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建剛
(交城縣財會服務中心 山西 呂梁 030500)
隨著我國國力增強以及經濟不斷發展,國家對扶貧的資金投入力度不斷加大。在經濟建設的過程中,貧困地區需要大量資金,以確保建設工程的順利完成。但是,有關部門忽視了扶貧資金績效評價對扶貧資金使用效率的重要影響,忽視了扶貧資金績效評價工作,導致扶貧資金績效評價出現了諸多問題。
扶貧資金績效評價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一方面,貧困地區利用扶貧資金開展經濟建設,對扶貧資金開展科學有效的績效評價有利于提高管理質量和水平,促使其朝著規范化方向發展。另一方面,將扶貧資金的績效評價與預算管理建立直接聯系,有利于在利用扶貧資金的過程中建立合理高效的責任管理制度,真正轉變重視扶貧資金分配、輕視扶貧資金使用情況監管等現象,有利于提高扶貧資金使用以及管理的效率和水平[1]。
2.1.1 項目績效目標設置不合理、不科學
(1)績效指標設置粗略,難以完整反映項目績效。如“飲水安全鞏固提升工程”的目標為“水質達標率100%”,但未明確水質具體達到什么樣的標準。
(2)目標設定不符合實際,邏輯不合理。如中央財政下達600 萬元專項資金,按照200 元/667 m2的標準提供種植補貼。項目填報“帶動增加貧困人口總收入”指標值600 萬元,相當于沒有實現經濟效益。經復核測算,以種植玉米為參照,可增收至448 元/667 m2,總項目增收1 344 萬元。
(3)部分績效指標使用模糊用語。如公路建設工程項目,社會效益指標“降低出行安全事故發生率”指標值和實際完成值均填報“降低”,“改善人居環境”指標值和實際完成值均填報“改善”。
2.1.2 項目分解和打捆不合理
分別在平臺錄入“某扶貧產業園”與“某扶貧產業園配套工程”兩個項目,但各項指標值完全一樣,無法區分具體項目內容,存在重復填報的情況;“2019 年度干部駐村幫扶”項目打捆填報了20 個子項目,實際各子項目的建設情況、項目內容等指標差別較大,如果在填報時統一目標值,那么很難準確反映項目的真實情況。
2.1.3 項目產出指標設置與投入資金不匹配
項目產出指標設置與投入資金不匹配主要體現在資金僅為項目投入的一部分,但按照整個項目的產出效益填報。如“某養豬產業項目”為某鄉與某公司合作項目,填報產出目標值為新建辦公住宿、配套建筑、車間、豬舍等共計27 707 m2,實際上以產出為項目總體數據;根據協議,某鄉投入財政扶貧資金2 550 萬元,但僅購買了其中的12 478 m2豬舍。某縣2019 年的3 個光伏扶貧項目均已于2018 年完工,2019 年所列資金為整個項目的尾款,填報指標值均為整個光伏項目指標值。
2.2.1 部分項目執行進度慢
某育肥豬場項目計劃2019 年新建育肥豬場6 個,僅有2 個交付使用。2019 年度駐村幫扶項目中,特色產業養殖、種植扶貧子項目立項7 個,有3 個未實施,1 個僅完成基礎工程尚未投產使用。
2.2.2 扶貧資金使用不精準
某縣2019 年度駐村幫扶項目包括特色養殖、鄉村基礎設施建設及鄉村提升工程,但建設內容中包含貧困村綠化、安裝路燈、新建文化廣場、墻面噴涂等,涉及資金104 萬元。這些項目資金的使用雖改善了貧困村的村容村貌,但偏離了“兩不愁、三保障”目標。
2.2.3 存在“戶貸企用”現象
某縣2019 年向貧困戶發放小額貸款1.35 億元,貧困戶將款項轉至相應合作社,合作社再轉至某縣的某農牧有限公司,并以簽訂協議的方式約定投資回報率為6%,每戶每年3 000 元。該公司最后將款項轉至某國有資產經營有限公司,最終由該國有資產經營有限公司對貧困戶進行分紅。
2.2.4 項目變更未及時在系統中更新且投資不合理
“某特色果園采摘休閑觀光扶貧產業項目”因故尚未實施,擬變更為向某文化旅游有限公司投資并分紅,項目尚未履行變更手續。該公司注冊法人為自然人,注冊資本800 萬元尚未到賬,投資分紅方式存在不妥之處。
預算數、執行數填報不準確。某縣扶貧平臺40 個項目中有12 個項目的全年預算數填報不準確,涉及金額17 420.61 萬元,占比45.68%;有10 個項目的預算執行數填報不準確,涉及金額15 476.56 萬元,占比43.07%。
填報不規范。一是項目名稱填報不規范,直接用資金來源作為項目名稱?!八暮棉r村路”建設專項補助在平合中填報的項目名稱為“2019 年車輛購置”。二是績效指標填報不規范?!案纳破胀ǜ咧修k學條件”項目指標值為“高中階段教育毛入學率>**%”,填報值為“1 158 人”。
填報項目不完整。某縣共計有63 個扶貧項目應納入監控平合,該縣在操作中按照資金批次填報,共填報18 個項目,其余項目未填報。該縣“2019 年度干部駐村幫扶項目”為含有20 個子項目的打捆項目,填報時僅按照其中的子項目“特色果園采摘休閑觀光扶貧產業”相關指標填報。
2.4.1 部分指標值填報虛高
(1)預算執行率填報虛高。在抽審的40 個項目中,有38 個項目的資金執行率填報了100%,實際只有28 個項目實現,其余12 個項目的資金執行率均未達100%。
(2)部分項目尚未完成,按計劃值填報。如部分工程項目尚未組織驗收,已填報驗收合格率為100%;部分產業扶貧項目尚未投入使用,已填報帶動貧困人口增加收入數、受益貧困人口數。
(3)部分效益指標填報虛高。如“某養豬產業”項目填報“增加勞動就業人數”為40 人,實際因標準化養殖存在一定技術門檻,僅能拉動保潔、門衛等崗位人員就業4~5 人。
2.4.2 部分指標填報隨意性大
(1)普遍存在按目標值照搬填報完成值的情況。大部分抽審項目的績效指標完成值與目標值完全一致,但是在實際情況中,目標值是預估數,實際完成值與目標值存在一定出入,實際完成值并不完全等于目標值。
(2)存在隨意填報服務對象滿意度的情況,多數預算單位填報此項時缺少資料依據[2]。
2.4.3 填報不嚴謹,明顯的數據邏輯錯誤未糾正
“2019 年黃花烘干房建設項目”填報“帶動增加貧困人口全年總收入”指標值0.05 萬元,此數值實際為帶動貧困人口年人均收入?!?019 年設施農業示范園建設項目”填報“帶動增加貧困人口全年總收入”指標值0.5 萬元,實際為單個日光大棚年收入。“紅蕓豆種植項目”填報“受益建檔立卡貧困人口數”指標值10 人,核實后此數值應為5 623 戶,填報時誤填自評分值為“10 分”的數值。
省、市財政部門進一步加強對扶貧項目績效評價的督促和指導,縣級單位進一步規范績效評價工作流程,使績效管理工作有章可循,形成上下聯動、齊抓共管的工作機制[3]。
要進一步強化行業主管部門的責任意識,由項目主管部門或者實施部門填報項目績效申報、執行監控及績效自評,財政部門負責歸口審核,有效提升工作質效。
財政部門要進一步加強與資金使用單位的溝通,及時掌握項目實施進展情況及資金支出進度,實現對項目績效目標進展和預算執行進度的“雙監控”。建立項目績效跟蹤機制,分析產生問題的原因,及時解決問題[4]。
財政和業務主管部門各負其責,加強監督檢查和業務督導。加大對扶貧項目立項、審批、建設過程中資金管理和使用的跟蹤監管力度,充分發揮扶貧資金動態監控平臺的作用,實現對扶貧項目事前、事中、事后的全程跟蹤管理。督促地方有關部門嚴格履行主體責任,分析問題原因,采取針對性措施進行整改。舉一反三,清查其他未被抽審的項目,及時消除扶貧項目執行中存在的風險,確保扶貧資金使用安全規范。
通過開展扶貧資金績效評價工作,找出了扶貧資金使用和管理中的諸多問題。針對這些問題采取相應的措施,可以提高使用和管理扶貧資金的效率及水平。扶貧資金績效評價對強化扶貧資金管理具有重要作用,有助于發揮扶貧資金應有的價值和作用,從而推動貧困地區進一步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