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天韻 王曉晨
10月28日,市十五屆人大常委會第三十六次會議表決通過了《上海市浦東新區建立高水平知識產權保護制度若干規定》(以下簡稱《知識產權保護規定》)和《上海市浦東新區城市管理領域非現場執法規定》(以下簡稱《非現場執法規定》)。這是市人大常委會根據全國人大常委會授權制定的第二批浦東新區法規,均將于12月1日起施行。
民有所呼,法有所應。與第一批浦東新區法規關注企業的“進”與“退”相比,第二批浦東新區法規伸長觸角,關注社會熱點,不僅聚焦知識產權保護領域的疑難雜癥,更對城市治理體系的痛點堵點提出了“浦東方案”。
強化知識產權保護 建設知識產權新高地
知識產權是激勵創新的基本手段,是優化營商環境的核心要素,也是提高城市競爭力的關鍵內容。近年來,浦東新區在強化知識產權創造、保護、運用方面積極作為,取得了國際公認的顯著成效,吸引了越來越多高質量發展企業。浦東新區知識產權局自2015年成立以來,已形成體制化運轉機制,創造出10個全國第一。
但是,作為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中國的知識產權制度建立時間還不長,知識產權強國建設的目標任務任重道遠。為在“十四五”時期把浦東新區建設成為引領知識產權未來發展、具有國際競爭力和影響力的新高地,打造成為世界一流的知識產權保護標桿,浦東正在知識產權工作的快車道上加速行駛,著力解決前期發現的市場主體維權難、執行難等困難,真正實現從“量”到“質”的轉變。
在聽取意見座談會上,專家、人大代表、基層對知識產權保護制度提出了各種意見和建議——“要繼續打造快速保護通道,為重點企業提供知識產權快速審查、確權和維權,便利科技創新” “要完善地理標志保護,提升農副產品附加值,助力鄉村振興” “要規定更大力度的懲罰性賠償措施,對惡意行為起到震懾作用”……這些意見和建議充分說明浦東新區在率先構建國際知識產權保護高地的目標上,還需要更加精準的法治供給,特別是在統一管理體制、綜合執法機制上還需要更加創新的探索。
《知識產權保護規定》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誕生。主要規定了以下事項:進一步深化知識產權綜合管理和綜合執法改革。明確浦東新區知識產權部門負責知識產權保護工作的統籌協調和組織實施,綜合行使相關部門在知識產權領域的行政執法權。明確浦東新區知識產權保護中心建立健全“一站式”保護機制,推動國家知識產權事務在浦東新區“一網通辦”。進一步加強知識產權“快保護”,具體包括推行專利快速預審服務、創新專利侵權責任判斷規則、建立履行調解協議后處罰適當減免的特別規定等。進一步加強知識產權“嚴保護”,具體包括加大“不以使用為目的的惡意商標注冊行為”的處罰力度、加強地理標志和商業秘密保護力度、壓實會展舉辦單位知識產權保護責任。此外,還結合國家法律原則和浦東發展實際,規定了更大力度的懲罰性賠償。進一步探索知識產權司法保護的創新舉措,具體包括支持法院建立專家陪審員制度、探索“書狀先行”的庭審模式和支持檢察機關探索開展公益訴訟等。
依托非現場執法 探索城市管理新路徑
城市管理區域覆蓋近千平方公里,涉及市容、水務、綠化、交通等19大領域的1900余項執法事項,卻只有1800余名城管執法隊員……轄區面積大、事項多,但人手不足,浦東新區城市管理執法面臨的挑戰可以說是中國超大城市甚至是全球超大城市治理的一個典型縮影。有問題就逐個突破并解決,對于傳統難題,用數字化的方式將珍貴的執法資源集中到突出的問題上,不僅能夠提高執法效率、體現執法公正,而且也能改變執法者在人民群眾心目中的形象。
“構建系統完備、科學規范、運行有效的城市治理體系,提升治理科學化、精細化、智能化水平”是《關于支持浦東新區高水平改革開放打造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引領區的意見》的明確要求。最新頒布的《法治政府建設實施綱要(2021-2025年)》也指出,“深入推進‘互聯網+監管執法,2022年年底前實現各方面監管平臺數據的聯通匯聚。探索推行以遠程監管、移動監管、預警防控為特征的非現場監管”。從這個意義上說,主動探索科學化、精細化、智能化執法,既是國際化的上海進行城市數字化轉型發展的必然需要,也是城管執法直面傳統挑戰、進行改革創新的良好機遇。從2021年1月起,浦東新區城管執法部門對跨門經營、占道設攤和占道洗車三個事項試行了非現場執法。截至10月27日,共辦理非現場執法案件10000余例,街面市容秩序持續向好。《非現場執法規定》也正是在此基礎上孵化而出。
《非現場執法規定》規定了非現場執法的適用范圍、執法事項和工作原則等。非現場執法工作主要針對城市管理領域多發易發、直觀可見且依托信息化設備設施能夠辨別、易于判斷的違法行為。開展非現場執法工作,應當依法行政,規范執法流程,堅持公平公正與高效便民相一致、處罰與教育相結合、法律效果與社會效果相統一。非現場執法事項清單由浦東新區人民政府編制并公布。《非現場執法規定》還規定了非現場執法的具體程序、流程和相關工作要求:包括電子技術監控設備的安裝和使用規范、視(音)頻詢問的工作要求、視聽資料和電子數據的證據審核、線上辦理罰款繳納等;界定了相關部門的職責,強化支撐保障;要求城管執法部門依托“一網統管”平臺推動非現場執法工作,其他相關部門按照各自職責提供協助與保障,各街鎮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基層治理格局,共同做好非現場執法工作。
此外,面對社會關注的當事人的權益保護與救濟,《非現場執法規定》的內容也十分翔實。《非現場執法規定》要求政府部門充分保障當事人政策查詢、陳述申辯、權利救濟等方面的合法權益,要求城管執法部門設置指定處理窗口,并采取信息化等方式為當事人陳述、申辯提供便利。對于信息數據安全保護的問題,要求浦東新區城管執法部門制定信息數據保護規范,建立信息數據安全管理機制和信息數據查詢制度,明確本單位工作人員的查詢權限和查詢程序。《非現場執法規定》也充分貫徹《行政處罰法》“處罰與教育相結合”的原則,要求對于當事人的違法行為,應當通過短信告知或者語音電話等方式進行勸阻教育,責令及時改正;當事人及時改正且違法行為輕微的,不予處罰。
在當前的立法活躍化時代,浦東新區法規作為貫徹習近平法治思想、支持浦東新區高水平改革開放的創新立法形式,將始終堅持黨中央對立法工作的集中統一領導,主動適應經濟社會發展需要,讓更多法治成果惠及人民。接下來,還有更多浦東新區法規將提交審議和付諸表決,浦東新區也將在法治的引領和保障之下,承擔起在更高起點、更高層次、更高目標上推進改革開放的新使命新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