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2021年11月3日,“2020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揭曉,此次共評選出264個項目、10名科技專家和1個國際組織。其中,中國航空工業集團有限公司顧誦芬院士和清華大學王大中院士分獲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
據了解,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于2000年設立,是中國科技界的最高榮譽,本屆為第21屆。截至目前,共有35位杰出科學工作者獲得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今年科技部在延續以往做法基礎上,扎實有序的組織開展了國家科技獎評審工作。學科專業組初評應急調整為網絡會議評審,最大限度減少人員流動,減輕科研人員負擔。同時,嚴把質量關,控制獎勵數量,提高國家科技獎勵的含金量。
2
近日,教育部第四屆“閃亮的日子—青春該有的模樣”大學生就業創業典型人物公布。西安交通大學保送生,紙貴科技創始人兼CEO唐凌入選“創業事跡人物”,獲得表彰。
唐凌,紙貴科技創始人兼CEO,全國工商聯科技裝備委員會常務理事,西安交通大學區塊鏈技術與法律創新研究實驗室發起人,清華大學經管學院區塊鏈金融研究中心副理事長,APEC未來學院顧問委員會委員,2018年入選福布斯“亞洲30歲以下杰出青年”榜單,2019年入選胡潤Under30s創業領袖榜單,榮獲“2019最具行業領導力創始人”,2020年入選2020胡潤Under30s創業領袖。
唐凌于2016年創辦紙貴科技,公司專注于以區塊鏈賦能實體經濟,以數據治理、區塊鏈技術為特色,服務智慧城市、金融科技、工業互聯網、數據治理、產品溯源、司法存證、軍事應用等場景。
3
2021年10月28日—29日,在《麻省理工科技評論》世界科技青年論壇上,揭曉了新一屆亞太區“35歲以下科技創新35人”名單。來自武漢大學的陳朝吉教授等20位中國青年學者均在其中。
陳朝吉現為武漢大學資源與環境科學學院教授,于2017年至2021年5月在美國馬里蘭大學帕克分校胡良兵教授課題組從事博士后研究工作,并在輕質結構材料、儲能、環境修復、柔性電子設備和生物塑料五個方向取得多個創新突破。
由陳朝吉研制、開發出的一系列高容量、低成本的木基電池和超級電容器,為高性能、低成本、大規模的儲能提供了實現環保且可持續發展的可能。
此外,陳朝吉研制的綠色環保木材基多功能器件和可降解生物塑料,展示了木材在功能器件領域的潛力,也有望部分替代廣泛應用的化石基不可降解塑料。
4
2021年10月27日,由中建三局總工程師張琨擔任主講人的“大國建造 筑夢未來”第三場校園報告會,在香港科技大學舉行。在報告會上,張琨以工程師的視角,為與會者闡述了支撐中國建造快速發展的科技力量。
在會上,張琨介紹了自己曾參與建設的武漢“兩山”醫院工程,并詳細講解了他與團隊是如何進行技術攻關、統籌破解武漢火神山、雷神山醫院建設標準高、建設體量大、建造工期緊等難題,并最終成就了抗疫工程“中國速度”的模塊化建造技術。他表示,該技術可以在短時間內極大地加快施工進度,滿足時限短任務重等建造需求。同時,雙碳目標是國家未來社會經濟發展的主基調之一,建筑領域可以從設計以及材料等方面作出提升,為實現雙碳目標做出貢獻。
張琨曾獲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4項,省部級科技獎勵一等獎13項,省部級發明專利金獎2項,中國專利優秀獎1項。全國建筑業科技進步與技術創新先進個人,“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
5
2021年10月26日,“第十七次李四光地質科學獎”頒出,四川省地礦局化探隊總工程師唐文春榮獲李四光地質科學獎野外獎。
唐文春多年來一直從事礦產勘查和基礎地質工作,帶領團隊在阿壩州可爾因地區建立了“構造-巖漿-流體耦合的偉晶巖大脈”成礦模式,探明了4處大型及超大型鋰礦床,累計查明新增氧化鋰資源儲量超過170萬噸;通過川西北高寒草原區超微細金礦化探方法試驗及找礦靶區研究,發現并評價了新康貓超大型金礦產地;提出了“五位一體耦合”的找礦思路。他曾先后發表論文26篇,獲省部級科技成果一等獎4項,現為四川省學術和技術帶頭人,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據了解,該獎項每兩年評選一次,本次是第17次評選,全國共評選出15名獲獎者。
6
2021年10月28日,黃旭華科技獎勵基金捐贈儀式暨成立大會在中國船舶七一九所舉行。“共和國勛章”獲得者、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核潛艇研究設計專家黃旭華捐贈了1100萬元個人所獲獎金,作為科技創新獎勵基金,以助力更多優秀人才脫穎而出、為裝備研制事業作出更大貢獻。
據了解,受捐單位遵照院士意愿,設立“黃旭華科技創新獎勵基金”,制定了《黃旭華科技創新獎勵基金管理辦法》,成立了相應的管理機構。該獎勵基金每兩年評選一次。目前,黃旭華院士已將個人所獲各級各類獎項獎金逾2000萬元全部捐獻出來,用于國家教育、科研及科普事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