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陽琦
(婁底職業技術學院 湖南 婁底 417000)
鄉村是具有自然、社會、經濟特征的地域綜合體,兼具生產、生活、生態、文化等多重功能,與城鎮互促互進、共生共存,共同構成人類活動的主要空間。鄉村興則國家興,鄉村衰則國家衰。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農業、農村、農民問題是關系國計民生的根本性問題,必須始終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的重中之重,實施鄉村振興戰略。2018 年1 月2 日,國務院公布了2018 年中央一號文件《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意見》。2018 年9 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了《鄉村振興戰略規劃(2018—2022 年)》,并發出通知,要求各地區各部門結合實際認真貫徹落實。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總要求。
鄉村振興包括鄉村產業振興、鄉村人才振興、鄉村文化振興、鄉村生態振興、鄉村組織振興5 個方面。堅持鄉村全面振興,要抓重點、補短板、強弱項,推動農業全面升級、農村全面進步、農民全面發展。
民俗傳統文化,一般分3 個層面。一是物質民俗傳統文化,包括物質生產、物質生活;二是社會民俗傳統文化,在社會適應過程中所發生的節日、人生儀禮、社交禮俗等都屬于社會民俗傳統文化;三是精神民俗傳統文化,包括倫理道德、信仰、娛樂藝術[1]。
婁底位于湘楚大地中部,是古代蚩尤、梅山文化的發源地,具有豐富的歷史文化與物質資源。婁底有許多特色鮮明、有較大影響力的民俗傳統文化,經過文藝、民俗學者的挖掘整理,已得到了一定程度的保護與修復,并逐漸在青少年一代中滲透、傳播。婁底各縣(市、區)比較有影響力的非遺保護項目及特色民俗文化整理如下(排名不分先后)。
雙峰縣:溪硯、永豐辣醬、杖頭木偶戲、曾國藩家書家風文化、蔡和森故居文化等。
新化縣:新化山歌、梅山武術、陳天華文化、羅盛教文化、紫鵲界稻作文化、巫儺宗教文化等。
漣源市:龍山藥文化、珠梅抬故事、楓坪儺獅舞、漣源特色湘劇、梅山棕編技藝、橋頭河花鼓戲、漣源紙扎神像等。
冷水江市:礦山文化、謝冰瑩故居文化、花橋全牛席、米酒釀造技藝、富田橋曾氏游漿豆腐制作技藝等。
婁星區:湘中剪紙、水府席、萬寶劃喜船等。
走入新時代,要以科學的態度對待傳統文化。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精神追求包含著中華民族最根本的精神基因,代表著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優秀傳統文化是民族的突出優勢,要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古為今用,推陳出新,找到優秀傳統文化的價值理念、獨特創造,大力傳承與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遞高度的文化自信與價值觀自信。
在全面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背景下,根據婁底特色民俗文化現有情況,從鄉村產業振興、鄉村人才振興、鄉村文化振興、鄉村生態振興、鄉村組織振興5 個方面探索婁底民俗文化的傳承與創新路徑。
一方面,政府相關部門積極申請婁底民俗文化非遺保護項目,加大整理、宣傳力度;另一方面,開發傳統文化旅游等產業,從吃、住、行、游、玩、購等每一個環節挖掘民俗產品的融入、推介點,打造“美食+美景+美物”的良好旅游體驗。
3.1.1 內容創新
(1)大力開發民俗文化參與式、體驗式項目。讓游客參與制作器物(銅器、米酒釀造、棕編、豆腐制作)、參與體驗表演(對山歌、舞獅、儺戲、武術、木偶戲、湘劇、花鼓戲、劃船)等。
(2)創作當地特色文創產品。定做仿真人木偶、新婚照剪紙、寶寶百日剪紙、全家福剪紙;制作有地域Logo 的吉祥物木偶、婁星氐星剪紙;以山歌制作音樂手游;紫鵲界稻米上刻姓名制作工藝品;制作巫儺面具;制作節慶祝福豆腐;開發辣醬口味月餅、蛋糕等;開發系列藥膳。
3.1.2 傳播方式創新
(1)傳播平臺創新。拓展過去口耳相傳、吸引游客到本地來觀賞的方式,不僅要“引進來”,還要“走出去”。利用“互聯網+”,通過微信、抖音、火山等APP 尋找流量和關注度高的平臺傳播婁底民俗文化。
(2)傳播形式創新。拍攝制作微電影、小視頻、動漫,拍攝內容可以包括溪硯制作工藝、梅山棕編技藝、湘中剪紙等;以“非遺項目+直播帶貨”的形式,將永豐辣醬、溪硯等推向全國。現場觀賞類項目形式也可多元化發展,比如端午包粽子比賽、茶藝表演、古樂演奏、傳統知識文化講座、農村詩會等,也可借助快板、魔術、相聲、歌舞等形式宣傳傳統文化[2]。
3.2.1 發揮頭雁效應
發動能人回鄉,傳承發揚民俗文化事業[3],當鄉村振興的領頭羊、帶頭人。發揮村鎮名人賢達作用,積極宣傳黨和國家的政策。
3.2.2 培養傳承人
建立非遺傳承人人才庫,設立非遺傳承人基金,開設溪硯、辣醬、棕編、剪紙等非遺傳承人工作室,精收學徒,打磨技藝。
3.2.3 吸引青少年
從幼兒、小學階段抓起,讓民俗文化教育、宣傳走進校園、走進課堂、走進生活,以各種鮮活的形式吸引青少年關心、喜愛、學習、創新傳統民俗文化,提煉優秀的文化元素,將民俗文化發揚光大。
3.2.4 全民參與
讓村民發揮各自優勢與特長,成立手工藝制作組、節慶活動組、文藝表演組等團體,發動全村人參與節慶、旅游、表演等各類項目。
喚醒鄉村民眾文化自覺,培育文明鄉風、良好家風、淳樸民風;制訂鄉規民約,規范文明行為;移風易俗,改變婚喪嫁娶等大操大辦陋習,倡導節約資源、適度消費理念;開展文化保護研究,鼓勵交流創新[4]。
要繼承發揚有意義的年節儀式,除了傳統節日,還可以開展成人禮、鄉風文明評比、年節表彰等形式多樣的表演、節目、比賽,豐富村民精神文化生活。比如開筆禮,通過自正衣冠、敬師孝親、朱砂啟智、擊鼓鳴志、許下心愿、啟蒙描紅、宣讀誓詞等多種形式融合的活動,讓孩子們從中受到熏陶和啟迪,引導孩子從優秀傳統文化中汲取人文的正能量。用古典莊重的儀式開啟孩子們的讀書生涯,接受勤學苦讀、尊師孝親、崇德立志、仁愛處世的中華傳統文化精髓,禮潤人生。參考雙峰的油菜花節、采摘節,以及新化的紫鵲節、豐收節,通過辦節辦會,打響知名度,帶動區域經濟、文化全面發展。
強化政府職能,保護民俗文化生態。保留原汁原味的特色民俗地貌、環境、場景、建筑、布局、裝飾、板材、格調,建設綠色鄉村。以綠養生,打造美麗宜居生活環境;以綠引資留人,創設良好投資環境。要避免千村一貌。各縣、鄉鎮、村根據現有的土地、植被、環境、產業尋找自己的特色與亮點,打造特色小鎮、特色鄉村[5],以點帶面,“一鄉一品”。同時特色縣、鄉、鎮、村之間互相呼應,優勢互補,要素流動,資源共享,提升婁底民俗文化發展水平。
發揮基層組織和基層干部的力量,提升基層干部管理與信息化水平。打造樣板黨組織,提煉基層精神,如新化油溪橋村提煉出“彎腰精神”。建立或引進新型服務平臺與組織,如救援隊、留守兒童愛心幫扶組、養老院、民俗研究所等,并賦予其一定的職能,開展年度檢查評比與總結,改進工作。尋求政策支持、法律保障,聯系政府有關部門開展金融服務、法律援助等。依托項目經費,募集創立民俗產業基金平臺,匯聚力量辦大事。
開展多形式、多渠道宣傳,縣、鎮、鄉負責人可以帶頭上直播、上媒體推介鄉村特色項目、民俗農產品等。“走出去”學習交流,學習其他鄉村先進的管理經驗、產業振興策略,開拓眼界。請專家學者名師到村調研,提供產業規劃與發展指導,推廣農業新技術新工藝。關注國家政策與發展形勢[6],緊跟中央決策,做改革發展的嘗試者、開拓者[7]。
鄉村是民俗文化、傳統文化、鄉土文化的主體,有很多東西值得挖掘、整理和弘揚。要積極利用優秀傳統民俗文化的正能量,在文化上有傳承,在發展中有創新和認同。在自覺傳承優秀民風民俗的基礎上,使鄉村成為宜業、宜居的新家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