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的文明內涵、基本特征與重大意義

2021-12-16 11:46:53何愛國
理論與現代化 2021年5期
關鍵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

何愛國

摘要: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立足于中國的發展實際,尊重人民的發展意愿,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需要,接續和發展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實現了對西方現代化模式的超越。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具有九個顯著特征: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以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為目標;堅持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推動全體人民走向共同富裕;堅持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會文明、生態文明協調發展;堅持走和平發展道路,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現代化的規模最大;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疊加發展;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在中國現代化史、中華民族發展史、世界現代化史、世界社會主義發展史、人類文明發展史上,都具有重大的歷史意義。

關鍵詞: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中華民族偉大復興

中圖分類號:D61 ? ? 文獻標識碼:A ? ? 文章編號:1003-1502(2021)05-0025-15

鴉片戰爭之后,中國無數的仁人志士苦苦探尋中國現代化之路。中國共產黨自成立以來,一直在為早日實現中國的現代化、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而努力奮斗。歷經千難萬險,中國共產黨找到了引領中國現代化的成功之路,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稱之為“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這條道路“不是簡單延續我國歷史文化的母版,不是簡單套用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設想的模板,不是其他國家社會主義實踐的再版,也不是國外現代化發展的翻版”[1]。

一、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的文明內涵

中國式現代化道路的探索,始于社會主義基本制度建立之后,成功的探索則始于改革開放之后。經過40多年的創新發展和不斷檢驗,到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我們可以理直氣壯地說,中國已經找到了自己的現代化道路。從文明的視角看,文明因地域而獨特,因獨特而多元,因多元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鑒,因互鑒而發展。與西方現代化模式比較,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在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會文明和生態文明方面,都有其獨創性。

第一,物質文明方面,西方現代化模式長期走以私有制、自由市場、兩極分化、殖民主義為特征的資本主義道路,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則強調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以發展為第一要務,充分發揮市場對資源配置的決定性作用,更好地發揮政府作用,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堅持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走全體人民共同富裕之路,走科學發展與高質量發展之路,在21世紀中葉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

在物質文明的制度基礎方面,西方現代化模式以私有制與自由市場為主導,而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則是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共同發展,發揮市場對資源配置的決定性作用,也發揮政府在宏觀調控、社會保障、公共服務、市場監管等方面的有力作用,“社會主義基本制度和市場經濟有機結合、公有制經濟和非公有制經濟共同發展,是我們黨推動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的偉大創舉”[2]。

在物質文明的理想目標和運作邏輯方面,西方現代化模式雖然也標榜要達到人人平等、幸福,但由于其因循的是資本的邏輯,其結果是造成社會財富的不公平分配,一端是財富的積累,一端是貧困的積累,人人平等、幸福的理想永遠是空中樓閣,畫餅充饑。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則因循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邏輯,以共享發展為目標,走從先富到共富的發展道路,建立起世界上最大規模的社會保障體系,最終要在21世紀中葉基本實現全體人民的共同富裕。

在物質文明的全球目標和運作邏輯方面,西方現代化模式建立的是以西方為中心的資本主義世界體系,通過殖民主義與霸權主義的方式,使東方從屬于西方。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則走平等互利、合作共贏的和平發展道路,堅決反對殖民主義和霸權主義,不掠奪,不結盟,不稱霸,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物質文明的發展水平,核心是生產力的發展水平。創造先進的生產力極為重要,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以科學技術作為第一生產力,大力鼓勵科學技術創新,構建國家創新體系,建設創新型國家,創新發展是中國新發展理念的核心內容,創新驅動戰略是中國現代化戰略的核心戰略。但是,在任何時代,生產力的發展,都受到生產關系的制約,經濟基礎的發展,都受到上層建筑的制約,生產力與經濟基礎的發展并不能通過隨心所欲的創新而實現,物質文明的發展水平在深層次上受制于制度文明的發展水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雖然還在不斷完善之中,但已經具有超越資本主義制度的顯著優勢,因此,能夠推動中國在短短幾十年時間趕超西方200多年的發展速度與發展水平,中國必將走高質量的發展之路,實現全體人民的共同富裕。

第二,政治文明方面,西方現代化模式走的是以三權分立、多黨競爭、議會制度、司法獨立、選舉民主、霸權穩定為特征的資本主義政治發展道路,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則強調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堅持民主集中制,堅持人民民主專政,堅持多黨合作與政治協商制度,選舉民主與協商民主結合,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發展道路,建設并不斷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體系,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自信和制度創新,實現國家治理體系與治理能力現代化,走和平發展道路,推動人類命運共同體建設,建設統一、民主、和平的現代化。

政治文明的核心內涵是制度文明,制度優勢是一個國家的最大優勢。西方的資本主義政治制度,以三權分立替代君主專制,以多黨競爭替代暗箱操作,以議會制度替代封建制度,以選舉制度替代世襲制度,以政教分離替代政教合一。相對其過去的封建制度與教會制度而言,這是一個巨大的歷史進步,適合一定時期西方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但其政治制度之中深刻蘊含著資本的邏輯,因而是“富人的政治”,但也只不過是取代了過去的“貴族的政治”而已。作為一種“富人的政治”,西方政治制度具有濃厚的金錢政治、操控政治、口號政治、民粹政治、種族政治等色彩。相對于西方資本主義政治制度,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制度起步晚,但吸收了古今中外政治制度的優點,具有鮮明的中國特色,即以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替代了西方的多黨競爭制度,以選舉制度和協商制度并舉替代了西方的單一選舉制度,以黨對一切工作的領導替代了西方的三權分立制度和政教分離制度,以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和“一國兩制”替代了西方的單一民族國家制度與聯邦制度。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制度具有顯著的制度優勢,“新中國成立70年來,中華民族之所以能迎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最根本的是因為黨領導人民建立和完善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1]119。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其根本制度是黨對一切工作的領導制度。黨是最高的政治領導力量,黨的領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本質的特征,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最大優勢。堅持黨的領導,最重要的是堅持黨的政治領導。黨的領導制度包括: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的制度;完善和堅定維護黨中央權威和集中統一領導的各項制度;黨的全面領導制度;為人民執政、靠人民執政各項制度;黨的執政能力和領導水平制度;全面從嚴治黨制度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根本政治制度是人民代表大會制度,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基本政治制度包括: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基層群眾自治制度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包括:保證憲法全面實施的體制機制;立法體制機制;社會公平正義法治保障制度;對法律實施的監督制度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行政制度包括:國家行政體制;政府職責體系;政府組織結構;中央和地方權責關系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包括;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并存;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根本文化制度是堅持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其他文化制度還包括: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文化建設的制度;人民文化權益保障制度;堅持正確導向的輿論引導工作機制;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相統一的文化創作生產體制機制。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還包括其獨特的軍事制度、國家安全制度、社會治理制度、教育制度與生態文明制度等。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是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植根中國、具有深厚中華文化根基、深得人民擁護的制度。一個國家選擇什么樣的國家制度,是由這個國家的歷史文化、社會性質、經濟發展水平、人民意愿等方面決定的。“各國國情不同,每個國家的政治制度都是獨特的,都是由這個國家的人民決定的,都是在這個國家歷史傳承、文化傳統、經濟社會發展的基礎上長期發展、漸進改進、內生性演化的結果。”[3]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是對中國傳統政治文明的傳承創新,有史以來,中國創造了燦爛的政治文明,“形成了關于國家制度和國家治理的豐富思想,包括大道之行、天下為公的大同理想,六合同風、四海一家的大一統傳統,德主刑輔、以德化人的德治主張,民貴君輕、政在養民的民本思想,等貴賤均貧富、損有余補不足的平等觀念,法不阿貴、繩不撓曲的正義追求,孝悌忠信、禮義廉恥的道德操守,任人唯賢、選賢與能的用人標準,周雖舊邦、其命維新的改革精神,親仁善鄰、協和萬邦的外交之道,以和為貴、好戰必亡的和平理念,等等” [1]119-120。這些燦爛的政治文明深刻地內化于我們的政治制度之中,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深厚歷史底蘊,成為生生不息、世代相傳的制度文明的精神血脈,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內在基因和精神氣質。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奠基于社會主義改造時期,成長于改革開放時期,2035年我們將基本實現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21世紀中葉我們將全面實現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我國的實踐向世界說明了一個道理:治理一個國家,推動一個國家實現現代化,并不只有西方制度模式這一條道,各國完全可以走出自己的道路來。可以說,我們用事實宣告了‘歷史終結論的破產,宣告了各國最終都要以西方制度模式為歸宿的單線式歷史觀的破產。”[4]

第三,精神文明方面,西方現代化模式走的是以文藝復興、宗教改革、啟蒙運動、后現代主義為發展路徑的資本主義文化發展道路,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則強調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不斷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始終堅持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與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在傳承中華文化獨特的價值體系的基礎上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對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實踐經驗系統總結的基礎上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在傳承先人道德規范的基礎上提高全民族道德水平。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自信與文化自信,建設文化強國、網絡強國,誠信社會、文明社會,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理性、科學、自信的現代化。

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上層建筑對經濟基礎也具有能動作用。從上層建筑對經濟基礎的能動作用看,西方現代化模式走的是接續古希臘羅馬文明與基督教文明的道路,所謂“文藝復興運動”與“宗教改革運動”就是歷史的證明。從經濟基礎對上層建筑的決定作用看,西方現代化模式又是在資本主義經濟不斷發展的基礎上的不斷創新,所謂“啟蒙運動”和“后現代主義運動”就是歷史的證明。故西方文化的現代化模式是本土內生型的。但西方國家在其強大之后,文化中心主義與普世主義心態日益膨脹,奉行文化殖民主義與霸權主義政策,到處摧毀所謂的“落后文化”與“野蠻文化”,傳播所謂的“先進文化”與“普世文明”,而且以“文明的沖突”為由,要求世界各國選邊站隊,試圖以西方文明統一世界。中國的文化現代化道路也走過彎路,在“千年大變局”面前,曾經有人喪失文化自信,陷入文化迷茫,主張“全盤西化”,但中國最終選擇了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現代化道路,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具有科學性,是對自然界、人類社會和人的思維活動的科學認識。馬克思主義的立場是人民立場,為無產階級利益服務。馬克思主義的基本觀點是辯證的唯物史觀,能夠為我們認識人類社會的歷史發展提供強大的思想武器。馬克思主義的基本方法是理論聯系實際、實事求是、一切從實際出發、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因此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都是我們實現文化現代化所需要的。同時馬克思主義必須與中國的具體實際相結合,與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才能在中國煥發出勃勃生機,指導中國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實踐,因為馬克思主義注重實事求是,注重與時俱進,反對恪守僵死教條;而中國的地理環境、歷史發展、文化傳統、價值傳承、民族理想、生活習俗、社會需求、人民期盼等方面不同于馬克思主義創始人所在的地域與時代,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設想的理想社會模板已經不能簡單套用,中國現代化只能走自己的路,只能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道路。

人類有其共同的價值,亦有其獨特的價值;有其共通的價值,亦有其具體的價值。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現代化道路,立足于五千年的中華文明,立足于960多萬平方公里的中華大地,立足于14億多人民的磅礴力量,立足于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偉大實踐,必須有自己的核心價值觀,建構屬于自己的核心價值體系,“核心價值觀是一個國家的重要穩定器,能否構建具有強大感召力的核心價值觀,關系社會和諧穩定,關系國家長治久安。”[5]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不是從國外移植過來的,而是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和升華。中華文明綿延五千年,有其一脈相傳、生生不息的獨特的價值體系,潛移默化地影響中國人的思維方式和行為模式。必須“深入挖掘和闡發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講仁愛、重民本、守誠信、崇正義、尚和合、求大同的時代價值,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成為涵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源泉”[6]。今天,我們提倡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必須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汲取豐富營養,否則我們的價值觀就不會有生命力和影響力。比如,“中華文化強調‘民惟邦本、‘天人合一、‘和而不同;強調‘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強調‘天下興亡,匹夫有責,主張以德治國、以文化人;強調‘君子喻于義、‘君子坦蕩蕩、‘君子義以為質;強調‘言必信,行必果、‘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強調‘德不孤,必有鄰、‘仁者愛人、‘與人為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出入相友,守望相助、‘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扶貧濟困、‘不患寡而患不均;等等。”[2]5

第四,社會文明方面,西方現代化模式下的歐美發達國家現代化程度較高,但由于資本主義固有的內在矛盾,社會分化嚴重,階級矛盾始終存在,時而爆發激烈的階級斗爭,以致社會出現周期性震蕩,吸毒、自殺、犯罪、槍支管制失控、黑社會組織猖獗、種族矛盾嚴重、社會沖突不斷、恐怖主義頻繁等現象成為社會頑疾。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則強調以民生為重,注重公平,建設全覆蓋、保基本、多層次、可持續的社會保障體系,建設并不斷完善中國特色社會治理體系,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需要,走全體人民共同富裕之路,建設和諧社會、平安中國、教育強國、體育強國與健康中國,達到幼有所育,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弱有所扶,心有所安,最終達到每個人自由而全面發展,建設平安、和諧、幸福的現代化。

西方現代化模式,社會不斷分化始終是資本主義發展的必然邏輯,私有制和自由市場經濟,帶來的是財富與貧困的兩極積累,社會日益固化,社會矛盾時而緩和,時而激化,因而階級矛盾與階級斗爭始終存在,且存在周期性惡化現象,引發周期性社會動蕩,故只有對內加強統治,同時提高社會福利,對外抓緊掠奪自然資源與社會財富,搞殖民主義、霸權主義和零和博弈,才能繼續維持,社會發展具有不可持續性。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則通過政府發揮在宏觀調控、社會保障、分配制度、公共服務等方面的綜合作用有效控制社會分化,最終走共同富裕、社會和諧與人的全面發展之路。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社會的本質特征,社會和諧是社會主義社會的本質屬性,每個人的自由而全面發展則是社會主義社會的最高理想。“我們黨領導人民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進行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根本目的,就是要通過發展社會生產力,不斷提高人民物質文化生活水平,促進人的全面發展。”[7]

第五,生態文明方面,西方現代化模式對人與自然關系方面的認識存在重大偏差,主張征服自然,主宰自然,把自然僅僅當作資源與消費品,當作人類可以肆意掠奪的物品與商品,故而長期走先污染后治理、先消耗后節約、對外大規模掠奪資源、人與自然關系高度緊張的發展道路。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則秉持自然與人類是生命共同體的生態文明理念,秉持敬畏自然、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人與自然關系理念,秉持保護與改善生態環境就是保護和發展生產力的理念,秉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實行最嚴格的生態環境保護制度,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走可持續發展之路,形成綠色發展的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建設美麗中國與生態文明,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

經過資源枯竭的陣痛和生態環境危機的血的教訓,西方現代化模式開始了從征服自然向生態現代化道路的轉型。長期以來,西方文明主張人類可以完全征服自然,主宰自然,在這一發展理念的支配下,資本主義利用現代科學技術開始了對大自然的大規模資源化利用,無節制索取,無節制污染,無節制消費,結果當然是造成了空前的環境危機與人類災難。在大量的生命代價、資源枯竭與污染困境面前,資本主義不得不有所收斂,開始了由工業文明向生態文明的艱難轉型,但這一轉型遠沒有完成,只是個開始。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把環境保護列為國策,20世紀90年代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2007年黨的十七大提出生態文明建設,2012年黨的十八大則把生態文明建設列為“五位一體”總體布局,2015年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提出“新發展理念”,2017年黨的十九大提出美麗中國建設,并列為21世紀中葉必須實現的戰略目標,提出要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推動形成“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現代化建設新格局”。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深刻認識到:人與自然是生命共同體。人類對大自然的傷害,最終會傷害人類自己。因此要像保護眼睛一樣保護生態環境,要像對待生命一樣對待生態環境。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深刻認識到: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這是重要的發展理念,也是推進現代化的重大原則。綠水青山既是自然財富、生態財富,又是社會財富、經濟財富。因此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改善生態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生態環境問題,歸根結底是發展方式、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問題。因此我們要大力發展綠色經濟、循環經濟、低碳經濟,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推動形成綠色發展的生產方式與生活方式。

無論是社會形態,還是文明形態,既有其共性,亦有其個性。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就其社會形態而言,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它既有世界社會主義道路的共性,又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個性;就其文明形態而言,是中國版的人類現代文明,既有人類現代文明的共性,又有中華現代文明的個性。簡言之,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是在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會文明、生態文明各方面都是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現代化道路。

二、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的基本特征

現代化與現代性是內在統一的,現代化是過程與路徑,現代性是目標、結果與性質,現代性不是一步達到的,不是突然獲得的,而是在現代化過程中逐漸成長、不斷發展的。因此,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與人類文明新形態是內在統一的,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是通向人類文明新形態之路,是人類文明新形態的實踐路徑、實現方式和道路基石,人類文明新形態則是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的目標、內涵、屬性、狀態與特征,是中國的“現代性”。與西方現代化模式相比較,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具有九個明顯的特征: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以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為目標;堅持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推動全體人民走向共同富裕;堅持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會文明、生態文明協調發展;堅持走和平發展道路,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現代化的規模最大;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疊加發展;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第一,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的最本質特征是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

中國是后發式外生型模式的現代化,這樣的現代化,其成功需要強有力的領導集體,這個領導集體必須具有鮮明的現代化導向,必須擁有堅強、團結、穩定、可持續的領導班子,必須具有強大的規劃和組織能力,能夠一茬接著一茬干,直到成功實現現代化。鴉片戰爭以來,中國的現代化道路可謂歷經磨難、飽經風霜、曲折反復。除了帝國主義侵略和國內政治社會弊端等不利因素之外,領導集體的不得力也是一個極為重要的因素。無論是清政府,還是北洋政府、國民政府,都不是一個能夠領導現代化成功的強有力集團,清政府軟弱無力,北洋政府紛爭不斷,國民政府腐敗不堪。只有中國共產黨,才是符合中國現代化需要的領導集體。中國共產黨的初心和使命就是為人民謀幸福,為民族謀復興,為國家謀富強,早日實現現代化。中國共產黨早在革命根據地時期就開始著手從事新民主主義現代化建設的試驗。新中國成立以后,從第一個五年計劃開始,就明確以現代化為導向,提出中國要實現工業、農業、交通運輸業和國防現代化。改革開放以來更是把實現現代化視為“最大的政治”,致力于探索中國式現代化道路,黨的十三大確定基本實現現代化“三步走”戰略,黨的十五大提出新“三步走”戰略部署,黨的十九大提出新的“兩步走”戰略安排。由此可見,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是中國現代化成功的根本保證,是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的最本質特征,也是最大的優勢所在。

第二,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屬于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現代化。

中國的現代化,不是一般意義的現代化,而是以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為基本內涵和根本目標的現代化,屬于后發型和趕超型一體的現代化。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是合乎中華民族發展邏輯的現代化,屬于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現代化。中華民族在五千年的歷史長河里創造了輝煌燦爛的文明,長期領先于世界,對于推動人類文明的發展作出了巨大貢獻。18世紀工業革命之后,中華文明開始落伍于西方文明。鴉片戰爭之后,西方列強憑借堅船利炮強勢侵入中國,從那時起,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成為近代以來中國人民最偉大的夢想。中國共產黨誕生以來,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成為中國共產黨人舍生忘死、前仆后繼、孜孜以求的偉大目標和初心使命,“我們稱之為‘中國夢,基本內涵是實現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8]。要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必須實現民族獨立、人民解放、國家統一、社會穩定,必須建立符合我國社會實際的先進制度,必須改革開放,必須進行具有許多新的歷史特點的偉大斗爭,必須深入推進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必須持續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貧窮不是社會主義,發展太慢也不是社會主義,社會主義必須具有比資本主義更合理的制度優越性,更快的發展速度,更高的發展效率,更好的發展質量。

第三,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屬于堅持理論自信、制度自信、道路自信、文化自信的現代化。

中國的現代化,不是簡單模仿別國的現代化,也不是簡單套用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設想的模板的現代化。中國的現代化,只能走自己的路,也必須走自己的路。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是對新中國70多年的現代化實踐經驗的總結,是經過中國現代化實踐檢驗證明的科學發展道路。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是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的基本內涵和成功關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是黨和人民歷經千辛萬苦取得的偉大成就,是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創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正確道路。找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道路來之不易,是中國共產黨反復思考、艱辛探索、付出巨大代價、深刻總結歷史經驗的結果。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是馬克思主義與中國現代化實踐相結合的產物,是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理論,是當代中國的馬克思主義,是中國式現代化理論的主要內容,是指導黨和人民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正確理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是對古今中外制度的揚棄,是立足于本國的歷史文化、社會實踐、人民意愿的合理制度,是當代中國發展進步的根本制度保障。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積淀著中華民族最深層的精神追求,代表著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是激勵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奮勇前進的強大精神動力。堅持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中國現代化就有了科學的理論指導、嚴密的制度保障、正確的發展道路和強大的精神動力。其中文化自信更加重要,因為文化自信是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更持久的力量,事關國運興衰、文化安全、精神力量、民族精神獨立的大問題。

第四,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屬于推動全體人民走向共同富裕的現代化。

中國的現代化,不是兩極分化的現代化,也不是平均主義的現代化,而是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現代化。共同富裕,不是同步富裕,不是平均富裕,不是絕對富裕,而是從先富到共富,是普遍富裕,是相對富裕,是兼顧公平與效率的富裕。社會主義的本質是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達到共同富裕。全體人民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基本內涵、根本目標和本質特征。社會主義的發展,不是以資本為中心的發展,而是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是一切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一切屬于人民。人民是歷史的創造者,人民是發展的主力軍。全體人民共享發展成果,是社會主義發展的本質特征。兩極分化不是社會主義,平均主義也不是社會主義。社會主義分配方式是以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并存。按生產要素的貢獻分配,即:政府的再分配調節機制、社會的再分配調節方式等,也是社會主義的分配方式,社會主義的分配方式應該且必須多樣化。

第五,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屬于堅持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會文明、生態文明協調發展的現代化。

現代化是整個社會的全面的持續的變遷過程。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不是單一的現代化,不是片面的現代化,不是斷裂的現代化,而是全面發展的現代化,是協調發展的現代化,是可持續發展的現代化。中國式現代化是經濟現代化(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國家治理體系與治理能力現代化、文化現代化(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社會現代化、生態現代化(生態文明建設)五位一體的現代化,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是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會文明、生態文明協調發展的現代化。西方現代化模式的波折、不少發展中國家現代化的斷裂、改革開放以前中國現代化的曲折,都與現代化的不全面不協調密切相關,這是世界現代化歷史的深刻教訓。

第六,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屬于堅持走和平發展道路、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現代化。

現代化建設不是一夜之間能夠實現的,需要具備長期和平的國內國際環境。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不是憑借武力和戰爭崛起的現代化,不是殖民主義和霸權主義的現代化,不是社會達爾文主義和零和博弈的現代化,而是和平發展、和平崛起的現代化,是平等互利、合作共贏的現代化,是推進經濟全球化、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現代化。西方現代化模式,曾經走的是對外推行殖民主義、霸權主義、零和博弈的霸道發展之路,在19世紀末建立起資本主義世界體系,發動了兩次世界大戰和一次冷戰,給世界各國人民造成了無窮的災難,也給自身造成了毀滅性打擊,導致老牌資本主義國家的殖民主義體系最終走向解體。和平發展、合作共贏,是世界歷史發展的潮流,是世界各國人民的心愿。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深刻檢討西方現代化模式的危害性,全面吸取西方現代化模式的嚴重教訓,堅決摒棄這一霸道發展道路,堅決捍衛自己的國家利益,堅決走不稱霸、不結盟、不掠奪,平等互利、合作共贏的和平發展道路。堅定不移走和平發展道路,是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內在邏輯,是中國人民從近代苦難歷程中得出的必然結論。

第七,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屬于世界上最大規模的現代化。

中國的現代化,是有史以來國土規模、人口規模、文明規模都達到空前規模的現代化,是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的現代化,是世界上文明歷史唯一連續不斷的國家的現代化。這種現代化的難度是最大的,方法是最復雜的,意義是最深刻的,影響是最廣泛的。中國現代化的成功,必將為國土規模巨大、人口規模巨大、文明歷史久遠等不同種類的國家提供富有啟示的現代化成功經驗。

第八,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屬于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疊加發展的現代化。

與西方自18世紀工業革命以來的現代化進程相比較,中國的現代化,從20世紀中期到21世紀中期,壓縮在百年時間里集中進行,因而不是單一的工業化,不是單一的信息化,不是單一的城鎮化,不是單一的農業現代化,而是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匯集為一體、融為一體的現代化,是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同步發展的現代化。“我國現代化同西方發達國家有很大不同。西方發達國家是一個‘串聯式的發展過程,工業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信息化順序發展,發展到目前水平用了二百多年時間。我們要后來居上,把‘失去的二百年找回來,決定了我國發展必然是一個‘并聯式的過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是疊加發展的。”[9]西方“串聯式”現代化,在每一個發展階段重點突出,可以相對從容應對,中國“并聯式”現代化,必須立足于自己的現代化進程與現代化實踐,在吸收西方現代化經驗的基礎上,進行創新性應對。

第九,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屬于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

人與自然的關系問題,是人類現代化必須理性應對的重大問題,是攸關每一個國家現代化最終成敗的關鍵問題。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不是征服和主宰自然的現代化,不是破壞和污染環境的現代化,不是無節制消耗資源的現代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是綠色發展、低碳發展、可持續發展的現代化。西方現代化模式,曾經走的是大消耗、高消費、重污染的發展道路,不計自然的成本,不計環境的代價,不計生命的得失,這是資本主義“精打細算”“以鄰為壑”“零和博弈”的結果,是犧牲多數人根本利益和長遠利益而滿足少數人物質利益和眼前利益的產物。“我們建設現代化國家,走美歐老路是走不通的,再有幾個地球也不夠中國人消耗”[10]。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只能另辟蹊徑,走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發展道路,以最先進的生態文明理念、最嚴格的生態環境保護制度、最發達的生態環境保護技術、最快的生態文明建設速度,推動美麗中國目標的實現。

三、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的重大意義

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在改革開放的偉大進程中成功探索、橫空出世,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繼續深化、系統總結,在中國現代化史、中華民族發展史、世界現代化史、世界社會主義發展史、人類文明發展史上,都具有重大的歷史意義。

第一,就其在中國現代化史上的意義而言,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破解了近代以來中國走向現代化道路的茫然失措、曲折反復、左支右絀的難題,牢固樹立“四個自信”,推動中國現代化走向成功。

鴉片戰爭以來,中國開始尋找救國之路,太平天國運動、洋務運動、戊戌維新、清末新政、辛亥革命、新文化運動等,都在不同程度上向西方學習。由于自信不足,西化思潮一度盛行。我們先后向英國、日本、法國、德國、美國等國學習,但都沒有找到一條切合中國歷史文化、社會實際和人民意愿的發展道路,反而讓中國的現代化走了一段長長的彎路,幾乎陷入現代化方向無所適從的迷茫之中。中國共產黨從誕生以來,致力于救國救民,為國家謀富強,為人民謀幸福,為民族謀復興,苦苦探索中國現代化道路。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中國共產黨為實現現代化作了試驗與準備。社會主義革命時期,中國共產黨奠定了實現現代化的政治前提與制度基礎。社會主義建設時期,中國共產黨提出“四個現代化”的目標與路徑,基本上建立了獨立自主的工業體系和國民經濟體系。改革開放時期,中國共產黨把馬克思主義與中國發展實際相結合,找到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提出了基本實現現代化“三步走”戰略。進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中國共產黨對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進行系統總結,確立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建設的新目標和發展路徑,牢固樹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全面開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建設的新征程。“走自己的路,是黨的全部理論和實踐立足點,更是黨百年奮斗得出的歷史結論。”[11]

第二,就其在中華民族發展史上的意義而言,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破解了“千年未有之大變局”出現以來中華民族積貧積弱、被動挨打的困境,找到了富強之道,推動中華民族實現偉大復興。

“千年未有之大變局”是西方崛起帶來的,文藝復興、宗教改革、啟蒙運動奠定了西方現代化模式的觀念前提和思想基礎,資產階級改革與革命奠定了西方現代化模式的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礎,但西方現代化模式的突破點和關鍵點是科技革命與工業革命,核心是市場化與工業化。鴉片戰爭以來,為了應對“千年未有之大變局”,中國的仁人志士對現代化道路進行了不懈探索,最終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找到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成功之路,中華民族實現了獨立自主,中國人民從此站起來了。新中國成立以來,中國共產黨繼續探索讓中國人民富起來的道路,通過改革開放,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確立基本實現現代化“三步走”的發展戰略,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成功探索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成功解決了溫飽問題,成功解決了總體小康問題,最終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中國共產黨進一步探索讓中國強起來的發展道路,確立了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指導地位,確立“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和“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確立了新發展理念,明確了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兩步走”戰略,為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作了充分準備。

第三,就其在世界現代化史上的意義,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打破了西方現代化模式的殖民主義、霸權主義、社會達爾文主義的陷阱,提供了不同于西方現代化模式的新選擇,開辟了發展中國家走向現代化的新道路。

西方現代化模式屬于先行現代化國家的發展道路,為內生型現代化。其顯著缺點是,在國內,社會分化與階級矛盾嚴重,引發了長期的工人運動與社會主義運動;在國外,大搞殖民主義與霸權主義,引發了殖民地半殖民地民族解放運動和國際共產主義運動。與其相比,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在國內,城鄉基層普遍自治,國家治理與社會治理結合,社會治安與社會秩序良好,社會和諧穩定,建立了世界上規模最大的社會保障體系,形成了世界上規模最大的中等收入階層,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在國外,不掠奪、不殖民、不稱霸,與國際社會和平共處,與所有國家平等交往,在國際經濟交往中互利合作,積極融入經濟全球化,建設人類命運共同體。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拓展了發展中國家走向現代化的途徑,給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發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獨立性的國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選擇,為解決人類問題貢獻了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1]8-9。

第四,就其在世界社會主義發展史上的意義而言,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打破了蘇聯式社會主義模式中單一公有制、單一計劃經濟、單一經營和分配方式的缺陷,開辟了社會主義現代化道路的新選擇,使科學社會主義在中國重新煥發蓬勃生機。

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屬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道路。世界社會主義,從理論上講,經歷了空想社會主義與科學社會主義階段;從實踐上講,經歷了蘇聯式社會主義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階段。蘇聯式社會主義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都屬于科學社會主義的偉大實踐。從現代化視角看,蘇聯式社會主義,在工業化方面取得了空前的成就,鞏固了十月革命的勝利成果,奠定了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的物質基礎,也奠定了世界社會主義陣營的經濟基礎,但在工業結構與產業結構方面存在明顯的問題;在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方面,蘇聯社會主義奠定了整個社會主義陣營的制度基礎,但由于自我改革的力度不足,制度存在明顯的僵化;在國內市場化、經濟全球化等方面,則存在嚴重的失誤。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吸收了蘇聯社會主義模式的一些成功經驗,打破了蘇聯社會主義模式中單一公有制、單一計劃經濟、單一經營和分配方式的缺點,走上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道路,鞏固和發展公有制經濟,鼓勵、支持、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發展,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更好發揮政府作用,主動參與和推動經濟全球化進程,大力發展開放型經濟。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使科學社會主義在中國重新煥發強大的生機活力,成為振興世界社會主義的中堅力量。

第五,就其在人類文明發展史上的意義而言,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在物質文明建設、政治文明建設、精神文明建設、社會文明建設、生態文明建設方面均有自己的獨創性,創造了人類現代文明新形態。

人類文明形態因多樣而豐富,因豐富而多彩。就人類理想而言,文明形態應該是和而不同的;就文明實踐而言,從古至今,人類文明形態都是多樣的。西方現代化模式,形成了西方現代文明;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形成了中國現代文明。西方現代文明創造了人類現代文明的新形態,為人類文明發展作出了重大貢獻,但并非唯一的現代文明,亦非完美的現代文明,既不是文明的高峰,也不是文明的終結,需要吸收其他文明之長繼續與時俱進向前發展。中國現代文明,不是西方現代文明的復制,也不是中國傳統文明的復活,而是以中國傳統文明為根基,結合現實需求與人民意愿,融合西方現代文明優秀成果的一種創新。與西方現代文明相比較,中國現代文明,在物質文明方面,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大力發展生產力,建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走共同富裕之路;在政治文明方面,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堅持人民民主專政,堅持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堅持和平發展道路,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發展道路,實現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在精神文明方面,堅持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中的指導地位,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推動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提升全民族道德水平,樹立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在社會文明方面,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期待,建立全覆蓋、保基本、多層次、可持續的社會保障體系,推動教育現代化與社會治理現代化,建設和諧社會、健康中國、平安中國、教育強國和體育強國;在生態文明方面,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建設美麗中國,走可持續發展之路,走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道路。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的出現,是對人類文明發展的重大貢獻。

四、結論

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在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會文明、生態文明方面,與西方現代化模式有顯著的不同。物質文明方面,西方現代化模式,以私有制為基礎,發展自由市場經濟;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以公有制為主體,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政治文明方面,西方現代化模式,以資產階級利益為基礎,發展出三權分立、多黨制、議會制、選舉制、地方自治和聯邦制;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以人民為中心,發展出人民代表大會制度、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與政治協商制度、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基層群眾自治制度和“一國兩制”。精神文明方面,西方現代化模式,以個人主義為基礎,發展出人文主義、新教倫理、啟蒙理念、現代性和后現代主義;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以社會主義為基礎,發展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推動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社會文明方面,西方現代化模式,不可避免地存在固有的內在矛盾和社會頑疾;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走先富到共富之路,構建了全覆蓋、保基本、多層次、可持續的社會保障體系,不斷推進社會發展和人的全面發展。生態文明方面,西方現代化模式,從征服自然、嚴重污染轉向生態治理;中國現代化新道路,認同人與自然是生命共同體,發展的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立足于中國的發展實際,尊重人民的發展意愿,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需要,是對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接續和發展,同時在借鑒西方現代化模式發展經驗的基礎上實現了成功超越。

參考文獻:

[1]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三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76.

[2]十八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中)[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6.559.

[3]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二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286.

[4]習近平關于社會主義政治建設論述摘編[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7.7.

[5]習近平關于社會主義文化建設論述摘編[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7.106.

[6]習近平談治國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164.

[7]習近平.全面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大精神要突出抓好六個方面工作[J].求是,2013,(1).

[8]習近平.順應時代前進潮流,促進世界和平發展——在莫斯科國際關系學院的演講[N].人民日報,2013-03-24.

[9]習近平關于社會主義經濟建設論述摘編[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7.159.

[10]習近平關于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論述摘編[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7.3.

[11]習近平.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21-07-02.

猜你喜歡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
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對蘇聯生態建設的超越
中國政治發展的歷史邏輯揭示中國模式的政治圖譜
黨為何始終高度重視核心問題
人民論壇(2016年33期)2016-12-27 16:36:01
當代青年的“小目標”,該如何實現
人民論壇(2016年28期)2016-12-23 18:46:43
淺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百年發展趨勢
青春歲月(2016年22期)2016-12-23 13:37:14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與中國夢關系探究
東方教育(2016年4期)2016-12-14 13:31:00
新時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工會工作發展方向
人間(2016年24期)2016-11-23 19:13:07
論構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文化的途徑
人間(2016年27期)2016-11-11 16:05:05
社會主體研究方法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體系中的運用
人間(2016年28期)2016-11-10 21:23:59
試論形勢與政策課程在構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話語體系中的作用
考試周刊(2016年53期)2016-07-15 08:54:47
主站蜘蛛池模板: 女同国产精品一区二区| 日韩欧美在线观看| 久久伊伊香蕉综合精品| 99热国产在线精品99| 91人妻日韩人妻无码专区精品| 91在线免费公开视频| 毛片基地美国正在播放亚洲 | 欧美a网站| 97免费在线观看视频| 国产美女在线观看| 91精品国产91久无码网站| 高清无码手机在线观看| 欧亚日韩Av| 亚洲精品无码专区在线观看| 超清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男人在线| 免费日韩在线视频| 色欲色欲久久综合网| 国产黄色爱视频| 亚洲无码高清免费视频亚洲| 国产美女91视频| 国产成人精品亚洲日本对白优播| 宅男噜噜噜66国产在线观看| 亚洲欧美在线综合图区| 欧美黄色网站在线看| 久久精品亚洲中文字幕乱码| 久久久久亚洲Av片无码观看| 午夜不卡福利| 91国内外精品自在线播放| 国产啪在线91| 亚洲欧美天堂网| 国产91麻豆免费观看| 国产一级在线观看www色| 国产粉嫩粉嫩的18在线播放91| 亚洲综合色婷婷中文字幕| 国产精品.com| 亚洲综合精品香蕉久久网| 免费一级毛片在线观看| 欧美19综合中文字幕| 亚洲一级毛片免费观看| 永久免费精品视频| 国产一区免费在线观看| 无套av在线| 亚洲经典在线中文字幕| 波多野结衣久久精品| 久久国产乱子| 国产美女在线观看| 72种姿势欧美久久久久大黄蕉| 国产精品吹潮在线观看中文| 97成人在线视频| 欧美日一级片| 99国产精品国产| 日韩欧美国产中文| 男女性午夜福利网站| 99re热精品视频国产免费| 久久久久88色偷偷| 亚洲无线观看| 国产免费羞羞视频| 亚洲AV成人一区二区三区AV| 国产一级片网址| 久久动漫精品| 亚洲一区二区在线无码| AV片亚洲国产男人的天堂| 四虎国产精品永久一区| 美女被狂躁www在线观看| 在线观看免费AV网| 色男人的天堂久久综合| 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人人软件| 日韩无码视频播放| 黄色免费在线网址| 91精品啪在线观看国产91九色| 久草性视频| 精品无码一区二区在线观看| 波多野结衣一二三| 91精品aⅴ无码中文字字幕蜜桃 | 国产精品一老牛影视频| 丁香五月激情图片| 日本黄色不卡视频| 久久鸭综合久久国产| 成年免费在线观看| 亚洲美女久久| 国产成人综合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