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媛媛,張若梅,尤秋月,洪怡菲
(廈門大學嘉庚學院 福建 漳州 363105)
“銀行1.0”(1472—1980 年)是“網點時代”,主要以物理銀行網點開展銀行業務。
“銀行2.0”(1980—2007 年)是“網銀時代”,將計算機應用于銀行業務,紙質存折轉變為有磁條的銀行卡,用戶可以跨城存取款。
“銀行3.0”(2007—2017 年)是移動互聯網時代,即移動銀行業務。隨著通信技術的發展,各大銀行紛紛推出了自己的手機銀行業務,用手機銀行APP 開展金融業務。
“銀行4.0”(2017 年至今)是開放銀行時代。隨著AI、AR、大數據、云計算、5G 等新技術的發展,銀行去物理化、隱形化,銀行的服務模式出現了新變化,金融科技服務已經深入生活。
近年來,隨著互聯網金融和金融科技不斷發展,各大商業銀行提出把開放銀行作為內部戰略轉型目標。此外,微眾、網商、百信等互聯網銀行均公布了向開放銀行轉型的戰略。
中國銀行在2012 年提出了開放平臺的概念,并于2013 年推出了中銀開放平臺。近幾年,金融科技蓬勃發展,開放銀行引起了銀行業的高度關注。
開放銀行本質上是一種平臺化的商業模式。銀行將API 技術與商業生態系統結合起來使用,實現算法、數據、交易等多方共享,同時為系統內的客戶和第三方等提供便捷服務。
API 技術具有大批量傳遞數據和操作簡便的優勢,可以實時、自動、批量交換數據?;诖耍y行應盡可能以最低的成本挖掘新的商業價值,通過不同生態互聯互通,創造新的競爭力,實現銀行與第三方之間的融合[1]。
開放銀行的平臺化商業模式主要依托于銀行、第三方機構、消費者、監管者和立法者,這些主體共同構成了互利共贏的生態系統。開放銀行采用API 技術,將銀行、第三方機構和消費者進行連接,從而形成具有互動生態系統特征的數字化平臺[2]。
通過開放共享的平臺商業化模式,開放銀行利用API 技術與互聯網融合,將金融服務嵌入到各類場景當中,充分利用高新技術推動業務創新和銀行轉型,幫助中小微企業提高數字化經營管理水平,重塑金融服務模式,促進中小微企業發展壯大,從而助力普惠金融發展。
構建普惠金融體系的基本出發點和最終檢驗標準的目的是讓所有人平等享受金融服務。普惠金融體系強調包容和普惠共贏。普惠金融的愿景是尋求相對公平領域的金融服務,通過改善金融系統和使用金融手段,將所有人納入經濟增長范圍,使人們能夠公平分享經濟增長成果,從而達到構建和諧社會的理想目標,實現共同發展[3]。
大量有關普惠金融的探索已經取得了一定成績,部分普惠對象享受到了普惠金融的益處,但現行的普惠金融模式仍存在以下問題。
2.2.1 普惠金融成本高,盈利性差
“普惠”的意義在于提高受眾人群對金融服務的可獲得性,因此金融服務價格相對較低,不能通過產品價格優勢獲利。與其他業務相比,普惠金融業務的盈利能力普遍較差。銀行按照傳統方式為小微企業提供特定金融服務產品時,在業務流程設計、系統建設、投入成本方面都比其他業務成本高[4]。
2.2.2 普惠金融營銷推廣效果不佳
普惠金融對象獲取信息的渠道較狹窄,資產不足。銀行難以通過直銷銀行或者POS 終端等方式覆蓋所有用戶。偏遠地區和弱勢群體難以獲得消息和使用金融服務。各銀行普遍推出的小微貸、惠農產品等在客戶端的影響有限,需要大力營銷和推廣。
2.2.3 普惠金融業務效率低下
普惠金融業務效率低下的原因是雙向的,普惠金融需求方自身普遍存在很大缺陷,供給方則缺乏激勵機制。
(1)需求方自身存在缺陷。目前,普惠金融對象自身普遍存在很大缺陷,如擔保抵押資產少、財務工作不合規、信用記錄缺失、信用意識較淡薄等。銀行無法全面掌握服務對象過往信用狀況和資產實力,進而難以準確評估放貸風險。為確保還貸,銀行貸前風險評估耗時久,流程繁雜,導致普惠金融服務無法觸達真正有需要的客戶,業務效率低下[5]。
(2)供給方缺乏激勵機制。實施普惠金融活動的銀行承擔了較大風險,目前卻沒有相應的稅收、補貼等補償機制,因此銀行開展業務的積極性不高,影響了普惠金融的業務效率。
普惠金融存在的問題與矛盾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解決的,構建普惠金融的可持續發展模式成為時代發展趨勢。
隨著大數據、云計算、區塊鏈以及其他高新技術與金融業務逐步深度融合,金融科技在世界范圍內迅速興起,開放銀行理念應運而生。與此同時,在金融科技引領下,開放銀行通過與其他銀行業金融機構、金融科技公司、第三方機構等合作伙伴共同建設開放銀行的平臺化商業模式,將為我國普惠金融事業健康發展提供有力幫助。
開放銀行主要依托技術優勢,擴大數據來源范圍,降低商業銀行在搜尋客戶信息時耗費的成本,從而降低交易成本。
開放銀行與商業銀行、第三方機構、消費者、監管者和立法者共同構成一個互利共贏的生態系統,有利于減少交易雙方的信息不對稱,實現精準放貸,從而降低普惠金融交易成本[6]。
在風險控制方面,大數據、區塊鏈、供應鏈等技術為實現動態、實時、全方位金融風險監測提供可能,有利于降低開放銀行平臺化商業模式的風險。
當前,互聯網已惠及到人們社會生活的各方面,第三方應用無處不在。利用數字平臺與電商、交通、醫療、旅游等多個行業實現萬物互聯,能夠與第三方合作機構共享數據。銀行通過互聯網與第三方合作,將服務發布到不同的場景中。開放銀行所展現的新型金融模式,能夠為客戶在實際生活中隨時隨地獲得普惠金融服務提供可能,使普惠金融實現業務情景化、服務精準化,讓第三方合作伙伴能夠便捷地享受到銀行的服務,從而將普惠金融的覆蓋面擴大到社會生活的各個角落。
金融科技中的區塊鏈技術可以讓商業銀行使用具有實時特點的分布式總賬系統,取代傳統銀行的批量處理系統,從而即時、快速、成本低廉地交換信息價值。這種便捷高效的共享式“移動銀行”能夠打破物理限制,有效提高對客戶的風險識別和防范能力,消除邊界的約束和限制,隨時隨地為客戶提供所需要的金融服務。
3.3.1 利用開放銀行金融科技提高普惠金融信息采集效率
一方面,開放銀行簡化信用信息采集、信用量化和使用工作,通過金融科技手段,依托區塊鏈、大數據、API 等技術開展業務。構建完善的開放銀行平臺化商業模式,在此基礎上建立成本更低、效率更高的普惠金融工作體系。
另一方面,銀行通過開放自身網絡或對接第三方合作者,利用大數據分析和風險控制手段,可以有效提高對客戶信息的風險識別和防范能力。
3.3.2 以開放銀行的激勵約束機制提高普惠金融從業者的積極性
開放銀行具有更健全的激勵約束機制,可以提高普惠金融從業者的積極性和運營效率,彌補金融服務的短板,從而推動普惠金融發展。
2017 年《大中型商業銀行設立普惠金融事業部實施方案》提出,國有大型銀行率先實行差別化考核評價辦法和支持政策。財政部、稅務總局應做好金融企業績效評價工作,支持引導企業實行普惠金融工作。人行、銀監會、證監會應完善現有政策,對普惠金融主要領域實施定向降準,對普惠金融工作落實情況較好的商業銀行予以一定政策傾斜,引導金融機構加大對普惠金融的信貸支持。
普惠金融意味著銀行要服務更多的消費者,把更簡單、成本更低的金融服務帶給消費者,把具有價值的金融產品帶給消費者。
我國開放銀行處于起步階段,其運營模式尚在探索中。作為一家純互聯網集團,阿里巴巴集團的浙江網商銀行僅是開放銀行模式的雛形,近年來發展極為迅速,取得了顯著效果。
網商銀行始終將發展普惠金融作為主要目標,其服務對象主要為中小微企業?,F階段,網商銀行以“為小微企業提供小額存貸業務”為特色業務。這是以開放銀行模式為藍本,考驗的是銀行處理海量信息、低成本交易和實時風險控制的能力。
開放銀行的商業模式是基于開放API 技術,利用互聯網、大數據和云計算等現代高新技術。開放銀行具有強大的信息收集和業務處理處理能力,并向第三方開發者提供可以交互操作的模塊。融入金融科技的開放銀行商業模式具有強大的信息處理系統。
傳統金融行業處理信息的能力較弱,將金融服務與各種各樣的場景割裂開。小微企業規模小、行業跨度大、企業財務信息龐大且復雜,并且在交易中經常存在信息不對稱問題。以金融科技技術作為支撐的開放銀行模式能夠很好地解決普惠金融業務開展過程中的信息處理問題。
浙江網商銀行使用大數據、區塊鏈、云計算等技術滿足了中小微企業快速增長的金融需求。2016 年11 月前后,網商銀行共為133 萬家小微企業累計提供貸款超過500 億元,支持商家在整個“雙11”周期內各環節的金融需求。這便是從技術角度解決信息問題。有了技術作為支撐,不僅會改變傳統銀行現有的服務方式,還能在將來惠及各個行業,形成重要的基礎支撐。
不被傳統銀行接納且信賴的小微企業能夠在開放銀行模式下尋得低成本、個性化的金融服務,這一特性在浙江網商銀行的中小微企業放貸業務中得以展現。
以小微企業這一特殊群體為業務經營對象,傳統商業銀行需要在全國乃至世界范圍內設立營業網點。小微企業的業務量較小,通常被傳統銀行所排斥。
借助一系列風險控制技術,浙江網商銀行提供的金融服務大大降低了小微企業的作業成本。有關數據表明,金融機構過去發放一筆小額貸款的平均成本為2 000 元左右。與之相比,浙江網商銀行發放每筆貸款的平均成本僅為2.3 元,其中2 元為電費和存儲硬件費用。同時,浙江網商銀行秉承最大限度給小微企業讓利的宗旨,一直保持微利狀態,平均貸款利率持續下降,2018 年第一季度平均貸款利率為1.8%,比2017 年下降了1.2 個百分點。由于采取隨借隨還、按天計息的貸款方式,小微企業的資金實際使用期為90 d 左右,因此小微企業承擔的資金實際成本較低。4.3 浙江網商銀行能夠全面防控風險
通過開放連接共享生態系統,將數據分散到金融服務平臺,提供給各方使用。利用開放API 推向互聯網場景,結合大數據、區塊鏈、供應鏈、人工智能等新興技術,將數據價值滲透于各類場景,助力中小企業提高數字化管理水平,促進中小微企業發展壯大。
小微企業財務信息呈碎片化分布,沒有公開和市場化,傳統銀行需要花費高額的信用調查費用。浙江網商銀行通過建立云賬戶,將業務統稱為云資產,以便替客戶管理資產。利用開放銀行的共享生態系統實現與社會征信系統資源共享,提高銀行對普通人的信用風險評估能力,從而提高貸款決策的科學性。
截至2017 年1 月末,浙江網商銀行及其前身阿里小貸服務的小微經營者數量超過500 萬,累計放款金額超過8 000 億元。從阿里小貸到浙江網商銀行,經過6 年的發展,浙江網商銀行探索出了一條數字普惠金融發展的新模式:數字驅動,場景融合,生態共贏。在這樣的思路和服務構架下,浙江網商銀行的某位客戶從2012 年至今總計貸款3 794 筆,最小一筆僅有3 元,最大的為56 000 元,且沒有一筆貸款逾期。
網商銀行依托開放銀行模式,匯總出10 萬多項指標體系,創建了100 多個預測模型和3 000 多種風險控制策略。這些風險控制技術讓小微企業不用擔保和抵押,憑借信用就能進行貸款,有效將網商銀行不良率控制在1%以內。螞蟻金服系列產品的推出,反映了網商銀行具備“毫秒級”風險防護能力,可以實時評估每筆交易的風險程度。
浙江網商銀行還不能代表開放銀行的全部,未來開放銀行可以發展得更好。我國以浙江網商銀行為代表的互聯網銀行還處于起步階段。目前開放銀行模式尚未健全,政府對其業務還有許多限制,導致互聯網銀行不能發揮傳統銀行的全部功能。
開放銀行平臺的開放共享理念,與銀監會和保監會發布的《中國銀行業信息科技“十三五”發展規劃監管指導意見》“在保障安全和合規的基礎上逐步開放互聯網金融服務接口”的理念不謀而合。開放銀行模式對促進普惠金融具有重大意義。金融去中介化、普惠金融等理念的發展,有利于商業銀行轉變發展思路,抓住開放契機,尋求轉型和發展。在未來,金融業打造一個開放共享生態圈,實現經濟利益和社會利益統一將成為現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