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宏彤
(西安培華學院 陜西 西安 710125)
《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意見》和《關于促進小農戶和現代農業發展有機銜接的意見》等文件,明確提出鄉村振興戰略要堅守農民主體性地位,充分尊重農民意愿,調動農民積極性、主動性及創造性,使小農戶家庭經營與多種形式適度規模經營相協調,促使現代化農業發展與農民銜接更緊密。
在鄉村振興戰略具體實施中,新媒體可以提高信息傳播效率,讓農村及城市之間的溝通與互動更加緊密,創造更多就業機會,為鄉村振興戰略提供源源不斷的人力資源,重要性不言而喻[1]。
我國一直致力于鄉土重建。鄉村振興戰略的提出基于科學研判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及發展狀況,滿足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發展理念,是解決不平衡不充分發展、提高發展質量的關鍵戰略,是一項改善農村發展狀況的系統性工程,其目標是保持鄉村獨立性及差異化,消除城鄉發展的不平衡不充分。鄉村振興戰略不局限于發展鄉村經濟,而是以城鄉融合為目標價值,建造產業興旺、生態宜居、村風文明、生活富足的鄉村,對農業、村莊、農民、耕地、人員配置進行總體性布局[2-3]。
在生產發展的基礎上,鄉村產業與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推動產業興旺,強化塑造鄉村物質基礎,為鄉村振興戰略實施提供源源不斷的動力。
在村容整潔的基礎上,讓村莊進一步發展為生態宜居之地,注重村民內在生活質量,保證村民居住舒適度及幸福感。強調鄉村精神文明建設,轉變城市居民對農民的刻板印象,減少城鄉矛盾。以村民生活水平提高、生活富足作為檢驗鄉村振興的價值尺度,讓農民享受到鄉村振興的成效。
過去為了實現城鎮化,公共資源、人力、物力不斷流入城市,導致農村出現“三留守”、勞動力抽離等衰退現象。新媒體具有快速信息傳播、文化傳承及協調社會等功能,為受到地理、文化、交通等限制的農村帶來新生機。新媒體助力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性體現在以下方面。
(1)革新話語形態。讓主流媒體走進鄉村,挖掘鄉村內在生命力,生產契合鄉村振興戰略的媒體內容。
(2)農民成為信息生產的主體。讓農民能夠從信息邊緣接收者逐漸轉變為話語生產者,以展現鄉村氣息、工匠才藝等內容進行內視角講述,補充傳統媒體的視角,全面立體地展現農村文化及價值。
(3)擴寬增收渠道,搭建致富平臺。新媒體可調動農民的創造性和積極性。通過生產情感表達、展現民風民俗等新媒體內容獲得廣泛關注,也讓城鄉更緊密地融合,有助于實現鄉村振興戰略[4-5]。
不同個體間、地區間存在信息差異,相較于城鎮,農村鄰里之間的關系會更加密切。當一個村民認為新媒體應用很復雜時,其他人也會不可避免地受到影響,甚至放棄應用[6]。
受限于農民收入低、新媒體建設經費不足等因素,導致農村信息基礎建設落后,同時由于新媒體的技術應用較為復雜,用戶體驗感不佳,導致多數農民放棄應用新媒體,進而影響到新媒體應用于鄉村振興的效果[7]。
通過新媒體傳播渠道傳播知識及改變人們的認知,可以促使貧困地區發生改變,間接或直接消除物質或精神貧困。由于地理位置及環境相對封閉,農民獲取信息能力較弱,無法快速接收或查找相關有用信息。目前主流媒體逐步向貧困地區傾斜涉農信息,但是新媒體中涉農信息供給不足,農民采納信息的效果也不理想。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產業興旺是重要支撐,生活富裕是根本目的,治理有效是基本保證,生態宜居是關鍵環節,鄉風文明是堅實地基。新媒體需要充分結合鄉村振興戰略具體內容發揮作用[8-9]。
在鄉村振興戰略和新媒體的雙重語境下,農民通過新媒體渠道表達個體及群體內容,充分拓展話語權,讓農民具有自我改善基本生產生活條件的能力,助力農村脫貧致富。
通過對鄉村農業相關話題進行營銷,增加農村網絡活躍度,讓農村獲得更高的關注度及吸引力,進而提高農村在社會中的話語權及影響力,逐漸將意識形態的價值觀滲透入大眾,構建外界對于農村發展的正確認知,獲得大眾內在認同。
同時,鼓勵外界參與鄉村建設,讓多元思想融入鄉村建造中,喚醒農民的主體意識,打開鄉村旅游知名度,促進鄉村旅游業發展[10]。
鄉村振興背景下,農民的身份及職能發生了改變,現代化農業的生產經營逐漸呈現規模化特征,產業也出現橫向融合。新媒體作為新型傳播渠道,不僅可以讓農民接收更先進的技術及理念,還可以作為宣傳渠道,延伸產業鏈,讓大眾了解農村特產及文化,聯合互聯網拓寬增收渠道,形成新媒體融入互聯網金融、農產品、特色鄉村旅游等新業態[11]。
新媒體是宣傳鄉村旅游產業的重要渠道,根據各地區鄉村集群特征、地區優勢實行差異化旅游戰略,合理優化及整合村莊空間,建設出差異化、生態宜居的鄉村旅游景區,提高人口承載力及要素集聚力,通過新媒體進行宣傳,輻射帶動旅游產業鏈。現在人們接受信息的渠道主要是新媒體及互聯網。運用好新媒體,可以打開鄉村旅游知名度,促進鄉村旅游業發展,進而有力推進鄉村振興戰略的落實[12]。
很多農產品銷售難,新媒體可以有機整合銷售渠道,打造直供直銷的供應鏈。農民使用網銷平臺,實現多渠道的傳播運營,快速、高效傳播鄉村品牌信息,實現賣方與買方的良性互動。利用新媒體的網絡影響,通過立體式的矩陣傳播,拓寬信息發布及農產品購買渠道,構建農產品產業鏈,進而增加鄉村就業機會,促進鄉村振興。
鄉村振興不僅是產業振興,也是鄉村文化的振興。構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的農村是新時代鄉村振興的內涵。新媒體是鄉風文明建設的助推器,可以幫助完善鄉村組織,實現有效治理。大力開展農村公共文化建設,大大提高農民的綜合素質及文化程度,有助于形成文化自覺。
在新媒體溝通交流中,不可避免地會對網民進行分群。為了避免農民產生自卑心理,需要在新媒體中弘揚農耕文明及優良傳統,培養文化自信。隨著新媒體、互聯網興起,農村創新創業勢頭強勁,返鄉的雙創人員規模也在不斷擴大,為鄉村振興戰略實施提供了強大動力。通過拍攝日常農作的田園生活,充分展現美麗鄉村,促使農村發展并釋放新動能,激發農民創新創業主動性。
鄉村振興戰略路徑選擇需要同時符合全國一般性特征及自身差異性,應重點考察深度貧困地區,以整治及建設生態宜居村莊為突破口,以推動城鄉融合發展為基本路徑,以激活要素為關鍵。新媒體具有多元包容性,可以充分調動農民的自主意識,凸顯農村文化個性。在新媒體融合背景下,借助新媒體渠道,充分發揮新媒體的信息導向作用,轉變鄉村治理理念及手段,壯大鄉村經濟,提高農民的文化自信,進而助推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