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皇珍
(華東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上海 200241)
十九大報告指出,農業農村農民問題是關系國計民生的根本性問題,必須始終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的重中之重,實施鄉村振興戰略[1]。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發展不平衡、不充分、不可持續的問題在鄉村建設中日漸突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必然需要引入資本以促進經濟發展。資本在市場經濟運行中遵循的資本邏輯具有雙重性,一方面是鄉村經濟社會發展的內在深層動力,另一方面是在無限制增值的過程中引發悖論暴露自身弊端。正確認識資本邏輯并在利用其促進發展時進行科學的揚棄,以戰略目標引領資本邏輯,定能在鄉村振興戰略實施中譜寫農村發展新篇章。
資本的存在和發展歷經生產、交換、分配和消費的過程,即從商品到貨幣再成為資本的過程,在運行中無限制地增值和膨脹,形成資本自身的邏輯。這種邏輯可為經濟創造出深層動力,因而資本也是市場經濟賴以存在和發展的基礎。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是我國改革開放以來取得重大成就的經濟體制。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下進行鄉村建設,必定要將鄉村放置于市場經濟體制中發展,在發展過程中將資本轉化為現實的社會生產力,促進鄉村經濟的發展,為鄉村振興提供客觀條件。
馬克思在《資本論》中揭示了貨幣產生的實質,從勞動力的角度論述了貨幣轉化為資本的過程,資本本身并不能夠實現增值,而是依賴勞動這種特殊商品,由社會的剩余勞動轉化來實現增值。資本不是物,而是需要借助物的力量來追求價值增值的社會關系。從生產力的角度上,馬克思和恩格斯曾說過,“資產階級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階級統治中所創造的生產力,比過去一切世代創造的全部生產力還要多,還要大[2]”,肯定了資本邏輯對社會生產力發展的促進作用。在資本邏輯下,資本為追求剩余價值改進生產技術擴展市場,推動人類創造生產文明的社會,是經濟社會發展中生產力的內在深層動力。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下發展社會生產力,必然需要發揮資本邏輯創造生產力的作用來實現對國民經濟的推動作用。想要實現鄉村振興,也必然要遵循資本價值增值的邏輯發展鄉村經濟。
我國的社會性質決定了必須堅定選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資本是市場經濟運行的內在核心要素,在促進經濟社會發展時按照其資本邏輯來運行。從改革開放初始,我國通過引進國外資本和將資源從計劃經濟中解放出來,使資本以物質化的形式展現出來,推動經濟快速發展。當前,不論是人民美好生活的需要,還是要解決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矛盾,“三農”問題是首當其沖要解決的問題。這關系到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進而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目標。
針對鄉村振興中出現的問題,《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意見》中明確指出,“充分發揮財政資金的引導作用,撬動金融和社會資本更多投向鄉村振興[3]”。鄉村有較為豐富的自然資源,但這些資源并未充分進入到市場中優化配置,處于未“資本化”的狀態,缺乏流動性和增值性,導致資源被閑置和浪費。只有將鄉村中豐富的資源進行“資本化”,鄉村資源才能得到投資者的有效保護,通過優化配置進入市場流通,挖掘出鄉村資本的活力,擺脫落后生產力的限制。這就需要資本投入,通過綜合而持續性的政策支持彌補當下缺口,遵循市場經濟的發展邏輯,驅使鄉村經濟體系流動與擴張增長經濟,為建設美好鄉村奠定基礎。
從資本邏輯在生產力上的表現作用上看,僅依靠政府財政投入無法解決鄉村振興的窘境。鄉村所擁有的資源“資本化”后能為資本擴張提供經濟發展條件,加上多元化的投資主體,才能解決鄉村稀缺的資本需求。資本下鄉為鄉村經濟發展注入活力,實現了經濟擴張,然而資本力量在社會經濟生活基本矛盾中(主體欲望與客觀資源的矛盾)所發揮的作用,使資本擴張在具有推動經濟發展的巨大動力作用的同時,也給社會帶來不可勝數的巨大問題,構成資本擴張的社會代價[4]。資本無限制追求價值增值的邏輯與鄉村資源、空間的有限性終會形成資本的擴張悖論,具有創造性和破壞性,導致鄉村發展價值迷失和面臨可持續性發展難題。
資本進入經濟體系,不斷吸收各種生產要素到資本運行體系中,構成資本不斷增值的擴張機器。實現增值的必要條件包括外部資源和市場空間。資源和環境為資本擴張形成條件,不僅可提供物質基礎且可吸引投資,由此促進經濟發展。
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下,通過資本運營可以有效實現資源的優化配置[5]。當前,我國通過強化財政投入、撬動金融投入、引導社會資本投入作為解決鄉村振興資金問題的渠道。引入資本和技術,為鄉村創造新的生產方式和消費方式,實質上也是為資本擴張拓展了新的途徑和方式,將鄉村充裕的資源實現“資本化”,如在鄉村大力發展旅游業,為資本在鄉村擴張提供新方式,從而推進鄉村經濟發展。十九大報告中指出,“經濟體制改革必須以完善產權制度和要素市場化配置為重點,實現產權有效激勵、要素自由流動、價格反應靈活、競爭公平有序、企業優勝劣汰”。我國在逐步完善“三權分置”的土地改革的同時,加強“農村集體經營性資產改革”的產權改革制度設計,喚醒了農村“沉睡”的資本,讓農村隱藏的資本激發出來并發揮其所長。
在資本擴張到鄉村的前提下,鄉村有了更加鮮活的可供鄉村資源活躍起來的資本。這種力量驅動城市的資本、技術等生產要素隨著資本向鄉村擴張,鄉村市場資源得以優化配置,為鄉村生產力發展、生態旅游業發展等注入了活力。
鄉村是集自然、經濟、社會特征于一體的地域綜合體。鄉村振興是為了實現生產、生態、文化等多功能的優化互存。資本在服從于自身邏輯擴張至鄉村會引發“資本擴張悖論”,不能保障鄉村可持續發展。資本突破空間區域由城市擴張到鄉村的同時,也意味著向自然界擴張。在資本效用原則和增值原則的驅使下,資本在鄉村中把自然當成“有用物”,使鄉村自然資源變成資本可利用的對象,由資本來統攝和主宰。鄉村特色和本土文化特色也會因為資本的逐利性而改變原來的面貌為資本所服務,致使鄉村特色失色,引發“生態悖論”。
同時,資本下鄉后,為滿足資本擴張的條件,鄉村的人力資源同樣需要供給資本消耗,但滯留在鄉村中的勞動力一般難以滿足資本的需要,且鄉村中的人力資本培植難度大,導致勞動力外流,農村陷入人口斷層的空心化,引發“社會悖論”。在資本無限的擴張意志下,人們被誘導進行大量浪費性消費,從而引發人的價值迷失,滋生占有和享樂主義思想。馬克思曾說,資本邏輯“迫使一切民族——如果它們不想滅亡的話——采用資產階級的生產方式;它迫使他們在自己那里推行所謂的文明,即變成資產者。一句話,它按照自己的面貌為自己創造出一個世界[6]”。資本遵循其擴張邏輯將觸角伸向農村,可能導致招商引資中個別人利用職位之便占有和享受資本帶來的財富,不惜貪污腐敗而忽視農民的利益。在資本的驅動作用下,投資者也可能借此機會侵占農民田地,使農村的弱勢群體在資本的掌控下沒有權利可言。
“資本是資產階級社會支配的一切經濟權利[7]”。資本力量把人塑造為只追求價值增值的機器,田園詩般的鄉村關系被資本逐利的本性和競爭抬頭的個人主義所取代,導致人性和價值觀的迷失。鄉村大多選擇“以旅促農”的發展方向,一旦鄉村中的資源被無節制消耗,當地本土的文化特色和倫理價值迷失,資本在遵循追求剩余價值最大化的邏輯下發生擴張轉移,使鄉村經濟在失去資本的支持下被打回“原形”,難以保障鄉村可持續性發展。
消除貧困、改善民生、逐步實現共同富裕,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解決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必然要求。資本在擴張至鄉村的過程中,既促進鄉村經濟快速發展,又導致鄉村生態環境遭破壞、鄉村倫理價值迷失和鄉村傳統文化消解等。但終歸到底,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離不開資本,也不可避免要遵循資本邏輯。只有超越資本邏輯,重申人的邏輯,以戰略目標作為引領,才能實現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為目標的鄉村建設。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下,必須將資本作為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推動力,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也是如此。鄉村振興戰略以產業興旺作為重點。發展鄉村產業要順應經濟發展規律,以滿足市場需求為導向,以鄉村資源、產業基礎、人文歷史等優勢作為依托,將鄉村中的資源資本化并驅使其在市場中進行流動轉化為資本,進一步釋放鄉村市場活力以激發鄉村經濟發展的動力,由市場這只“看不見的手”把資源按照人的需要進行最優配置來發揮資源對經濟增長的推動作用。
資本驅使鄉村中的資源在社會經濟體系下不斷擴張,不斷把新的資源納入到社會經濟流通網絡推動經濟發展。毋庸置疑的是,資本本身具有兩面性,一方面它在社會生產中不斷擴大在生產,具有文明進步的作用,另一方面資本在遵循效用和增值原則時讓社會付出巨大的代價。因此,在鄉村發展的過程中,既要遵循資本自身的內在本性,利用資本盤活鄉村資源,大力發展鄉村經濟,又要防止資本邏輯對鄉村其他領域的侵蝕和危害,避免鄉村出現由資本主導而引發的種種不良現象。因此,在利用資本邏輯促進農村經濟快速發展的同時,應避免導致出現資本在市場中作為主導一切社會經濟發展的絕對主體現象,對資本邏輯的積極作用和市場弊端進行科學性揚棄,利用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發揮資本的積極促進作用,揚棄資本“唯我”發展的固有消極發展邏輯,更好地實現鄉村振興。
馬克思說過:“批判的武器當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質力量只能用物質力量來摧毀,但是理論一經掌握群眾,也會變成物質力量。理論只要說服人,就能掌握群眾;而理論只要徹底,就能說服人[8]。”資本本身不是罪惡的,將資本置于罪惡之地的是利用資本的對象化的人。在鄉村振興實施過程中,應摒棄“以物為本”的邏輯,堅持“以人為本”的邏輯,樹立正確的義利觀,用美好的目標追求美好鄉村的實現。
第一,共同富裕是鄉村振興的目標之一。當前,我國現有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制度和分配制度還不是很完善,而“資本邏輯”廣泛影響鄉村產業經濟的發展。在鄉村振興戰略實施過程中,對政府相關負責部門進行有效監督,找到鄉村金融資本、社會資本、人才資本的有效途徑,完善土地流轉的相關政策,確保相關企業在鄉村建設中實現發展[9-12]。
第二,要建設生態宜居的鄉村。在利用資本進行發展的同時,應尊重客觀規律,進行資本和生態關系的博弈,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堅持生態紅線不放松,堅守生態法律底線,加強鄉村污染治理,保護鄉村特色資源不失特色,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以優質的生態環境建設宜居鄉村[13-16]。
第三,實現鄉風文明是鄉村振興的精神追求。在引進資本的同時也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加強鄉村思想道德建設,合理利用市場和資本,展現鄉村優秀文明,推動鄉村文化建設,促進文化產業傳承和發展[17]。
第四,加強農村基層黨組織建設,建設法治鄉村,提升鄉村的倫理道德水平,在利用資本時摒棄個人主義,確保鄉村社會和諧有活力[18]。
第五,實現農民脫貧、生活富裕,是實現鄉村振興的又一前提。利用資本促進生產力發展,推動鄉村擺脫貧困并實現經濟發展。在引導資本下鄉中,要引導企業家抱有慈善之心,調動社會要素積極為鄉村貢獻一份力量[19]。
在嚴峻復雜的國內外形勢下,中國要實現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目標,首先要“啃下”農村這塊牽制整個中國經濟脈絡的“硬骨頭”,因此要充分合理地將資本引入鄉村振興戰略實施中。資本在不斷擴張尋求經濟增長的過程中具有雙重邏輯的性質,資本力求全面發展的趨勢,必然會對鄉村的自然資源和人文環境造成巨大破壞。科學認識資本邏輯的雙重性質,以鄉村振興戰略目標引導資本,讓資本邏輯更好地為鄉村建設服務。在發揮資本良好作用的同時,警惕資本邏輯帶來的不良后果,在利用資本為鄉村經濟注入活力的同時,注重“人的邏輯”,抵制資本邏輯在鄉村建設中占據主導性地位,對實現鄉村振興、促進美麗中國建設具有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