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艷華,張 杰
(1.蛟河市林業局 吉林 吉林 132500;2.吉林省拉法山國家森林公園股份有限公司 吉林 吉林 132500)
中幼齡林正處于森林林木生長的初級階段,這一階段的林木極易受到外部環境的影響,尤其是惡劣氣候、森林病蟲害。一旦中幼齡林遭受重大自然災害,就會阻礙其健康成長,影響林木的正常生長與發育。在此現狀下,如何借助撫育技術以及生態管理措施來降低中幼齡林遭受災害的概率,成為林木管理人員亟待解決的問題。
撫育技術是森林林木生長過程中常見的育苗措施。幼齡林撫育管理是造林之后、幼齡林郁閉之前對幼齡林的撫育和管理的統稱,包括對幼林的松土除草、水肥管理、幼林管護等。
正所謂“三分造林,七分管護”,充分說明撫育在中幼齡林生長中的重要性。為了進一步提高森林林木質量以及林地生產力,增加林農的經濟收入,通常情況下會在中幼齡林生長發育過程進行撫育,并且根據林木的生長特點采取針對性的撫育技術。一般情況下,在幼齡林與中齡林階段會根據林分發育以及自然稀疏情況來確定相應的森林培育目標。在當前生態文明建設快速發展的時代背景下,如何最大限度保護天然林木生長以及培育人工林,對森林生態環境系統發展具有重大影響。
生態管理理念最早源于美國,因為其理論相對較為廣泛,其內涵仍在不斷豐富。生態管理主要強調以人為本,強調在生態世界觀的指引下實施社會實踐活動。在天然中幼齡林的撫育與保護中,要不斷更新管理觀念,積極轉變傳統林木發展管理理念,將生態理論貫穿于林木培育過程中。
從更深層面來講,生態管理具有管理主體生態化、管理效益生態化、生產生態化等特點。生態管理重視中幼齡林撫育過程中管理人員的生態意識與生態觀念,注重可持續發展戰略在森林林木培育中的作用。
除此之外,在生態管理理念下,不再將經濟利益放在首位,更加注重生態效益以及社會效益。
在天然中幼齡林中應用撫育技術,能夠在提高天然林木幼苗成活率的同時,有效改善天然中幼林的生長質量。
撫育技術作為一項對森林資源的保護措施,在提高林木生長質量的同時能夠實現森林資源結構優化調整,進而不斷完善我國森林資源體系。在促進天然林木健康生長以及森林資源結構調整的基礎上,促進天然中幼齡林的生長,能夠創造更多的生態效益、社會效益以及經濟效益。生態管理是目前森林資源發展的重要理念。
現階段,我國森林資源面臨著林分密度過大、林內生長環境較差、生長空間不足以及森林病蟲害等問題,嚴重影響天然林木的生長。將生態管理貫穿于天然中幼齡林生長的各個環節,有助于實現天然林的健康發展。
在天然中幼齡林的日常培育與管理過程中,為了有效改善天然林木的生長環境,就要調整天然林分密度,在優化森林結構的基礎上提高森林林木的生長質量,這時撫育技術被廣泛使用。根據天然林木的生長情況針對性地采取相應的措施,在培養天然中幼齡林資源的過程中實現社會、生態、經濟效益最大化。
為了保障天然林木能夠正常汲取水分和陽光,天然中幼齡林需要保持一定間距。根據我國天然林的生長特點,一般情況下,間伐株數應當控制在20%~40%之間。因此,在天然中幼齡林常常采用透光撫育以及生長撫育技術。透光撫育技術主要是對影響優質天然中幼齡林生長的樹種、灌木以及藤本植物進行清除,以減少周邊環境對優質中幼齡林帶來的不利影響。與此同時,針對易感染森林病蟲害、中幼齡林枝干扭曲變形以及嚴重生長不良的林木進行伐除。
生長撫育主要是指對優質天然中幼齡林采取的輔助成長措施,大多通過輔助木對輕微變形、分叉林木進行調整。間伐撫育通常在春、冬季節進行,從而更好地促進天然中幼齡林健康生長[1]。
育苗定株撫育技術主要是針對自然整枝生長不良以及通風透光不暢的林分進行。這種撫育技術的主要目的在于增強中幼齡林枝干的飽滿度,減少枝干死節、活節,有效改善天然中幼齡林的通風與采光情況,在提高林木生長質量的同時有效降低自然災害的發生概率。除此之外,通過對天然中幼齡林進行育苗定株,能夠在篩選林木育苗的過程中降低出現次等苗的概率,最大程度降低病蟲害帶來的影響。在進行育苗定株時,一般遵循冬末春初修剪的原則,并且在修剪定株的過程中遵循一定原則。
松土除草是為了減少周圍植物爭奪天然中幼齡林的養分。根據天然中幼齡林的生長情況選擇不同的除草方式,并且要保證中幼齡林能正常生長。在此過程中,應將灌木、雜草以及藤條等徹底清除。
透光伐主要是對處于幼齡林時期的森林林木通過分組形式進行撫育,又可以稱為除伐。在中幼齡林生長期間,為了避免非目的樹木以及不良植株對整個林木培育產生不良影響,給目的樹種及優良植株提供更好的生長生存空間,常常會采用透光伐撫育技術。
修枝割灌撫育技術主要通過清除妨礙樹木生長的灌木、藤條以及雜草,進而為目的樹種或者優良植株提供適宜的營養空間。
總的來說,透光伐和修枝割灌撫育技術都適合在中幼齡林生長期間使用,但是在實施這兩項撫育技術的過程中,為了實現最優撫育目標,常常會要求該階段的修枝高度不能超過樹高的1/3,并且中幼齡林階段的樹木修枝高度需要在2.5 m 以上。盡管透光伐、修枝割灌撫育技術本質上都是對樹種或植株的優勝劣汰,但在具體實施的過程中,要在對中幼齡林整體生長情況調研分析的基礎上,在充分結合中幼齡林生長密度的基礎上對林木生長密度進行科學合理地調整。應充分意識到合理生長密度對整個林木生長的重要性,真正做到留優去劣、間密留稀。
天然中幼齡林生態管理是綜合多門學科的綜合管理工作,尤其在當前信息技術快速發展的時代背景下,需要借助高新技術進行管理。在天然中幼齡林生態管理過程中,要加強管理人才隊伍建設,加大對人才的培養力度,有效提高生態管理技術水平。在組建生態管理隊伍時,要選拔具有天然林管理專業背景、專業知識以及專業技能的工作人員。在日常人員培養以及隊伍管理中,要重視工作人員的社會實踐能力以及技術應用能力。在人才隊伍建設時,要完善現有的人才培養體系,在開展生態管理技能培訓的同時,完善相應的福利制度,優化生態管理隊伍結構,從而提升生態管理水平與質量[2]。
天然中幼齡林極易受到森林火災等自然災害的影響,這對日常生態管理提出了更大的挑戰。要想有效降低天然中幼齡林自然災害的發生概率,就要將現代信息技術納入到生態管理系統中,實現生態管理系統化。與此同時,根據天然林木發展的相關研究可知,對天然中幼齡林進行生態管理的目標不是杜絕自然災害的發生,而是通過合理的管理手段降低自然災害發生的概率,將自然災害降低到可控的范圍內。
此外,可以借助信息技術的信息共享優勢以及可預測性,實現生態系統信息化目標,對發生自然災害概率較大的天然中幼齡林進行實時監控,以便及時采取有效防治措施[3]。
傳統的天然林生態管理以政府主導的管理模式為主,忽視個人和社會組織的參與,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我國生態管理的效果。在創新生態管理模式的過程中,需要在對天然中幼齡林綜合風險進行有效評估的基礎上轉變管理模式,建立多元主體共同參與的管理模式。
天然中幼齡林是國家重要的自然資源。盡管近年來國家加強對自然資源的保護力度,但在保護方式上仍存在較大不足。應增加參與主體,拓寬參與渠道,改變參與方式,借助生態管理系統信息共享平臺讓社會大眾積極參與進來。
此外,在完善生態管理模式的同時,要進一步細化管理主體、參與主體,使社會監督在生態管理系統中發揮重要作用。
天然中幼齡林作為重要的森林資源,在我國森林生態系統中發揮著重要作用。應通過撫育技術以及生態管理措施對天然中幼齡林進行管理,在保護我國森林資源的同時,推動生態系統良好運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