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建華
河南省鄭州高新區艾瑞德國際學校校長、江蘇省“最贊教師”、2021年河南省基礎教育教學成果獎一等獎獲得者。北京師范大學教育家書院兼職研究員、全國“未來教育家成長計劃”學員、中國勞動關系學院“勞動教育管理”研究生項目實踐導師。2013年率先提出并踐行“做有故事的教育,辦有溫度的學校”教育理念,走進中央電視臺《新聞聯播》。在各類刊物發表文章50萬字,出版專著《教育的溫度》《善者因之:做有故事的校長》《時間顆粒度:一位校長的60秒》,主編省級小學勞動教育教材,主編《美麗的不同:幼兒園主題課程案例集》《成長拋物線:艾瑞德國際學校教師論文集》。2018年以來,每天堅持寫教育隨筆,累計190萬字。
溫度,是教育的底色、磁場、翅膀和力量;故事,是教育的實踐、經歷、藝術和味道。從教31年,溫度與故事,就是我心中“把燦爛美好理念轉化為具體生動實踐”(唐江澎語)的橋梁,也是我今后教育之路不變的信念。如果在更大的坐標上為“溫度”與“故事”解題,我想,要厘清的即是它們與“人、空間、時間”三者之間的關系。
一、人是教育的目的
教育必須“在人間”,教育的根本道路“在人和人之間”。而我提出“做有故事的教育,辦有溫度的學校”正是基于人的立場、朝著人的方向。在我看來,一所學校有這么幾類人:教師、學生、家長、中層管理者和校長。
每一位教師都是珍貴的存在,每一位學生都是美麗的不同,每一位家長都是重要的鏈接。這是我的教師觀、學生觀和家長觀。
2013年,我到江蘇省南京市蓮花實驗學校出任首任校長。這是一所三校整合、地處城鄉接合部、南京市義務教育階段第一所九年一貫制的新學校,85%的學生為外來務工人員子女。然而就是這所學校,讓我將之前對溫度和故事的樸素理解做了更加深入與系統的思考,正式提出“做有故事的教育,辦有溫度的學校”教育理念。連續四年,我堅持在固定日子辦“大事”,使孩子們有了價值感,教師們有了幸福感。每天“相約8∶30校長表揚電話”,更是點亮了城鄉接合部一個又一個家庭的燈盞。很短時間,這所學校就成為江蘇教育的一張亮麗名片。2013年12月22日,中央電視臺《新聞聯播》對該校做了3分多鐘的報道。我個人在任職這四年間,每年都在《人民教育》上發表論文,并出版了專著《教育的溫度》。
2017年8月,我成為河南省鄭州高新區艾瑞德國際學校(以下簡稱“艾瑞德”)校長。我更加意識到,唯有教師的珍貴才能托舉起學生的珍貴。于是“有溫度、有高度、有故事、有本事”的“四有教師”成為學校教師發展目標,“研、讀、寫、講、種”成為教師成長“五件套”。目前,全校教師均開通個人微信公眾號,書寫教育文章25000余篇、2100萬字。僅2020年,全校教師在省級以上期刊發表文章40篇,2021年正式出版10本書。顧明遠、成尚榮、柳夕浪、李政濤、魏書生等大家被請進艾瑞德“名師大講堂”;北京師范大學、南京師范大學等成為全校教師暑期輪訓教育場。
在我看來,每一位學生都是美麗的不同,每一個孩子都是獨特的生命個體。所以我會為每一個過生日的孩子簽名送書,對校長信箱中的學生來信每封必讀、每封必回、每封必藏。而這樣的學生觀已經成為全校教師的共識,在溫度和故事滋養下,艾瑞德的孩子們都在逐漸成為“眼中有光、臉上有笑、心中有愛、腳下有力”的“四有兒童”。
2020年,我啟動了“家校關系重塑”的改革,提出家長應成為“有共識、有格局、有奉獻、有智慧”的“四有家長”。每學年的民調,家長的“非常滿意”率都超過95%。
干部就是堅守辦學價值觀的那個人、與師生保持最近距離的那個人、讓學校保持沸騰的那個人、把學校帶向未來的那個人。校長就是學校溫暖的符號,師生成長的道具。這是我的干部觀和校長觀。
艾瑞德的中層干部平均年齡30歲出頭,學校文化生態清新、陽光、綠色。溫度和故事在管理文化中表達為四句話:賦愿,讓我們走得更遠;賦愛,讓我們走得更近;賦信,讓我們走得更緊;賦行,讓我們走得更穩。我們更由此梳理出管理“暗物質”為看見、信任、托舉、影響,成長“暗物質”為真實、善良、謙遜、堅持。
2019年,我成為《新校長》雜志10月刊“中層領導力”封面人物。既而,當年12月,《新校長》雜志“中層領導力峰會”在艾瑞德舉行,10個主題演講和3個工作坊均由艾瑞德中層干部擔綱。
“溫度和故事仿佛點亮人心的兩盞燈籠,人人都因這種點亮而獲得了生命自覺與奮斗姿態上的‘張燈結彩。學生清澈,老師清亮,學校逐漸成為一股清流,越來越多的人投身于用理想的教育成就教育的理想,這已成為‘河南教育的李建華現象。”河南省教育廳一位領導這樣評價我在中原四年間的工作。
二、情境是流動的溫度 空間是凝固的故事
當溫度和故事借由空間去訴說和表達時,就不再是虛無的,而是找到了附著的載體,人和空間的關系就由“場遇”走向“場域”,從而形成“場育”。
教室是首先要改變的空間。我從來就反對教室桌椅“插秧式”擺放,空間結構反映的實質是關系—師生關系、生生關系,而教學改革的重要內容就是課堂關系的重構。由此,我提出艾瑞德自然生長課堂五要素:基于關系的相遇與對話、基于自主的探索與發現、基于合作的互動與體驗、基于理解的分享與表達、基于發展的激勵與評價。因為這樣的課堂理念,教室空間結構調整,形成了“人人都有麥克風”“故事充滿課堂”“學習真實發生”的課堂學習樣態。2021年艾瑞德發布的《教育教學改革“藍皮書”》(內部課題研究資料)被稱為具有領航意義的“教育風向標”。
校園應是師生精神成長的“笑”園。我所憧憬的校園,應能讓溫度爬滿教育枝頭,讓故事別上童年衣襟。于是,校園多了芝麻街、鋼琴廳、彩虹橋、瑞德銀行、瑞德超市、母嬰室、健身房……而我辦公室的一整面墻,則掛滿了我與過生日孩子的合照,被稱為全國校長室的第一面“生日墻”。
四園聯動,讓教育更生動。艾瑞德初創時就同時另建了一所300畝田園校區,我來之后,逐步構建起“校園、田園、家園、社園”四園聯動勞動教育場域理論與實踐機制,建設了“一年級露過一次營、二年級穿過一條谷、三年級經過一種愛、四年級訪過一座城、五年級蹚過一條河、六年級翻過一座山”的學生成長“六個一”主題課程。“四園聯動,讓勞動教育更主動”入選2020年中國教育報刊社《中國基礎教育年度報告》40個典型案例;作為鄭州市唯一一所民辦學校,艾瑞德成為河南省首批勞動教育特色學校,“四園聯動:勞動教育場域與機制的實踐建構”榮獲河南省基礎教育教學成果一等獎,成為國家社科重大課題“立德樹人落實機制”優秀案例。2021年5月15日,“首屆中原勞動教育論壇”在艾瑞德舉辦。顧明遠先生2019年訪問艾瑞德,了解到我們的勞動教育時感慨:“當這樣的實踐很豐富時,理論就顯得很蒼白了。”
三、我的“時間簡史”叫堅持
我作為校長有13項堅持。(1)每周聽一節課;(2)每天“相約8∶30電話”向家長表揚孩子的進步;(3)每周四與“學生校長助理”共進午餐;(4)每周一國旗下為“瑞德少年”頒獎;(5)每周一國旗下講故事;(6)每周四閱讀并回復“校長信箱”來信;(7)每天與3名學生共進午餐;(8)每天堅持“日精進打卡”;(9)每天堅持晨讀半小時;(10)每天堅持粉筆字打卡;(11)每天下午送學生放學;(12)每天校園巡視萬步;(13)每天堅持“校長60秒”,為學生講一個故事。
艾瑞德也有雷打不動的堅持。每年堅持派教師外出學習,四年來累計195次、參與840人次、出行里程約294361千米,所有人走過的路加起來約繞地球赤道7圈;開展“名師大講堂”28期,共邀請專家43人;每年開展教師課題申報,四年來有23個課題立項,86人參與,結項7個,獲3個區級二等獎、1個市級一等獎;六一兒童文化周、十歲成長禮、旗袍節、神秘天使活動、學生成長“六個一”主題課程、開鐮日、采摘節均已連續開展四屆,并將持續開展下去;每月全校堅持共讀一本書,累計33本,共看一場電影,累計33場。(以上為2018年至2021年5月18日統計數據)
“做有故事的教育,辦有溫度的學校”還體現了我的學校發展觀。作為一所民辦學校的校長,我認為民辦學校一定要擺脫分數教育的桎梏,走向素質教育的高地;擺脫做教育市場化的擁躉,走向應承擔的民族寄望和社會責任;擺脫“逐利”驅使下的違規和無序,走向規范、優質和可持續。2017年至今,艾瑞德連續四年被評為“鄭州市民辦中小學十佳單位”“河南省優質民辦學校”“河南省民辦教育工作先進單位”,獲得“鄭州高新區校本課程建設先進學校”“鄭州市優質教育資源名優民校”等榮譽。
2021年4月7日的《中國教育報·校長周刊》刊載了對我的專題報道,文章最后一段話這樣寫道:“有點理想主義的李建華一直在用心耕耘著一片教育的試驗田,雖已年過五十,但他對‘辦有溫度有故事的學校這一目標依然滿懷憧憬和激情。”
一直以來,我篤信三句話:教育=愛+被愛;教育=關系+聯系;教育=善待+期待。愛與被愛的主體是人;產生關系和聯系需要場景與空間;善待與期待對應當下與未來的時間語系。“做有故事的教育,辦有溫度的學校”便在這樣人與時空的淘洗、淬煉中澄明、沉淀,成為我一生的教育信念。
責任編輯:孫昕
heartedu_sx@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