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翟義英,朱明敏,王金鳳*
(1.山西農業大學/山西省農業科學院農業資源與經濟研究所 山西 太原 030006;2.太原市自然資源調查中心 山西 太原 030000)
水是一切生物延續生命的根本,是維持生態環境和保證人類文明進步最為寶貴的資本之一,是工農業生產、發展不可替代的寶貴資源[1]。我國是水資源相對貧乏的國家,我國人均水資源量僅為世界平均水平的1/4。山西省地處黃土高原,年降水量在470 mm 左右,但季節時空分布不均,省人均水資源占有量僅為全國平均水平的1/7,是我國干旱缺水最為嚴重的省份之一,有“十年九春旱”之說。干旱是山西省最主要的自然災害,發生頻率高,受災范圍廣[2]。山西省農業用水量占社會用水量的59%左右,其中90%以上的農業用水為灌溉用水,然而山西省平均灌溉用水利用系數僅為0.4 左右[3]。提高農業灌溉用水效率成為山西省節水農業發展的重要內容。
節水灌溉技術是根據農作物需水規律結合當前供水情況,采用多種措施,通過提高灌溉用水的利用效率,實現經濟效益、水資源利用率與作物產量三者之間的有機統一[4]。灌溉用水從水源到田間,再到被作物吸收形成產量,主要包括水資源調配、輸配水、田間灌水和作物吸收等環節。在各個環節采取相應的節水措施及辦法,組成一個完整的節水灌溉技術體系,其中包括節水灌溉工程技術、節水管理技術、農藝及生物節水技術等。涉及的節水灌溉技術指以農戶為主體,廣義上的節水灌溉工程技術。常見的節水灌溉工程技術有噴灌、滴灌、微灌、渠道防滲、低壓管道輸水灌溉等[5]。
噴灌、滴灌是利用水龍頭落差、機械加壓等將灌溉用水細散成均勻小水滴灑落在田間地頭,或通過低壓管道系統與灌水器將水分和養分直接輸送到作物根部附近的技術措施。
渠道防滲技術是為減少輸水渠道渠床的透水或建立不宜透水的防護層面而采取的各種技術措施。
低壓管道輸水技術以低壓管道代替土渠等,然后將灌溉用水直接送到田間溝畦灌溉作物,通過減少灌溉用水在輸送過程中的蒸發、滲透而提高灌溉用水利用率。
在農業技術推廣中更加注重工程技術,例如渠道防滲和低壓管灌技術,而節水效果相對較好的噴灌、微灌應用率仍然偏低。農戶是農業灌概行為的主體。只有農戶在使用了高效的農業節水灌概技術后,通過節水灌溉技術獲得收益,才能將潛在的農業生產力轉化為生產力,才能有效提高灌溉用水資源效率。因此,研究山西省半干旱區農戶采用節水灌溉技術的影響因素,對山西省發展節水灌溉技術、發展節水農業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截至2019 年山西省節水灌溉面積達995 000 hm2,其中2019 年新增節水灌溉面積16 000 hm2,節水灌溉面積占總灌溉面積的61%,建成了413 處利用地表水灌溉的大中小型灌區,灌溉面積達939 000 hm2,初步形成了包括蓄水、引水、提水、排水、供水、灌溉等的工程體系[6]。山西省農業灌溉工作逐漸由傳統的粗放型經營方式向節水增效的現代節水方式轉變,但是很多地區仍采用傳統的大水漫灌、畦灌等粗放式灌溉技術,先進的節水灌溉技術,如滴灌、噴灌的覆蓋面積仍然很小[7]。
在我國特色的農業灌溉活動中,農戶是節水農業、高效用水最重要的主體[8]。通過設置農戶基本特征、農戶家庭特征、認知特征、政策制度特征、資源稟賦特征五大類因素設計入戶調查問卷。在山西省年濕潤系數K≥1.00 無旱區、年濕潤系數K 值0.76~0.99輕旱區、年濕潤系數K 值0.51~0.75 中旱區、年濕潤系數K 值0.26~0.50 重旱區、年濕潤系數K≤0.25 嚴重干旱區,挑選典型縣市萬榮、壺關、洪洞、太谷、靜樂等地發放317 份調查問卷,收回有效調查問卷286 份。另設計網絡調查問卷,通過網絡形式發布調查問卷,收到有效調查問卷79 份。同時結合當地農業生產實際情況深入研究農戶采用節水灌溉技術意愿的影響因素。
農戶基本特征包含年齡、性別、是否擔任村干部、受教育程度等。從調查中可看出,是否擔任村干部、文化程度均與采用節水灌溉技術及支付意愿成正相關,而性別、年齡無顯著影響。農戶家庭特征包含土地面積、土地細碎程度、家庭收入、兼業情況等。分析調查問卷可看出,以純農業生產作為收入來源的農戶對農業生產更為重視,對采用節水灌溉技術的支付意愿更強。家庭收入更高的家庭兼業程度更高,對節水灌溉技術的初設高投入更抵觸。擁有大量耕地且地塊平整的農戶更愿意購買噴灌設備來滿足耕地的灌溉需求,提高產量且平均投資成本更低。
農戶對節水灌溉技術的認可度越高,為節水灌溉技術的支付意愿越高,但仍有部分農戶認為節水灌溉技術設備弊大于利,如節水灌溉設備管道鋪設位置不合理造成耕作不便、管道容易破裂、設備本身占用耕地等。農村基礎水利設施完整對農戶的選擇有顯著正影響,而水資源現狀對農戶的選擇亦有顯著負影響。調查發現,設施農業大棚農戶因對農產品的質量要求更高,更愿意投資效率及技術更優良的節水灌溉技術。糧食作物如小麥、玉米、高粱、谷子等收益較低。農戶認為節水灌溉技術帶來的糧食增產增收效益不足以支撐節水灌溉技術設備費用。
農戶對節水灌溉等相關政策滿意度越高,越愿意為政府推廣的農業技術投資。高效節水灌溉技術的初設投資成本較高,政府能給予的補貼越高,農戶越愿意選擇新的高效節水灌溉技術。從典型縣市的調查問卷回收情況分析,在有農民用水合作組織的縣市,農民對節水灌溉技術的接納度更高。另外,水費的計價方式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農戶是否愿意投資高效節水技術設備。
山西省許多地區仍采用傳統粗放型灌溉技術。在先進節水灌溉技術覆蓋面積較小的背景下,政府應進一步提升節水農業的戰略定位,消除制約省內農業節水灌溉技術發展的不利因素,進一步加大資金投入。在水利建設中,多領域、多渠道設立專項項目資金,積極開展節水灌溉項目的投資建設,促進山西省節水灌溉的進一步發展,使灌溉用水利用率達到60%,使山西省現代農業發展呈現新局面。
當前山西省水資源仍處于嚴重緊缺狀態,應進一步提高灌溉用水利用效率,緩解農業缺水問題,發展高效高質農業。重點在于從機制上提升相關管理部門的節水灌溉理念,強化用水農戶節水灌溉意識。加大宣傳力度,多方面、多角度宣傳節水灌溉知識,使農業主體深刻認識到節水農業的重要性。同時,可在條件成熟區域建設示范園、示范戶,以點帶面,提高農民的節水積極性。以科學灌溉技術為基石,以宣傳工作為抓手,推進山西省現代節水農業發展。
大部分農戶對水資源稀缺、灌溉基礎設施管護等方面敏感,但仍缺乏節水意識。通過建設農民用水合作社,可使水資源利用更加合理。確保灌溉水渠清潔通暢,集體節水灌溉措施正常維護管理,進一步為農民提供便利。
合理的水價計價制度能使水價在國家與農戶間形成良好的杠桿作用[9]。山西省多地水價很難反映當地水資源供需狀況,對農戶難以形成有效的節水激勵機制。建議地方政府按照不同水資源狀況制定不同的征收標準,并設立合理的激勵機制,例如對于地理標志農作物、采用現代節水技術的農業設施給予配置定額和優惠補償。通過水價改革,完善機制,對節水灌溉農業進行獎勵,多管齊下,多措并舉,鼓勵與引導農戶采用高效節水灌溉技術。
在政府支持和政策的引導下,通過節水灌溉技術的不斷發展和推廣,逐漸改變山西省農業以往“靠天吃飯”的落后局面,迎來全新的節水農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