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繼新,王文靜,葉偉海,張澤強,勞武臻
(南方醫科大學順德醫院附屬陳村醫院內一科 廣東 佛山 528313)
良性陣發性位置性眩暈(BPPV)俗稱耳石癥,是一種相對于重力方向的頭位變化所誘發的、以反復發作的短暫性眩暈和特征性眼球震顫為表現的外周性前庭疾病,常具有自限性,易復發[1]。近年來針對BPPV 復發的相關因素研究不少,但不同研究之間BPPV 復發的影響因素存在有較大的差異,關于中醫體質與BPPV 復發相關的研究甚少。本研究通過對BPPV 患者的中醫體質辨證分型進行分析,了解BPPV 的發病以及復發是否與特定的中醫體質相關,報道如下。
收集2019 年1 月—2020 年12 月我院確診為BPPV 的437 例患者,納入標準:均符合中華醫學會耳鼻咽喉頭頸外科學分會2017 年發布的BPPV 診斷標準[1];排除標準:①外傷及耳科疾病等繼發性BPPV 患者、中樞性眩暈;②不能耐受變位試驗及復位治療;③失訪患者;④對于入組的BPPV 患者,分別在治愈后1 ~2 d、7 d、3 個月、6 個月、12 個月時間點采用電話問詢或現場驗證的方式進行隨訪登記,根據成功復位后有無復發將437 例BPPV 患者分為復發組和未復發組。未復發組BPPV 患者366 例,男性135 例,女性231 例;復發組BPPV 患者71 例,男性22 例,女性49 例。該研究患者及家屬知情同意并簽署知情同意書。兩組患者性別、年齡、病變位置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基本情況比較
所有患者均進行中醫體質量表調查[2],采用2013 炎黃東方(北京)健康科技有限公司開發的知己(KY3 H)中醫特色健康服務信息管理系統進行體質辨識并分類,將研究群體分為平和質與另外8 種偏頗體質(氣虛質、陽虛質、陰虛質、痰濕質、濕熱質、瘀血質、氣郁質、特稟質);同時運用中醫癥候學評分[3]:將眩暈眼震、惡心嘔吐、耳鳴耳脹、胸悶氣短、面色蒼白癥狀按照嚴重程度記為0 ~3 分,分值越高,表示病情嚴重,并記錄癥狀持續(緩解)時間,分析未復發組BPPV 患者與復發組BPPV 患者的中醫體質分型及中醫癥候嚴重程度。
搜集并對比兩組BPPV 患者的中醫體質分型相關數據、中醫癥候評分相關數據、臨床癥狀持續時間相關數據,整理數據后分別繪制表格以直觀表達對比及相關性關系,以研究中醫體質與良性陣發性位置性眩暈復發的相關性。
應用SPSS 19.0 統計學分析軟件,計量資料以均數加減標準差(± 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方差分析;計數資料以例(%)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未復發組BPPV 患者中醫體質分型以氣郁質為主(36.89%);復發組BPPV 患者中醫體質分型以痰濕質為主(43.66%)。兩組間比較此兩者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分別為5.415,13.580;P<0.05),但全項比較,差異不顯著(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中醫體質分布情況比較[n(%)]
各中醫體質分型BPPV 患者間的中醫癥候評分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氣郁質患者的中醫癥候評分較高,發作時病情表現更為嚴重,見表3。
表3 各中醫體質分型BPPV 患者中醫癥候評分(± s,分)

表3 各中醫體質分型BPPV 患者中醫癥候評分(± s,分)
注:t 表示所有中醫癥候間橫向對比統計學數值。
體質分型中醫癥候評分FP平和質6.16±1.1758.277<0.05氣虛質8.43±0.94陽虛質10.55±1.23陰虛質8.72±2.06痰濕質11.16±1.69瘀血質9.42±1.11氣郁質11.94±1.30特稟質5.25±1.26
各中醫體質分型BPPV 患者間的臨床癥狀持續時間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痰濕質患者的臨床癥狀持續時間更長,見表4。
表4 各中醫體質分型BPPV 患者臨床癥狀持續時間(± s, h)

表4 各中醫體質分型BPPV 患者臨床癥狀持續時間(± s, h)
體質分型持續時間FP平和質7.50±2.0945.963<0.05氣虛質9.74±4.38陽虛質9.87±3.39陰虛質8.58±2.59痰濕質15.01±4.68瘀血質10.70±2.4氣郁質11.21±6.28特稟質5.13±0.85
BPPV 以反復發作的短暫性眩暈和特征性眼球震顫為主要臨床表現,常伴有惡心嘔吐等不適,中醫歸屬“眩暈”疾病范疇,古代文獻中《黃帝內經》云“諸風掉眩,皆屬于肝”、《傷寒雜病論》張仲景指出痰飲為眩暈原因之一、明代張景岳認為眩暈“虛者居其八九,而兼火兼痰……”提出“無虛不作眩”理論等等,均表明BPPV 眩暈的發作與肝脾腎相關,本虛標實均可引起BPPV 眩暈復發,因其復發率高,臨床研究中多以中西醫結合方式治療[4-5],通常演變為慢性疾病;研究表明,慢性疾病的發生與患病人群的中醫體質有相關性,對于某類反復發作的疾病,特定偏頗體質更易引起此類疾病的發生[6]。
本文結果顯示,在研究期間就診的BPPV 患者中,未復發組BPPV 患者氣郁質占比較為多見,而復發組BPPV患者中主要體質為痰濕質,兩組的中醫體質占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說明痰濕體質的BPPV 患者更容易出現復發,與中醫理論中痰濕遷延難愈,久則傷后天脾運之氣相符,從而導致氣虛痰濁,后續遷延等惡性循環。眩暈眼震、惡心嘔吐、胸悶等臨床表現符合中醫癥候評分的標準,結果顯示,不同中醫體質患者的中醫癥候評分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明不同中醫體質患者在發作期的病情嚴重程度有差異,其中氣郁質的BPPV 患者病情表現更為嚴重,而痰濕質的BPPV 患者發作持續時間較長,因而,在常規規范西藥治療聯合手法復位治療的基礎上,針對體質調節佐以輔助治療有一定的指導意義。結合中醫體質給予BPPV 復發患者的飲食、睡眠習慣、運動及中醫調理方案提供較為長程的健康指導,調整其偏頗體質,為降低疾病的復發提供方向。
綜上所述,不同中醫體質均可引起良性陣發性位置性眩暈復發,均有相關性,但痰濕質BPPV 患者更易出現復發,癥候、病情亦更為嚴重,運用健脾祛濕、闊痰開郁方法對于減少BPPV 復發的中醫辨證分型治療可能有相當的獲益,而結合不同的中醫體質進行個性化體質調養對降低BPPV 復發可能更具有長期的積極指導意義。若用BPPV 患者和健康人作比較,應該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