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雪靜,李文輝,陳小涵,郇 婷,鄭湘芮,張溪雯
(西安財經大學 陜西 西安 710100)
2017 年農業部聯合其他部門相繼發布了《關于加快發展農業生產性服務業的指導意見》《關于推進農業生產托管的指導意見》等文件,將農業生產托管定位為社會化服務的主推方式,將規模化的農業生產托管定義為服務規模經營的主要形式。
根據陜西現有農業生產托管社會化服務模式存在的問題,結合陜西各地農業發展特征和農民生產需求創新農業托管服務模式,推動農業托管主體提高競爭力,引領小農戶進入現代農業發展軌道,為陜西農業高質量發展提供有力支撐[1]。
目前,陜西農業生產托管服務模式呈現多樣化。現有模式包括“合作社+農戶”模式、“公司+合作社+基地+農戶”模式、“龍頭企業+合作社+農戶”模式、“合作社+基地+農戶+市場”模式、“政府+合作社+農戶”模式、“合作社(電商)+村兩委+農戶”模式等。雖然這些模式在促進農業生產托管服務發展工作方面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調研發現,在運行中存在以下問題。
陜西現有農業生產托管服務模式大多還停留在農戶與合作社一對一的交流上,合作社的對外銷售也以傳統銷售渠道為主,沒有充分利用互聯網和信息化的優勢。在當今大數據時代,農戶沒有接觸新事物的創新意識,合作社局限于現有模式,使托管工作缺乏創新性,面臨的市場風險較大。
雖然陜西在發展農業生產托管的過程中借鑒其他省份先進的模式創新出了多種模式,但由于陜西各地區的地理差異和農作物多樣性,現有模式無法滿足省內農業生產托管規模的發展需求。因此需要研究出更多的模式供政府及托管組織進行選擇,因地制宜、因產優擇,讓農業生產托管工作更加順利地進行。
多數托管組織在提供服務時,按照傳統的種植方式簡單地完成耕、種、防、收等托管環節,沒有從提升產品品質的角度對種植的各個環節作出技術創新和改良[2]。
在產業鏈發展方面,主要是在種植、養殖等產業鏈初級產品上提供服務,缺少標準化生產和產品深加工服務。在農產品銷售方面,以低產業鏈初級產品為主,沒有延長產業鏈進行產品深加工、精包裝,無法獲取農產品產業鏈的高附加值。
在農業生產托管模式運行中,各服務主體之間缺乏有效協調,未能發揮各自的作用,充分對接市場。一是托管運行中缺少對接市場能力強的農業企業,仍以缺少市場資源和銷售經驗的合作社獨立運行為主。合作社對農產品的銷售主要以線下銷售為主,沒有充分開發利用網絡銷售模式。二是尚未建立社會化服務信息平臺,無法向各托管組織及時提供有關農產品供需情況、農業批發市場行情的信息,導致托管組織在市場信息、生產資料采購、農產品銷售等方面處于弱勢,無法對接市場。
在現有模式下,大多數托管組織面臨著資金緊張甚至入不敷出的問題,造成此問題的主要原因有兩個。一是一些農民習慣在結束服務、取得收入時再繳納服務費用,這極易給托管方造成資金運轉困難問題。二是托管組織沒有與銀行等融資機構建立合作關系,融資渠道少且融資難度大。合作社擔保和質押難度大,難以從銀行貸款或者貸款額度太低,不足以使合作社擴大規模。
根據陜西各地農業發展特征、現代農業發展短板和農民的生產需求,提出以下農業托管服務的創新模式,力求提高農業托管主體的競爭力,引領小農戶進入現代農業發展軌道,為陜西農業高質量發展提供有力支撐。
這種模式是針對托管運行中缺少對接市場能力強的農業企業和農業生產托管模式運行中各服務主體之間缺乏有效地協調兩個問題而提出,是對陜西現有“龍頭企業+合作社+農戶”農業托管服務模式的改良。企業、合作社與農戶建立利益聯結機制,把大市場與小農戶緊密聯系起來,充分發揮村集體經濟組織在農業企業與合作社、農戶對接中的組織優勢[3]。
這種模式是針對土地細碎化、農戶兼業化、勞動力弱質化等問題而建立的。采用所有權和經營權“兩權分離”的現代企業發展模式,由有農業經營管理能力的專業人才經營,提高農業產業經營管理主體市場的競爭力,為發展現代農業和農業產業化提供組織和人員保障。
不改變家庭經營主體、實現家庭分散經營效益最大化的新型農民合作經營模式,能夠有效破解我國農村家庭土地碎片化問題,同時促進耕地資源最大化利用。聯耕聯種有利于穩定和完善農村家庭經營制度,無需土地流轉也可實現規模經營,更適合陜西關中平原或者陜南、陜北地區宜耕耕地等傳統農區。
這種模式下的農戶支付托管費用很靈活,不會因為現金影響農戶托管的積極性。對于托管收益的分配,農戶可以自由選擇貨幣和實物兩種方式。現金方式下,農戶監督生產過程的同時承擔自然風險;以實物方式獲得收益,農戶有困難時可以緩交生產費用或者收益結算時一并扣除。
在這種模式下,農民合作社等托管組織通過互聯網平臺發展電子商務,銷售農產品。依托微信、支付寶、網頁等互聯網平臺,合作社、家庭農場、農業大戶和生產者參與經營,共同開展信息服務助農“種對、賣好”、技術服務助農“高產、高效”、購銷服務助農“省錢、賺錢”。農戶、托管組織和消費者通過互聯網平臺實現供求雙方信息對稱,完成特色農產品電子銷售。
以農產品專業生產為聯結紐帶,以農民合作社為基本單位,以聯合社為合作平臺,開展專業化生產合作、農資農產品購銷合作、資金信用服務合作,探索出生產、供銷、信用三位一體的服務新模式。強化生產、供銷和信用服務,實現互補式合作、抱團式發展和普惠式融資。
根據目前陜西農業發展狀況以及農業生產托管面臨的主要問題,提出6 種創新模式,為農業現代化進程提供有力支撐。同時,為了保證各種模式的有效運行,提出以下幾點建議。
第一,完備的服務主體和服務體系,是夯實模式運行的堅固基石。無論運用哪種模式發展農業生產社會化服務,都需要強大的主體和完善的體系支撐。
第二,從根本上解決模式發展的資金問題,例如調整糧食補貼、重點農產品補貼以及農機、加工業水利補貼等,還要拓寬融資渠道,提高資金供給能力和服務能力,通過多種途徑解決托管組織融資難的問題。
第三,加強人才開發與培養,為托管模式運行提供人才支撐。發展農業生產托管社會化服務離不開人才。應實施更積極、更開放、更有效的人才政策,培養優秀人才,吸引并留住人才。
第四,充分發揮政府部門的引導支持作用,為創新模式的發展提供保障。托管服務機構是推進農業生產托管服務規模化經營的重要載體,目前處于發展的初級階段,急需政府的政策引導和支持。針對許多農戶對農業生產托管服務缺少了解這一問題,政府需要加大對農業生產托管的宣傳力度,為推進農業生產托管工作創造良好的氛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