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龍
(鎮原縣平泉初級中學,甘肅 慶陽 744517)
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利用信息技術手段來輔助教學已成為一種自然選擇。關于信息技術的運用,可以從宏觀和微觀兩個角度進行分析:微觀角度強調將具體的信息技術手段作為輔助教學手段,從過去的幻燈片到現在的投影儀、實物投影儀與一體機,它們都是信息技術手段的實施工具;宏觀角度強調以信息技術思想來優化教學,追求的是信息技術與教學的融合。
在初中化學教學中,利用信息技術手段的研究較多,而融合信息技術與化學學科、開展初中化學教學工作的研究相對較少。要改變這一現狀,我們必須在實際教學中追求信息技術的有效性。對初中化學教師而言,這既是一個機遇,又是一個挑戰。
從理論的角度來看,信息技術與初中化學教學的融合并非沒有可能。而站在一線教師教學實踐的角度,信息技術與初中化學教學的融合又不是那么完美。信息技術大都以教學輔助手段的形式出現在化學課堂上,要想讓二者深度融合,教師還需付出一定的努力。眾所周知,化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學科,主要從分子、原子等微觀角度來研究宏觀物質之間的反應。因此,在教學思路、教學方式的選擇上,具有多媒體集成和資源共享等強大功能的信息技術理應在化學課堂教學中發揮更大的作用。
例如,在“原子的結構”教學中,筆者注意到,由于原子是一種微觀粒子,它的大小與性質很難直觀地表現出來,這個時候,如果空洞地利用數據去告訴學生原子有多小,學生其實很難理解。面向初中生,教師要想達到理想的教學效果,最好是能幫學生建構起具體的認識。教師可以將信息技術作為自然運用的手段,通過圖片或動畫向學生提供一個可以類比的素材,如可將一個原子類比成一個乒乓球,將乒乓球類比成地球,以幫助學生加深對原子大小的認識。
信息技術與初中化學教學的融合還體現在信息技術思想對初中生化學學習的影響上。一個初中生的理想學習狀態應當是能夠主動尋找學習共同體來提高自身的學習狀態。因此,筆者提倡學生可以結合自身的學習需要,自發地運用信息技術。例如,在理解原子大小的過程中,學生可以基于自身的需要,向教師提出運用信息技術手段的要求,這種學生主動運用信息技術的現象,是信息技術與初中化學學科融合的重要體現。
信息技術與初中化學學科融合的體現之一是學生能夠基于自身的學習需要,主動地利用信息技術。在初中化學學習過程中,學生的學習需要往往體現在如何突破自身的學習阻礙上,而這時候,信息技術確實可以發揮重要作用。化學是一門通過宏觀現象來探索微觀奧秘的自然科學,信息技術的運用可以讓微觀世界中看不見、摸不著的化學微粒,直觀、形象地展現在學生面前,幫助學生理解化學現象的本質,突破學習阻礙。
例如,在“原子的結構”這一課中,原子核外電子的排布是一個重要的學習內容。很多學生在認識原子核結構的時候,會自發地產生一個問題:如果原子、乒乓球和地球之間的體積大小關系已經熟悉了的話,那么原子與原子核的大小關系又該如何類比呢?在這一問題的驅動下,學生的目光投向了信息技術。這時,教師可以預設一個動畫,用一只螞蟻來代表原子核,然后推遠鏡頭,將螞蟻的畫面轉化成體育場的畫面,告訴學生體育場就相當于原子,這樣一來,原子和原子核的大小關系就一目了然了。
此外,教師還要幫學生建立起“離核越近的電子,能量越低;離核越遠的電子,能量越高”這一認識。除了展示傳統的原子結構示意圖外,筆者還在教學中運用了信息技術,設置了這樣一個環節,即向學生提出問題:“如果你想理解這句話,你看到的會是怎樣的場景?”學生在思考這個問題的時候,會在自己的腦海中形成一個初步的畫面,這個畫面有點類似核外電子的分層排布,但又比較粗糙,需要進一步細化。當學生有了這個想法之后,信息技術就可以發揮作用:核外電子分層排布的3D動畫可以為學生形象地展示原子結構,尤其是幫助學生認識核外電子的能量分布規律。
在這樣的教學過程中,信息技術一方面發揮了教學輔助的基礎作用;另一方面促進了學生對所學知識的建構。更重要的是,在學習的時候,學生能自發地形成運用信息技術的需要。教師在教學之前就應預測到這種需要,由此將信息技術與初中化學課堂教學有效地融合在一起。
信息技術與初中化學教學的融合,除了表現在促進學生的“學”上外,還表現在促進教師的“教”上?;瘜W教師如果能熟練地應用多媒體教學手段,選擇合適的現代化教學方式,則能極大地豐富課堂教學內容,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記憶,使學生成為課堂的主體,提高教學效率。
在實際教學中,教師肯定有提升自身教學水平的需要。對于一個初中化學教師而言,這種需要既可以通過學習教育理論來滿足,也可以通過結合現代信息技術與課堂教學實踐來滿足。實際上,信息技術對當今社會已經產生了重要的影響,教師作為課堂教學的主導角色,應當從信息技術中汲取力量,優化自己的教學方式,提高自身的教學水平。為了達到這一目標,追求融合是一個重要的思路。在教學中,教師要思考每一個知識點的教學中怎樣能夠讓信息技術發揮作用,這樣的教學意識,是讓信息技術與化學教師的“教”高度融合的保證。例如,“原子的結構”這一內容介紹了化學反應的實質,教師可以結合這一知識,借助信息技術,將傳統的教學方式改為翻轉課堂,如通過微課向學生呈現化學反應的電子得失情況,這樣學生就可以在學習的過程中,初步建立對化學反應的理解,為教師后面的教學奠定基礎。實踐表明,這樣能夠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而客觀上,這也能證明信息技術提高了化學教師的教學水平。
利用信息技術提高化學教師的教學水平,還有一層含義,就是信息技術應當成為化學教師專業成長的重要動力。長期以來,信息技術被理解為一種輔助教學手段,而實際上,站在教師專業成長的角度來看,這種輔助作用還有一層含義,就是信息技術在輔助教學的時候,也在輔助教師教學能力的提升,因為在教學實踐中,筆者發現,何時運用信息技術,如何運用信息技術,這都是非常具有研究價值的問題。研究這些問題而得出的答案,不僅有助于促進學生的學習,還有助于加深教師對教學的理解。對于初中化學的教學而言,當教師對化學教學的理解變得更加深入時,教學能力也能得到提升并實現教師的專業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