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姣,趙 慧
(國藥東風總醫院/湖北醫藥學院附屬口腔醫院兒童口腔科,湖北 十堰 442300)
臨床上兒童乳牙齲患病率高、進展快、治療率低、復發率高[1],已經成為不容忽視的醫療衛生問題。如何降低兒童齲患病率和復發率是口腔醫生值得探索的課題。理論上,通過加強兒童的口腔健康管理,幫助兒童形成一個健康的生活方式,可以有效降低兒童口腔疾病的發生率和復發率[2-3]。目前以學校、醫院、社會層面的兒童口腔健康教育初具成效,但是教育模式缺乏精準性、延續性、特異性。家庭是兒童成長歷程中重要的教育和社會化場所,但是乳牙齲的家庭健康管理比較薄弱,一方面監護人缺乏科學的健康管理知識及管理方法;另一方面兒童心智未成熟,容易對家庭管理產生逆反心理。探索科學的家庭口腔健康管理是研究重點和盲點。研究表明,跨理論模型的健康教育根據患者不同階段的意向、態度及需求,進行分階段、漸進式的健康教育,有利于患者建立并保持良好的健康行為[4]。共同參與的模式在管理過程中給予兒童充分尊重,讓兒童享有自主權和話語權,從心理層面上緩解兒童的焦慮感及逆反心理[5-6]。本研究在跨理論模型的基礎上,構建“醫生-患兒-監護人”共同參與的家庭健康管理模式,旨在提高乳牙齲患兒的口腔家庭健康管理水平,同時為兒童保健從業人員提供促進健康行為的思路。
1.1研究對象 選取就診于本院兒童口腔科的3~6歲乳牙齲患兒140例。納入標準:(1)檢查符合WHO的齲病診斷標準的齲壞;(2)無釉質發育不全;(3)無嚴重的全身疾病;(4)愿意參加研究。排除標準:(1)無齲;(2)不能或不愿意遵照研究方案參與本次研究。根據隨機數字表法將140例患兒分為對照組和試驗組,每組70例。對照組患兒中年齡3~6歲,平均(4.69±0.79)歲;男41例,女29例。試驗組患兒中年齡3~6歲,平均(4.26±0.65);其中男46例,女24例。兩組患兒年齡和性別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研究方法 兩組均預留微信聯系方式及通訊聯系方式,均進行乳牙齲的常規健康教育:刷牙指導,口腔衛生保健指導,發放兒童口腔保健宣傳手冊,并囑監護人遵醫囑監督患兒飲食、口腔衛生行為,定期復查。試驗組在上述常規口腔健康教育基礎上實施基于跨理論模型的共同參與模式。對比兩組患兒健康管理前后刷牙行為、進甜食行為來衡量自我管理水平。
1.2.1基于跨理論模型的共同參與模式 基于跨理論模型的共同參與的健康管理根據乳牙齲患兒的行為變化分為 5 個階段,即前意向階段、意向階段、準備階段、行動階段、維持階段。(1)前意識階段:“醫生-患兒-監護人”溝通口腔健康管理的重要性,比如跟患兒溝通,“如果‘不想蟲蟲咬牙齒’,不想疼腫,不想拔牙,我們就要好好刷牙”,尤其建議家長幫患兒刷牙,控制甜食,定期來看“牙牙衛士”;與家長溝通,只要做好口腔健康管理,乳牙齲是可以控制和預防的,調動全家口腔健康管理的積極性。建議家長幫助患兒刷牙,控制家庭零食攝入,定期醫院復診。(2)意向階段:始于三方深度溝通,旨在發現不利于本家庭管理的因素,如家庭成員不認同口腔健康管理重要性或家庭成員愛吃零食等,增強父母和患兒健康管理的動機,同時初步發現本家庭健康管理改進的方向。(3)準備階段:患兒和監護人雙方簽署口腔健康行為計劃卡(正確刷牙打卡、控制甜食打卡、定期復診打卡),監護人與醫生添加微信,構建監護人和患兒心理情感支持的環境,提高行為轉變的信心。(4)行動階段:采取幫助、強化、反條件化等策略,不斷鼓勵讓監護人和患兒提出家庭健康管理難點及探索解決方案,強化其堅持內在動機,通過獎勵措施鼓勵患兒主動參與管理計劃,幫助患兒形成良好的口腔衛生習慣。期間鼓勵監護人一旦發現管理的難點時,隨時與醫生聯系,共同解決問題。管理后1、3個月及時溝通與復查。(5)維持階段:不斷促進患兒的行為改變,以期長時間維持管理水平。管理后6個月進行再次溝通與復查。
1.2.2觀察指標 所有乳牙齲患兒于治療結束后1、3、6個月進行復診,口腔醫護人員給予指導,并填寫口腔保健行為問卷,確保問卷回收率達100% 。對比兩組患兒健康管理前后刷牙行為( 每天刷牙大于或等于2 次、每天 1 次、很少或從不刷牙)、睡前主動進食甜食行為(經常、偶爾、從不)。滿分10分,分值越高,患兒自我管理水平越高。

2.1兩組患兒健康管理前后自我管理水平比較 兩組患兒健康管理1個月后自我管理水平均優于健康管理前,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兒健康管理前后自我管理水平比較分)
2.2兩組患兒治療1、3、6個月后自我管理水平比較 試驗組患兒治療1、3、6個月后的自我管理水平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對照組患兒治療3、6個月后的自我管理水平均低于治療1個月后,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兒治療1、3、6個月后自我管理水平比較分)
第四次全國口腔健康流行病學調查顯示,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人們飲食習慣的改變,5歲兒童乳牙齲患率為70.9%,比10年前上升了5.8%,兒童患齲情況已呈現上升態勢[7]。隨著時代的進步,人們對口腔健康的需求已不再局限于疾病的治療,而是在具有切實意義的口腔預防上,這也需要醫務工作者將工作重點從傳統的單純治療疾病轉為綜合防治疾病。乳牙齲患兒離院回歸生活,為了有效控制乳牙齲復發率與發生率,正確的口腔健康行為至關重要。家庭是人類社會最基本、最普遍、影響最為深遠的社會團體,在口腔健康管理過程中應積極關注家庭因素[8]。本研究旨在研究基于跨理論模型的“醫生-患兒-監護人”共同參與的家庭健康管理模式對乳牙齲患兒口腔健康管理水平的效果[9-10]。
本研究發現,相對于常規的口腔健康教育,基于跨理論模型的“醫生-患兒-監護人”共同參與的家庭口腔健康管理可以提高乳牙齲患兒的自我管理水平,并且隨著管理時間的延長,乳牙齲患兒的自我管理水平可以長時間維持。本研究結果顯示,兩組患兒健康管理后1個月的自我管理水平較健康管理前提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提示乳牙齲患兒經過治療后,父母及患兒的家庭管理期望高,希望控制乳牙齲復發率,再加上醫護人員椅旁宣教,因此兩組患兒在治療后初期能保持好的口腔健康行為。對照組在治療結束后1、3、6個月的自我管理水平不斷下降,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說明常規的口腔健康教育,不能持續性促進患兒健康口腔的行為,難以保證健康口腔習慣的長期性。試驗組治療結束后1、3、6個月自我管理水平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說明隨著管理時間的變化,基于跨理論模型的“醫生-患兒-監護人”共同參與的家庭口腔健康管理水平未有明顯下降,隨著管理時間的延長,試驗組的管理模式能基本維持患兒健康口腔的行為。
由此可見,基于跨理論模型的“醫生-患兒-監護人”共同參與的家庭口腔健康管理不僅可以激發患兒建立口腔健康行為,同時維持效果也比較明顯和穩定。分析原因:(1) 乳牙齲患兒的常規口腔健康教育主要以醫護人員告知監護人及患兒正確的口腔保健知識,不能有效改變患兒的內心遵醫行為,加上兒童心智未發育成熟,使患兒長期口腔健康行為的依從性偏低。隨著“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的普及和共同決策的興起,絕對的權威轉變為平等決策模式。共同參與的尊重、平等、互動的方式給乳牙齲患兒充分的自主權和話語權,讓患兒主動認識自我管理的重要性,讓其變被動接受教育為主動參與管理。(2)乳牙齲患兒的常規口腔健康教育的維持主要依靠監護人的口頭教育方式為主,同時乳牙齲患兒家庭可能存在不利于管理的盲點,比如監護人本身口腔健康行為的缺乏、監護人缺乏健康管理的知識、患兒家庭成員對口腔健康行為的不認同、缺乏口腔健康教育長期的計劃性等,造成缺乏保證口腔健康管理水平維持的環境,但是基于跨理論模型的醫生-患兒-監護人共同參與的管理模式彌補了常規健康教育的不足,醫生作為監護人及患兒的橋梁,協助調動監護人和患兒口腔健康管理的積極性,三方共同發掘不利于管理的盲點,制定管理計劃,制定個性化健康管理方案,直至患兒可自主維持良好的管理水平,使其不良口腔行為得到有效控制。
綜上所述,基于跨理論模型的“醫生-患兒-監護人”共同參與的家庭口腔健康管理方式可以提高乳牙齲患兒的自我口腔健康管理能力,隨著管理時間的延長,自我管理水平提高明顯而穩定;同時此模式可以為兒童保健參與人員提供一種健康行為促進的新思路及方法。本研究建議今后擴大調查范圍,增加樣本量,延長觀察時間及探索三方管理平臺和方式,為乳牙齲患兒提供更科學、更合理的家庭健康管理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