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 欣
(河北科技師范學院 河北 秦皇島 066600)
隨著鄉村振興戰略實施,“讓億萬農民有更多實實在在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被反復提及。提升農民的獲得感和幸福感,既是鄉村振興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三農”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1]。
獲得感是建立在物質獲得上動態的主觀感受,是心理上的滿足感。幸福感是對生活質量、心理狀態的整體感受。
2007 年,時任農業部副部長高鴻賓指出:“讓中國農民過上滋潤而有尊嚴的生活,體面、被人尊重,這是我的人生理想和追求,也應該是我們社會的共同理想。”2018 年,中國農業大學教授、農民問題研究所所長朱啟臻說:“要讓農業變成有吸引力的產業,讓農民成受人羨慕的職業。”很多農民羞于提及自己的身份,年輕的“農二代”不愿意務農。沒有身份認同感,就無法實現獲得感和幸福感。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得到了高速發展,人民收入水平持續提高,但是經濟發展過程中也面臨一些問題,其中最為突出的就是城鄉居民收入差距問題。根據相關數據分析,1978 年、1984 年、2009 年、2013 年、2018 年我國城鄉居民收入比分別為2.57、1.8、3.3、3.0、2.69。從近年收入趨勢來看,農民收入雖然持續提高,但增速放慢,這必然導致城鄉居民收入、消費差距更大。獲得感往往建立在比較的基礎上,農民收入長期大幅度低于城市居民收入,勢必降低農民的獲得感。
人居環境已經成為“三農”發展的突出短板。一是長期使用農藥、化肥已經對水資源和耕地產生破壞性污染,大多數農民使用的是未經消毒的地下水,勢必影響農民的身體健康。二是城鄉環保政策差異大,農村環保資金不足,缺少環保設施,環保隊伍不足,導致農村出現垃圾亂扔、農藥殘余亂倒、臟水亂流、蒼蠅亂飛的“四亂”局面。三是缺乏專門的引導教育,廣大農民群眾缺乏環保積極性,環保意識較差,環境治理參與不足。
基礎公共服務是關系民生的最基本社會條件,包括社會保障、公共文化、教育資源3 個方面。
1.4.1 農民社會保障制度供給不足
一是養老方面。農民養老主要以家庭養老為主。隨著“農二代”外出務工的增多,農村老人特別是留守老人的“老無所養”問題日益凸顯。二是醫療方面。雖然城鄉居民醫療保險的報銷比例日漸提高,但使用門檻高,必須住院才能報銷。新農合費用從10 元提高到2020 年的280 元,部分農民負擔不起。只有解決“農無所醫,老無所養”的問題才能夠切實提升農民的獲得感、幸福感。
1.4.2 農村公共文化事業落后
受農村文化設施落后和文化氛圍不濃等制約,農村的公共文化活動未能廣泛開展。農忙之余,農民既沒有內容豐富的娛樂活動,又沒有圖書角或農業技術培訓班以供提升文化水平。落后的公共文化事業制約著農民精神生活的幸福感。
1.4.3 農村教育資源嚴重落后
一是農村學校教學設施陳舊,農村學生無法學習到新技能。二是農村教師待遇低,老師不愿來、留不住,導致農村學校師資不足,教學水平有限。三是有些農民(特別是偏遠地區的農民)對教育的重視程度不夠,導致農村學生輟學現象嚴重。
1.5.1 農民政治參與渠道不暢,參與度低
一是村級事務公開不夠公開化、規范化,村民未能很好地享有村務監督權、知情權、參與權等基本權利,導致農民認同感不強,參與積極性不高。二是部分村干部存在文化水平低、霸權主義、處事獨斷專橫等突出問題,導致農民不敢參與。
1.5.2 基層干部管理和服務水平偏低
缺少民主和法制是農村基層管理機制的突出短板,依靠農村干部個人威信進行強制管理是農村的常態。農村干部文化素質水平低,與實際工作需求差距較大,服務水平低。
社會全體成員應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作為自己的行為準則,深刻認識到農民、農業、農村在國民生產中的重要地位,認識到部分農民文化水平較低是由農村落后的客觀環境造成的。全社會各行各業都要重視和關注“三農”工作,關心和愛護農民,為農民創造良好的生活條件。
一是改革制度,增加農民的財政性收入,清理限制農村生產力發展的制度、規則,降低生產成本,激發生產活力。二是加強科技創新引導,推動農業科技化、高效化,通過專家指導和政策支持,引導農民發展個性化產業,實現差異化經營,提高收入。三是探索多產業融合的發展模式,用工業促進農業,用服務業激活農業。四是打造創新創業平臺,公開實現助農政策,保證政策落地執行,提供先進技術,提供農業專家技術支持,加快農業新型化腳步,促進農民增收。五是合理利用農閑時間,為農民提供臨時性工作崗位,增加補充性收入。六是引入互聯網思維,通過互聯網擴大農產品銷售范圍,發展訂單式農業[2]。
一是進行飲用水革命。地下水污染嚴重的地區應建立自來水廠,保障農民喝到無污染的飲用水。二是開展農藥革命。監管農藥使用量、種類,禁止使用無法降解、毒害性大的農藥。對于使用后的農藥容器設置集中處置點,不得隨意丟棄。三是做好垃圾革命。合理設置集中垃圾傾倒點,充分考慮人群居住特點,動態調節傾倒點位置和數量。逐步推行垃圾分類,集中回收可回收垃圾,所得資金作為村委會環保資金。四是推行下水道革命。為每戶設置下水道,禁止亂倒污水。五是完善環保自治機制,調動農民積極性,實現政府與村民環保共治。
2.4.1 豐富農民養老保險金來源,減輕農民負擔
應提高財政性養老金投入比例,減少農民的資金投入比例,吸引更多農民參保養老保險。同時鼓勵公益機構、企業、社會資金參與到農民養老中來,建立養老保險多渠道籌資機制,從根本上減輕農民負擔,提升“老有所依”的獲得感和幸福感。
2.4.2 加快完善醫保制度,提高農村社會保障水平
一是增大醫療保險使用范圍,開放城鄉居民醫療保險門診和購藥權限,確保“能用”。二是加大城鄉居民醫療保險的報銷手續、相關規章的宣傳,確保“會用”。三是提高報銷比例,減少農民自己承擔的費用,實現“敢用”,全面提高醫療方面的獲得感和幸福感。
2.4.3 加強農村人文環境和精神文明建設
一是支持創作“三農”題材文藝作品,結合當地特色(如河北梆子、二人轉等),以農民喜聞樂見的方式寓教于樂。二是在農村設置常態化的圖書角、文化館,實現人人參與文化活動。三是邀請專業人才送文化下鄉,開展農業技術培訓、理論宣講、電影下鄉等活動。四是教會農民使用智能手機、電腦等,拓寬知識獲取渠道,使農民樂于主動獲取知識。
2.4.4 提供政策性支撐,提升農村教育資源
一是實現農村教師隊伍的多層面補充,包括從城市中選調優秀教師、鼓勵高校畢業生投身農村教育事業、返聘退休教師等。二是切實提高農村教師待遇,提升工資水平,農村教師工資水平應高于或等于城鎮教師。三是職稱評定政策應適度向農村教師傾斜,吸引優秀教師投身農村,提升農村教師積極性[3]。四是“精神扶貧”,加大宣傳力度,扭轉部分人“讀書無用”的思想,保證農村學生受教育權利[4]。
多措并舉確保村務公開,根據《農村基層黨組織工作條例》和《村民委員會組織法》,明確村干部的工作職責,明確村務公開要求,保障農民的知情權。嚴格選拔村干部,實現人崗匹配,任人唯賢。持續開展村干部教育培訓,結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切實提高村干部的思想覺悟、工作能力和自身修養[5]。
影響農民獲得感和幸福感的因素復雜多樣。提升獲得感和幸福感是一項艱巨且長期的工作,需要多措并舉。“三農”工作中要將提升農民獲得感和幸福感作為重要內容,同時要用獲得感和幸福感來檢驗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