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閆守平
(漢源縣行政審批局 四川 雅安 625300)
水是魚賴以生存的基礎,人們普遍認為水是用來養魚的,實際上魚對水也有重要的凈化作用。我國傳統的淡水漁業養殖普遍以追求經濟效益為主,導致對江河湖泊以及水庫過度利用,造成水體富營養化。
針對這種情況,可以放置一定數量的雜食和濾食性魚類,讓它們吃掉水庫中的野雜魚。同時,水中也存在浮游動物,浮游動物能吃掉水中的浮游植物,減少水中的污染源氮和磷,以達到凈化水源的目的。根據漢源縣養殖水域的情況開展分析,推動水產養殖與生態環境的良性循環。
水產養殖對水域會造成嚴重污染,這是由于在水產養殖過程中,水產品的主要營養來源是人工投餌。如果遵循適量原則,投餌不會對水域造成嚴重污染。但是很多養殖戶為了追求高產,在水中投放了過多餌料,投放的餌料無法全部被水產品消化,導致殘余餌料對水質造成污染[1]。
水產養殖中的生物殘餌和排泄物會使水中的溶解氧下降,導致水生物大面積死亡。如果水中的溶解氧含量持續下降,就會使水域環境持續惡化。
在水產養殖中投放的殘余餌料,水產排泄物和各種有機物分解后會形成氨氮、亞硝酸鹽、硝酸鹽、甲烷和硫化氫,導致水中的氮磷含量升高,使水體富營養化[2]。水體富營養化會造成水中藻類和其他浮游生物迅速繁殖,水質惡化,水中魚類和其他生物大幅度死亡。
對漢源縣水域進行調查發現,水域中存在諸多的浮游植物,其中包括隱頭舟形藻、縊縮異極藻、纖細異極藻、微小多甲藻、裸甲藻、薄甲藻、變形棕鞭藻、谷生棕鞭藻和具尾魚鱗藻等幾十種藻類。浮游動物也有幾十種。如果繼續毫無節制地進行水產養殖,就會進一步污染水域,導致浮游植物和浮游動物大幅增加。
在水產養殖中,常常會使用化學農藥、抗生素和飼料添加劑等。這些添加劑主要用來消除敵害生物,調節水質。在具體運用過程中,一些養殖戶為了實現利益最大化,沒有按照科學的配比合理使用,濫用化學農藥、抗生素和各種添加劑,嚴重破壞了水域環境和生態環境。
因此,只有找到水產養殖和生態環境之間的平衡點,讓二者實現良性循環,才能夠達到以水養魚、以漁養水的效果。在可持續發展理念的指導下做好生態水產養殖,以水養魚,讓魚更肥美,以漁養水,讓水更清澈,達到綠色可持續發展的目的。
在2019 年中國水產學會上,農業農村部漁業漁政管理局局長提到,人民對優質安全水產品和良好水域環境的需求與水產品供給結構和漁業對資源環境過渡利用之間的矛盾,成為制約當前漁業發展的主要問題[3]。
漁業要想實現可持續發展,就要以綠色低碳為發展理念,以高效、優質、生態、健康、安全為發展目標,通過科學規劃、合理布局,遵循水產養殖的基本原則,利用現代科學方法和手段,掌握自然規律,開展水產養殖。避免使用高濃度高殘留的藥物,可以利用生物制劑、中草藥和大蒜素等做好疾病防治,有效提高水產品的成活率。
綠色養殖是漁業發展的趨勢。開展生態健康養殖模式,根據養殖對象的生物學習性維持一個相對平衡的生態系統,能夠保障養殖品種健康生長,減少或者不用藥,極大地節約投入成本,更能保障水產品的健康生長。這種生態養殖模式保障了養殖水質,減少了養殖污染和廢水排放量,有效保護了養殖區域和周邊的環境。
根據水產養殖現狀,在凈化水質過程中主要運用物理法、化學法和生物法。物理法是指借助過濾和機械增氧的方式;化學法是在水中投放氧化劑,提高水體中氧化還原電位,例如臭氧處理方式;生物法是通過選擇微生物和水生植物來培育良好的生物群,最終達到調節水質、凈化水體的目的[4]。這3 種方式需要水產養殖戶結合水域的實際情況進行選擇,達到水產養殖和生態環境良性循環的最佳狀態。
目前,漢源湖網箱養殖主要由華僑鳳凰集團有限公司在漢源湖附近進行養殖,主要養殖品種為鰱鳙魚、裂腹魚、鱸魚、虹鱒及鱘魚等,年產量約2 300 t,產值約4 600 萬元,目前網箱開發利用比例已經達到飽和。
除采用網箱養殖以外,基本沒有采取其他安全有效的增殖措施。因政策調整,2019 年底完成網箱養殖取締工作。因此漢源縣漁業必須走大水面增殖、優質優價、生態綠色漁業之路。
淡水花白鰱魚是典型的濾食性魚類,被稱為水體凈化器,能夠大量攝食藍藻、綠藻等淡水藻類,能有效將水體中富含營養的氮磷物質轉化為自身生長所需物質,最終實現凈化水質、改善生態環境的目的,特別適合在大中型水庫進行增殖放流。一條花鰱或白鰱,從魚苗到捕撈出水時能長到1.5 kg 左右,整個生長過程能消耗藍藻等浮游生物約50 kg,是改善水質富營養化較好的辦法。
在生物治理的具體應用過程中,一定要結合當地的實際情況,根據水域中的自然供餌能力來決定最終放養生物的種類和數量。
魚類養殖對凈化水體有重要作用。可以在漢源湖適當放養花白鰱和銀魚類,控制藻類和浮游生物過量繁殖,有效降低整個水庫內氮磷等元素的含量,起到抑制水庫富營養化的作用,讓水庫成為自我修復、良性循環的生態系統。
漢源湖系瀑布溝水電站,水庫內建設有網箱養殖。除了常規淡水魚類外,還可以放養一些濾食性魚類。這樣能夠人為實現水庫生物凈化工程,優化魚類生態結構。主要原理是投放濾食性魚類后,這些魚類能夠吸收水體中的有害藻類和生物,最終達到生態平衡的目的,實現凈化水庫水質的效果。
漢源湖生物資源調查。漢源湖較深,透明度較低,屬富營養化水庫,尤其是浮游植物達到21.68 mg/L(富營養),有助于濾食性魚類生長。
確定投放種類和數量。結合實際情況,對水庫的水質、魚類和浮游生物進行分析后,建議漢源湖每年實行人工增殖放流,投放規格為10 尾/斤,其中白鰱70 萬尾、花鰱60 萬尾、胭脂魚40 萬尾、銀魚20 萬尾,約需資金200 萬元。按成活率10%計算,一年可消耗浮游動植物100 萬kg。
科學捕撈,輪捕輪放,形成生態良性循環。淡水花白鰱魚生長速度快,品質好,能使水庫內的漁業資源較快恢復。按照增殖放流投入產出比1∶20 計算,每投入1 元錢,即可獲得至少20 元的經濟效益。
漢源湖魚類資源豐富,有利于漢源縣休閑漁業發展,吸引雅安、成都等地的旅游愛好者到漢源縣進行垂釣,從而帶動漢源縣旅游業發展,促進餐飲及住宿業發展[5]。
漢源湖可以投放一定比例的濾食性和其他魚類實施生物凈化工程,抑制水體富營養化,凈化水庫水質,帶動當地旅游業發展,獲得一定的經濟收益[6]。
在水產養殖過程中,可以邀請漁業專家對養殖區域的環境進行探究,實現科學立體養殖。鰱鳙是水產生物鏈中的重要一環。鰱鳙能夠吃掉浮游生物和微生物,有助于水體自然凈化和恢復水質,以漁養水,讓水產業達到提升質量和效率的目的[7]。
目前大部分人認為水產養殖對環境只有負面影響,這種認識是片面的,不是所有的水產養殖都會給生態環境帶來負面影響。只有高密度、不合理的投餌型養殖才會對環境造成破壞,而科學合理的養殖方式能夠對生態環境起到凈化和修復作用。這就需要發揮漁業凈水抑藻和固碳等生態功能,協調好生產和生態之間的關系。發展生態漁業,縮小網箱養殖面積,禁止庫灣養殖作業,推行現代化的尾水處理設施,推廣生態養殖基地[8]。
在養殖區域,結合當地的實際情況開展漁文化活動,結合捕漁、漁船、漁歌等推出吃魚、打魚、釣魚的體驗游,真正做到水產養殖和生態環境的良性循環發展。同時,推廣循環水養殖、稻魚共生、稻鱉輪作等多種生態養殖模式。
以水養魚,以漁養水,做到水產養殖和生態環境的良性循環,是未來水產養殖可持續發展的必然趨勢。只有好水才能養出好魚。要立足于養殖的實際情況,創新養殖方法,結合多種綠色環保型養殖方法,做好水產養殖,有效保護生態環境。同時轉變水產養殖方式,不斷優化水產品結構,保護水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