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小梁
隨著鄉村旅游熱的興起,傳統村落作為鄉村旅游開發的優質對象,引來了社會的關注和資本的注入。國家傳統村落保護戰略和鄉村旅游開發不分你我地齊頭并進,使得傳統村落的保護取得了階段性和區域性成效的同時,也出現了諸如空心化、過度商業化、污染加劇等一系列原生環境被破壞的問題。為了摸排問題,2016年7-8月,受中宣部委托,中南大學中國村落文化研究中心組織了“中國傳統村落遺存與保護現狀”的田野考察,對“長江黃河流域”1569個傳統村落進行了深入的抽樣調研考察。正是因為這次調研的深入,發現了問題,采集了有效數據,分析了典型事例,既剖析了現象,也嘗試提供解決的思路與辦法。其中一部分田野札記由中國村落文化研究中心輯錄,由人民出版社出版,是為國內首部“中國大學生田野考察成果”——《村落中國——中國大學生田野考察札記》。
從內容來看,書中的每篇調研報告都本著客觀的態度對村落的現狀和存在的問題進行了解釋和剖析,既堅持了中立的立場,也充分體現了共情的態度。他們的文字闡述和觀點或許仍有些稚嫩和不足,卻充分彰顯了當代大學生“憂國憂民”“以天下為己任”的廣闊胸懷。這些調研成果或許能夠為我國古城古鎮古村落立法保護工作提供重要的基本情況參考,將有助于古城古鎮古村落保護工作的持續良性發展。從人才培養和文化傳承的層面來說,這本書的出版,是對參與這次田野考察的大學生們的鼓勵和認可。
誠如書中的一些論述提到,傳統村落在保護開發中,重申報而輕保護,重物質而輕非物質。在從眾效應、產業帶動以及資本逐利的驅使下,部分傳統村落出現了過度商業化和同質化等問題。其獨特性和內涵性遭到消解,如一些獨具地域特色的人生儀禮、歲時節日等典禮為了迎合游客需要,進行了一定程度的改造,打破了原有的時空限制,被多次展演性地再現,非遺傳承出現了碎片化的現象。這一現象出現的直接原因是現代化體系下工具理性主義的泛濫,具體來說,國家發展戰略的誤讀、現代性的膨脹、民族文化認同的危機,文化主體的消解、民間文化教育的缺位等導致了村落文化消解的問題,這些問題的解決離不開對村落文化的重視和保護。
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而鄉土文化是文化的根脈。所謂“禮失求諸野”,村落文化是文化自信建設的關鍵抓手之一。如果失去了對中國鄉土文化、世俗文化的涵育和重視,那么就難以抵制文化主體的消解和文化認同的危機,難以建設更為深沉、持久的文化自信。當代的大學教育不僅要重視科學理論的學習,更要重視文化的涵養。而文化的涵養不能僅僅用文字音視頻資料來說教,更應當由大學生親自到文化現場,頭頂理想,腳踩泥巴,去深切感受、去產生共鳴,豐富社會問題的審視角度,在社會實踐中和調查研究中驗證修正理論,獲取經驗,鍛煉能力。

田野調查不僅僅是一個研究范式,更是一個觀察世界的視角和過程。書中參與田野考察的學生來自多個專業,也許這里面的一部分學生最終并沒有從事人文社會學科相關的工作,也沒有再進行過專業的、大規模的田野調查,這并不意味這樣的調研對于個體沒有意義。大學生,是社會發展的后繼力量,是中國未來的時代底色,他們的觀念和視野在以后的生活工作中,會成為決定中國命運的涓涓細流。在成長階段,鼓勵他們去貼近田野,傾聽祖國大地的呼吸。會使得中國新一代的知識分子更接近地氣,更解民情,更加緊密地與社會相連。
“起于三寸之坎,以就萬仞之深。”相信未來有更多的大學生走進田野,以社會為師,以百工為師,去聆聽社會的聲音,去進行時代性的反思。
(作者系中南大學中國村落文化研究中心碩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