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 虹
(南昌市第二十三中學,江西 南昌 330029)
新高考對教師提出新要求、新標準。隨著學生選科指導、職業生涯規劃教育、走班教學、綜合素質評價等工作的實施和開展,學校要思考如何建立科學、多元、客觀的教師評價機制,調動廣大教師工作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應對新高考所帶來的變革和任務。
以往,高分、升學率是學校社會聲譽的保障,是教師業務水平的體現,更是各種獎懲、晉職加薪等教師評價的依據。這種制度下的教師評價是面向過去的終結性評價,是以獎懲為目的的,主要著眼于教師在評價之前的業績,僅僅發揮了教師評價的鑒定功能。這種強調“分數”的教師評價體系,不再符合新高考的需要、新的招考制度的需要。相較于以往對分數的重視,新高考注重對學生綜合素質的考查,更要求教師對學生的關注。學校管理者必須與時俱進,結合學校的實際情況,主動適應新變化,及時更新教師評價的理念、內容和方式。
立德樹人,要求教師引導學生“明德明禮”,以培養能肩負起民族復興時代重任的學生為著眼點,加強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引導學生樹立共產主義遠大理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教師要把立德樹人目標融入思想品德教育、文化知識教育、社會綜合實踐教育等各個環節。
立德樹人是教育工作的基本要求和根本目的,是每一位人民教師的崇高職責。評價教師立德樹人工作的質量可以從三個方面著手:首先,評價教師的德育,考查教師是否將教書育人和自我修養進行結合,做到以德立身、以德立學、以德施教,注重科學精神、人文素養、道德情操的培養;其次,考查教師能否自覺地將知識傳授和價值觀教育進行有機整合,在學科教學中滲透對學生的道德品質教育,為學生提供建立在知識層面的學習經歷和體驗,促進學生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的和諧發展,從而逐步健全學生的人格;最后,考查教師能否嚴于律己,廉潔從教,在日常工作、與學生的交往中以身示范,給予學生正能量。
教師的教學評價是教師評價的關鍵。以往的教學評價更多地以考試為中心,優先注重課程實施的結果,簡單地以學生考試成績作為唯一或權重最大的指標,忽略了其他影響教學質量的內外部因素。這顯然是不科學、不全面的,會直接加劇學校教育“考什么就教什么”的現象。為使教師評價的工作在正確的軌道上運行,學校可以從影響教育教學成效的課程標準執行、教學方法和指導能力三個方面完善教師評價體系,對教師進行過程性評價。
課程標準是國家規定某一門學科的課程性質、課程目標、內容目標、實施建議的教學指導性文件,它既是教師教學工作的依據,也是教師評價工作的重要依據。教師課程標準執行的評價,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教師是否完成課程標準所規定的教學任務,是否基于課程標準施教(不能出現漏教、少教的“減項”,也不能出現超前、超綱加重學業負擔的“加項”),是否在教學活動中體現課程標準要求的學科價值,以及教師組織的實驗性、探究性學習等教學活動。
教學方法是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為完成教學任務所采用的工作方式,以及教師指導下的學生的學習方式。教學方法是師生互動的活動方式,它既包括教師的“教學活動方式”,也包括學生在教師指導下的“學”的方式,是“教”與“學”的方法的統一。教師只有運用正確的教學方法,才能夠順利地引導學生掌握知識、技能,促進學生德智體美勞的全面發展。教學方法的運用評價主要包括:教師的教學手段是否恰當,是否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能否激發學生的興趣、啟迪學生的思維,是否注重學生學法的指導及培養學生“會學習”“能學習”的能力。
為保證評價的客觀性、全面性,教師指導學生學習能力的評價一般覆蓋教學前、教學中、教學后三個環節。教學前的評價主要針對教師的教學設計,主要包括:教師是否有目的地安排學生預習,預習的任務布置與檢查、獎懲等;是否將學期計劃、學習內容概要宣講給學生,讓學生對知識體系和架構做到“心中有數”。教學中的評價主要針對學生的課堂參與度,主要包括:學生是否愿意發表自己的見解,能否積極主動地參與課堂討論,學生提問的質量,能否獨立地利用互聯網、圖書館等途徑收集學習資料等。教學后的評價主要針對教師的教學結果,主要包括:教師能否引導學生完成章節中重要的、關鍵性內容的學習。新高考凸顯學生在課堂中的主體地位,鼓勵學生自主探尋。因此,如何設置教學情境、思維任務,制訂針對學生學情的策略,最大限度地挖掘學生的學習潛能,讓學生的個性得到充分發展,這些指導學生的能力是教師評價中的重要體現。
新高考背景下,課程實施以走班教學模式為主,班級之間的學情差異比較大,原來的以考試成績包括平均分、及格率、優秀率等為主的教學質量評價辦法已經不能適應當前的變化。因此,學校要構建突出“差異性”和“發展性”的教學質量評價體系,明確方向、明確目標、明確任務,通過對教師教學質量的評價,幫助教師及時發現和了解教學中存在的問題,為教師有針對性地改進教學提供依據,促進教師不斷改進教學方法,提高教學質量,以達到促進教師成長的目的。
教育科研是以發現教育規律、豐富教育理論為導向,以解決教育實踐問題、推進教育發展為目的的研究活動。教育科研與教學密不可分,做好教育科研工作,是教師提升教育教學能力,發展專業素養的重要途徑。教育科研水平,是全面評價教師的一個重要方面。教師教育科研工作的評價不能簡單地以教師申請的課題數量、發表的論文數量為依據,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教師是否有自覺科研意識,是否有科研理論的專業基礎,是否有科研能力的核心素質。
新高考的推進,淡化了考試成績的“指揮棒”作用。新高考背景下,學校要客觀、科學、多元化地評價教師的工作,教師評價的主體應該覆蓋管理團隊、同學科教師、協作班級教師、教師本人、學生及家長等,實施多層級評價并行,多維度、廣覆蓋的評價方式。
教師評價工作維度復雜、涉及面廣,操作難度大,與實際管理聯系強,需要共性和個性相結合,是一種高素質、強能力的復雜勞動。學校管理者必須建立一支包含學校具體業務經辦人、管理者、教師同行、學生甚至家長等評價主體的專業的評價隊伍,定期組織相關人員學習,以適應不斷改革的形勢。
學校組織進行的教育評價是發揮其診斷功能、改進與形成性功能、鑒定功能、激勵功能和導向功能的嚴密、科學的過程,其基本立足點是促進學生的發展,促進教師教育教學能力的提升。新高考背景下,作為教育教學評價的重要組成部分,教師評價更側重發揮其激勵和導向功能。當前,我們思考新高考背景下的教師評價的意義在于,讓對育人工作充滿激情,具備扎實的學科素養,充滿人格魅力,被學生認可,能在為教育的奉獻和奮斗中獲得滿足感和幸福感的優秀教師脫穎而出,不斷建設一支高素質的優秀教師隊伍,為學校的發展提供堅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