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翟曉潔
(河北金融學院 河北 保定 071051)
自2008 年經濟危機以來,多國經濟疲軟,部分國家出現了通貨緊縮現象,經濟大環境整體下行。為了推動各地經濟發展,部分國家頒布了負利率政策,以便從整體上提高經濟實力。
瑞典作為全球第一個實行負利率的國家,其負利率試期僅有1 年,但時隔幾年后經歷了長達5 年的負利率經濟環境。這一情況證明,在某些條件下,負利率政策對刺激一國經濟實力整體增長具有一定效果。在全世界范圍內,歐洲試行的負利率政策最多。目前,全球已有5 大央行實行負利率政策[1]。
隨著新冠肺炎疫情的爆發,全球經濟市場低迷,美國失業人口總額超過3 千萬人。許多歐洲國家開始考慮實行負利率政策,英國實施負利率政策以刺激停滯不前的經濟。
一國央行負利率政策的實施主要通過利率走廊機制實現。通過調節利率走廊的下限,進而調整存款準備金率,結合金融市場中的市場調控機制,將市場的存貸款利率控制在理想水平。
央行將商業銀行的存款準備金分為法定存款準備金和超額存款準備金。負利率政策主要通過調控超額存款準備金率實現既定目標。一是使用負利率手段調控商業銀行存放在央行的全部超額準備金,以瑞典央行以及歐洲央行為代表。二是使用負利率手段調控商業銀行存放在中央銀行的部分超額準備金,這種方式主要在金融市場對利率調控手段過于敏感時使用,使用時要結合當地金融市場的實際情況,以瑞士央行、日本央行和丹麥央行為代表。上述3 個國家將商業銀行存放在央行的全部超額準備金分為成不同等級,對不同等級的存款準備金實行不同的利率管理政策,以更好的利率手段精確控制金融市場中的存貸款利率[2]。
在利率傳導機制下,央行通過使用負利率手段調控商業銀行的超額準備金,使商業銀行下調居民存貸款利率,以此降低居民儲蓄的積極性,使居民轉向投資。大多數情況下,居民投資者會大批量購買債券等,使市場中的短期債券價格升高,而商業銀行為了獲取超額利潤,更偏向于持有長期債券,金融市場中長期債券的價格也處于增長趨勢。此時的負利率政策在一定程度上促使金融市場的資金投入到實際經濟體系中,促進了一國經濟增長。但當利率降低到一定程度時,人們更愿意持有手中的資金,造成流動性陷阱[3]。
當央行通過商業銀行的超額準備金調控負利率時,相當于商業銀行向中央銀行交了更多“錢”。為了彌補損失,商業銀行可能會通過提高貸款利率彌補其損失的資金,不利于商業銀行信貸體系正向發展。
在負利率政策調控機制的影響下,商業銀行會降低居民的存款利率,使部分投資者認為應該將所持有的資金投入金融市場的長期資產組合中,以獲取更大的經濟效益,但投資者對長期資產組合的錯誤估值常常會導致經濟泡沫。
一國實行負利率政策將會造成本幣貶值,產生一定的匯率敞口風險,這時會出現出口增加、進口減少的現象。如果相鄰各國都實行負利率政策,會對相關地區的匯率產生不良影響,不利于各國共同發展。
負利率政策的實施在一定程度上減少了商業銀行的整體利潤,特別是對于大型商業銀行,這種政策極大抑制了商業銀行的盈利能力。商業銀行的主要利潤來源于市場中的存貸比,即通過資金貸款利率與存款利率的差獲得盈利。實行負利率政策后,會導致商業銀行無法從利差中獲取利潤,甚至使居民更加偏向于持有資金或將資金投入股票市場,導致商業銀行資金鏈斷裂。除此之外,實施負利率政策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理解為中央銀行向商業銀行額外征得了一定稅收或者罰金,使商業銀行降低了自身的利潤率。
現階段,全球大多數商業銀行的存款利率已經逐步調低,使用負利率政策繼續調低存款利率將難以持續。負利率政策不能長久運行下去,否則不僅達不到想要的效果,還會對整個金融體系的正常運轉造成不利影響[4]。
歐洲央行于2014 年推出負利率政策,該政策正式推出以后,股票市場在初期呈現震蕩狀態,隨后逐步平穩。結合貨幣政策傳導理論和相關實踐經驗可知,負利率政策能在短期內對債權股權市場發揮作用。這主要是因為央行實行負利率政策后,金融市場中將會有更多投資者增加自身的風險偏好性,有更多投資者將手中資金投入債券或股票市場,以獲取更高的收益。當債權股權市場擁有更多資金流時,會推動整個債權股權市場更加健康、快速發展,使資金流入實體企業,促進一國經濟發展[5]。
因此,負利率政策會在短期內對債權股權市場發揮積極作用。但從長期來看,負利率政策對債權股權市場的正向作用將會逐步消失。換句話說,負利率政策只是刺激一國經濟增長的暫時性手段。
現階段,我國正處于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以及經濟轉型的關鍵時期,利率市場化正在平穩、有序推進。從我國經濟的基本情況看,我國經濟結構處于持續優化過程中,實體經濟仍存在一定上升空間,一些主要的經濟指標值大多處于合理范圍內,金融市場體系也在不斷完善且具備一定的抗風險能力。為了使我國金融經濟更好地發展,應從他國實施負利率政策的實踐中獲得啟示。
現階段,我國利率走廊機制正處在探索階段,初步形成了利率走廊與公開市場操作相結合對金融市場進行宏觀調控的局面。完善我國利率走廊機制對于更加精確靈活地調控我國貨幣市場具有舉足輕重的意義,能夠進一步推動我國利率市場化進程。
我國央行始終重視強化價格型調控傳導機制。在宏觀審慎監管體系下,完善貨幣傳導機制,盤活存量,優化增量,能夠促使實體經濟以及社會投資規模穩定增長,使金融市場中的貨幣保持一定流動性,使我國經濟平穩健康增長。現階段,強化價格型調控傳導機制對于進一步完善我國利率、貨幣等金融市場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
現階段,我國金融市場的杠桿率較高,這一現象在房地產行業尤為突出。眾多企業普遍存在較高的負債率。實行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而不是負利率政策,是基于我國現階段實際經濟情況的最佳選擇,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使我國經濟整體情況更加穩定。若實行緊縮的貨幣政策,則可能因諸多行業資金鏈斷裂以及杠桿率波動使實體經濟以及房地產泡沫化,從而在一定程度上阻礙我國經濟的發展,也不利于我國金融市場的發展。
研究發現,實施負利率政策的效果通常比我國通用的利率政策效果更加明顯,但在一定程度上可能會適得其反,導致金融市場過度反應,阻礙金融市場體系的發展。
現階段,我國金融市場不斷發展,利率市場化進程逐漸推進。全球多國已逐步實行負利率政策以及零息政策。當我國金融市場與國際金融市場融合時,負利率政策也將在一定程度上推動我國金融市場更加健康、快速發展。
負利率政策是國家為促進經濟發展而實施的暫時性政策。現如今,實施負利率政策的國家僅停留在政策利率階段,對國家的貨幣政策具有一定指導意義。負利率政策在商業貸款和儲蓄層面并不是真正的負利率,而是極低的利率。
總體來說,當一國經濟體處于疲軟狀態或者全球經濟疲軟實體經濟市場難以獲得資金時,負利率政策的推出能夠刺激經濟增長,使金融市場更快、更健康地發展。負利率政策并不適用于每一個國家,因為不同的經濟體需要不同的貨幣政策,因此選擇最適合本國國情的經濟政策才是最佳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