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巖花
(中共永昌縣委黨校 甘肅 金昌 737200)
我國人口老齡化日趨嚴重,截至2018 年底,我國60 周歲及以上老年人口約2.49 億人,占總人口的17.9%。其中,農村老年人口占全國老年人口的近60%。由于農村青壯年不斷外流,農村空巢老人、留守老人不斷增加,且他們經濟拮據,生活質量差。農村老年人面臨著“老無所能、老無所養”的雙重困境,生活壓力很大[1]。
大部分農村老年人在衣、食、住、行等生活各個方面的標準很低,生活僅能滿足溫飽,甚至有些農村老人從未使用和體驗過城市常見的生活用品、生活方式,還處于一種非常落后的生存狀態。一些貧困家庭的老年人艱難度日,根本談不上生活質量和幸福感。
由于年輕一輩紛紛離開農村外出打工或在城鎮定居,出于經濟上的考慮,對留在鄉下的房屋缺少改造、新建的動力。老年人居住的大部分是老舊房屋,有的甚至是20 世紀八九十年代建造的土坯房屋。這些房屋年久失修,沒有配套的上下水、采暖、衛生等設施,功能不全,生活很不方便,甚至有的已成危房,存在安全隱患[2]。
多數農村老年人承擔著全部的家務勞動和主要農活。除了做家務、帶孩子之外,田地里的農活、家禽家畜喂養也主要由老年人承擔,甚至一些老年人還要就近打工掙錢。據了解,縣域內的一些種植、養殖大戶、流轉土地承包人在農忙時雇傭的勞動力很多是60~70 歲的老年人。沉重的勞作負擔使農村老年人難以享受頤養天年的幸福和樂趣。
由于農村日趨空殼化,村里生活居住的人口越來越少,過去村子里經營的小賣部、蔬菜店等紛紛停業,人們購買日常用品、肉食蔬菜等生活必需品必須去城里或集鎮,這也是很重的負擔。同樣的原因,近年很多地方的鄉村公交車也越來越少,有些線路甚至停運,村里老年人出行很不方便。許多老年人不得不騎電動車、三輪車出行,存在很大的安全隱患[3]。
目前,農村社會化養老機構較少,設施不足、功能不全、服務水平低、覆蓋面小,不能滿足養老需求。居家養老缺乏必要的服務體系支撐,社會化養老服務方面開展的項目很少。老年人在吃、住、行、醫等方面的困難無法得到解決,大多仍處于各自為戰的狀態。因此迫切需要建立一個機構養老與居家養老相結合、服務內容與服務設施配套完善的社會化養老體系[4]。
在走訪調研中發現,農村老年人生活來源主要有務農收入、子女給贍養費、政府發放養老金等,但這些收入都很微薄且不穩定[5]。
(1)如果農村老年人身體健康、腿腳靈便,可以從事種植、養殖等農業生產,但收入十分有限。年老體弱、失去勞動力的老人除微薄的基本養老金外,沒有其他方面的經濟來源,無法滿足日常開支。
(2)子女給的贍養費有隨機性,只有一部分經濟狀況良好、生活寬裕的子女能夠定期向父母提供贍養費,但是許多子女限于自身收入狀況,對父母的贍養費提供并不穩定。
(3)農村社會保障水平低,每月微薄的養老金是老年人最穩定、最主要的收入,但一些低保邊緣戶(即貧困程度達不到低保標準)的老年人,子女供養很困難,卻又享受不到低保待遇,處于一種很尷尬的境地。提高農村老年人的社會保障水平,是完善農村養老服務體系亟待解決的重要問題。
(1)新農村建設缺乏內生動力。近年來,政府在農村道路建設、電網升級、飲水工程、危房改造、村鎮規劃、通信設施等方面投入了大量資金,基礎設施條件有了很大改善,但由于農村的年輕一代大多在城鎮購房置業,對農村住宅的建設越來越少。除了部分鄉村新建了居民點外,大多數人已不愿在農村投資建房。因此,農村里的老房子逐漸破敗,留守老年人的居住條件和生活環境也越來越差[6]。
(2)就醫難、購物難、出行難等問題長期存在且難以解決。由于農村老年人居住分散,各種服務體系難以延伸到每個角落,許多老年人無法享受到有關的服務和便利的措施。近年來興建的一些老人幸福院、日間照料中心等服務設施沒有很好地發揮作用,出現了服務設施閑置但許多老年人卻又享受不到福利的現象,造成人力、物力、財力等資源浪費。
物質基礎決定了農村養老水平的高低。必須大力提高農村養老的經濟基礎,提高老年人的生活水平,改善老年人的生活環境,使他們有幸福的老年生活[7]。
提高農民家庭經濟收入,是老年人有良好養老條件的物質基礎,也是解決農村養老問題的必要條件。
(1)結合脫貧攻堅、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大力發展特色農業,推進農業產業化發展,增加農民收入。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產業興旺是基礎和關鍵。通過振興產業,大力發展特色農產品,增加農民的經濟收入。雖然目前農村土地功能部分被削弱,農民來自土地的收入也較過去有所減少,但經營土地仍是農民收入的主要來源。所以,要鼓勵和引導農民適當增加特色農產品種植面積,借助本地區種植與市場優勢,增加農民的收入[8]。
(2)要扶持有勞動能力的老年人進行力所能及的家庭種養業、手工業等,幫助老年人增加收入,改善生活。現在農村60 歲以上的老年人基本都能從事一些不太繁重的勞動,要鼓勵支持這些老年人在身體允許的情況下發揮特長優勢,進行小規模養殖、種植。政府部門要幫助打通銷售渠道,通過訂單訂購或者電子商務的方式,把老年人生產出來的產品銷售出去。這樣既實現了在家門口增收的愿望,也提高了老年人的生產積極性[9]。
(3)國家要逐步提高農民社會保障水平。隨著經濟社會發展,可適當提高農民養老金、貧困家庭低保金的發放標準,加大對殘疾、失獨、失怙家庭等特殊人群的救助,使廣大農村老年人和農村困難家庭享受到經濟發展的成果,改善他們的生活條件。
(1)加大農村基礎設施改造建設的力度。在農村住房改造、道路、電網、飲水工程等配套基礎設施建設以及環境治理、垃圾污水處理等方面增加投入,逐步改變一些村莊破舊落后,環境臟、亂、差的面貌,改善農村人居環境和農民生活條件[10]。
(2)因地制宜地規劃建設一些設施配套、功能齊全的農村居民點,有條件的可在城市或小城鎮建設農民住宅小區。一些縣(區)已經進行了有益嘗試,建起了一批農宅集中區和城鎮農民住宅小區,對于滿足廣大農民群眾更高的生活追求、轉變農村的生活方式、改善農村老人養老環境和生活質量有著重要意義。
(3)切實解決農村出行難的問題。一些偏遠地區的公交班車可采取民營公助的辦法。政府適當給一些補貼,保證其正常運行,方便農民群眾的日常出行需求,并對60 歲以上的老年人給予免費乘車的優惠待遇。
政府要根據農村老年人的分布情況、年齡結構和身體特點,因地制宜地建立一批中心養老院、日間照料中心、留守老人幸福院等養老基礎設施和養老機構,以滿足農村老年人不同的養老需求。從資金方面加大對居家養老的投入,從政策支持上為居家養老創造良好條件。對于為老年人服務的機構和設施,要給予扶持和資助,保證其正常運行[11-12]。
解決好農村養老問題,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質量,是消除城鄉差距和充分實現社會公平正義的重要環節。農業和農民為國家建設和實現工業化提供了最初的原始積累,作出了巨大的貢獻。當前這一代老年人,正是這一段歷史的親歷者,國家的進步與強盛也有他們的一份心血和汗水。如今這部分人未富先老、生活拮據、處境困難,亟需得到社會的幫助與關愛。解決農村老年人的養老問題,切實提高他們的生活質量,讓他們充分享受到經濟社會發展的成果,安享晚年幸福,是國家社會的一種關懷,充分體現出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