臻,黃小洪
(廣東省第二中醫院腦病科 廣東 廣州 510095)
腦卒中后抑郁(PSD)為臨床常見繼發性抑郁,發生率約8%~46%,由于近年來腦卒中發生率的上升,繼發抑郁的風險明顯增加。腦卒中患者由于存在不同程度肢體功能障礙及其他后遺癥,故可導致其心理、認知功能發生改變,可導致焦慮、抑郁等多種負性情緒,影響患者的日常生活[1]。腦卒中后抑郁發生機制復雜,西醫多采用抗精神病藥物、鎮靜藥物等治療,但整體療效并不理想。中醫認為,本病可歸為郁癥范疇,由陰陽不調、肝氣郁結、五臟紊亂等導致,而近年來中醫治療本病也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如中藥湯劑、針灸、按摩等,取得了較好效果[2-3]。我院采用五音療法聯合穴位按摩治療腦卒中后抑郁后患者身心狀態明顯改善,故現以2019 年8 月—2020 年7 月收治患者60 例為對象,就常規治療護理與采用五音療法聯合穴位按摩干預的效果做對比分析,現報道如下。
選取廣東省第二中醫院腦病科2019 年8 月—2020 年7 月收治腦卒中后抑郁患者60 例,按照隨機數表法分為對照組和試驗組,各30 例。對照組中男18 例,女12 例,年齡42 ~75 歲,平均年齡(64.17±6.84)歲,病程0.5 ~13 個月,平均(4.28±1.24)個月; 試驗組中男17 例,女13 例,年齡40 ~75 歲,平均年齡(63.92±6.71) 歲, 病程0.5 ~15 個月, 平均(4.35±1.19)個月。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納入標準:①符合腦卒中病、抑郁癥的診斷標準;②初次腦卒中的患者,抑郁發生于腦血管病急性發作2 周以后;③按HAMD 抑郁量表評分總分>7 分,≤24 分,屬于輕、中度抑郁;④年齡40 ~75 歲;⑤自愿接受本治療方案且簽署知情同意書的患者。排除標準:①不符合納入標準者;②生命體征不平穩或合并有嚴重心、肝、腎系統疾病者;③既往精神病史、智力障礙者;④雙向情感性精神障礙抑郁者;⑤嚴重自殺傾向者;⑥近期服用抗抑郁藥物者。
兩組患者均積極治療原發性疾病。對照組給予百憂解(鹽酸氟西汀膠囊,禮來蘇州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J20170022,20 mg)治療,口服劑量20 mg/d。并常規進行心理護理、飲食指導、健康教育、康復護理等工作。試驗組則采用五音療法聯合穴位按摩干預。每日輪流選用《江南好》《春風得意》《江南竹絲樂》《草木青青》等曲目,1 次/d,于下午進行治療,30 min/次,共12 d1 療程。穴位按摩上肢取肩井、手三里、曲池、內關、外關、合谷;下肢取太沖、中都、行間、足三里、昆侖、膝關,加上百會、四神聰,每穴3 min,以按、揉手法為主,刺激程度以患者能耐受為度,1 次/d。兩組均以4 周為1 療程,在1 個療程結束后進行療效評價。
(1)對比治療前(入院時)后(治療1 月后)漢密爾頓抑郁量表(HAMD)評分,通過交談與觀察評價,7 分以下正常,7 ~17 分可能抑郁,17 ~24 分肯定抑郁,24 分以上嚴重抑郁。(2)對比日常生活能力與運動功能。ADL 評定Barthel 指數。運動功能評價量表(FMA)共分為50 個項目,每項均采用3 級評分制,以0 ~2 分計,總分100 分,分值越高,提示運動功能越好。
采用SPSS 21.0 統計分析軟件,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 s)表示,兩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n(%)]表示,兩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治療前,兩組HAMD 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HAMD 評分均有所降低,且試驗組評分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HAMD 評分比較(± s,分)

表1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HAMD 評分比較(± s,分)
組別例數治療前治療后試驗組對照組30 30 tP 19.77±2.56 20.05±2.48 0.430 0.669 12.94±3.75 15.40±3.12 3.240 0.002
治療前,兩組Barthel 指數與FMA 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試驗組Barthel指數與FMA 評分均高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日常生活能力與運動功能比較(± s,分)

表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日常生活能力與運動功能比較(± s,分)
FMA 評分治療前治療后治療前治療后試驗組對照組組別 例數Barthel 指數30 30 tP 40.21±6.10 39.78±5.97 0.276 0.784 60.17±7.21 54.24±8.42 2.930 0.005 34.11±6.15 33.75±6.24 0.225 0.823 71.44±12.30 54.35±8.37 6.293 0.001〈
腦卒中后抑郁屬于腦血管病變繼發疾病,目前對其發病機制仍然未完全明確,主要有內源性抑郁、生物-心理-社會因素學說兩種主流觀念。現代醫學治療本病以心理干預與藥物治療兩種,百憂解屬于選擇性5-HT 再攝取抑制劑,可抑制5-HT 再攝取,對改善患者抑郁狀態有一定效果,但用藥療程常,需要嚴格控制劑量,副作用多,且存在撤藥綜合征。中醫學中并無腦卒中后抑郁病名,但結合其臨床表現,可將其歸為“郁證”范疇[4]。《內經》指出,腦卒中病位在腦,突然腦卒中后引起風、火、濕、瘀郁結,憂思過度致使病情進一步發展而為郁病,具有本虛標實、虛實夾雜的特點,其病機復雜,證型多變[5]。五音療法根據《靈樞·五音五味》五音理論,“角、徵、宮、商、羽”在五行分別歸屬于“木、火、土、金、水”,分別內應于五臟“肝、心、脾、肺、腎”。角音屬木,其性條達,具有柔和舒暢,生機勃勃的特點,正合肝“喜條達而惡抑郁”的生理特性;角音屬“木”可入肝,角調式音樂屬木,其性條達,具有柔和調暢,生機勃勃的特點,可調節肝膽的疏泄功能,促進人體氣機的升發、條暢,使患者產生愉悅情緒。角調式樂曲,曲調親切爽朗生氣蓬勃,形成大地春回萬物萌生的旋律,其性屬木,其調入肝,能助抑郁癥患者疏泄氣機,調暢情志[6]。《史記·樂書》指出,音樂可動蕩血脈,流通精神,具有正心的作用,故以此治療腦卒中后抑郁,能夠聯系五臟六腑與七情,以改善氣機。配合穴位按摩,則能夠疏通經絡,改善臟腑功能,強化感覺刺激,有利于舒暢氣機,改善抑郁癥狀,且穴位按摩干預也有利于轉移患者對疾病的注意力,滿足其身心需求,進而緩解其抑郁癥狀[7]。
本文結果顯示:試驗組采用五音療法聯合穴位按摩干預后,HAMD 評分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提示該方案可有效減輕患者抑郁癥狀。李景莉研究中[8],觀察組在采用穴位按摩配合五行音樂療法干預后,HAMD 評分為(13.63±3.27)分,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與本次研究一致,驗證了該治療方案對改善患者抑郁狀態的作用。在日常生活能力與運動功能方面,試驗組Barthel 指數、FMA 評分均高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提示該方案有利于改善患者的運動功能能與日常生活能力。這是因為穴位按摩可使所閉之穴受到震激,逐漸開放,可通過刺激特定穴位,激發經絡之氣,有利于改善氣血運行,可通過舒經活絡,活血化瘀,祛邪扶正,促進肢體功能的改善。且現代醫學模式認為,心理、生理與社會具有統一性,通過舒暢患者情緒,改善臟腑功能,則可進一步改善患者身心狀態,這對于機體功能的恢復也是有明顯促進作用的。
綜上所述,對腦卒中后抑郁患者在常規治療與護理的基礎上采用五音療法聯合穴位按摩干預有利于減輕患者抑郁癥狀,可提高患者運動功能以及日常生活能力,值得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