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偉超
每到節假日,便有很多家長帶著孩子們去博物館參觀,以此感受歷史文明傳承的意義。但中國幅員遼闊,很多歷史遺留下來的物質文明具有地域分布不均的局限性。因此,并不是所有地方的人都能隨時隨地去游覽博物館。但目前,另一種全新的模式卻能讓中華文明之光照耀到更多的地方,那就是數字博物館。
10億像素超高清文物數字展示系統
在2021年全國雙創周北京會場的展廳內,由北京風景獨好文化有限公司帶來的“中華歷史數字博物館”項目,現場演示了以往只能在少數博物館中展出的珍貴文物的3D影像。
該項目負責人毛軍介紹,“智趣校園中華歷史數字博物館”是獨好文化團隊經過數年研發,推出的一整套“文博進校園”解決方案。依照中學歷史教學大綱,全景展示中華民族各個時期的文明成就,精選出百余件各地博物館的國寶級文物,加入10億像素超高清三維數字化表現形式,以超越肉眼的直觀視角和趣味橫生的解讀方式,輕松呈現文物背后的精彩故事。同時,按照“禮器-藝術-貨幣”三條主線,制作出對應的高仿真文博產品,打破青少年和文物的距離感,用輕松的方式科普歷史文博知識,為廣大學生厘清一條延續五千年的中華精神脈絡。
據了解,每所校園只需要提供一間教室大小的場地,便能夠通過該項目較全面地展現全國的眾多珍貴文物。學生們可以通過該系統直觀地看到文物的每一個細節,并了解該文物詳細而專業的介紹。
數字技術與文物相融合
數字博物館項目自然離不開強大的技術支撐。
據毛軍介紹,該項目依托北京師范大學人工智能學院3D 虛擬世界研究基礎“那兒(THERE)”系列軟件,基于強大的人工智能平臺,圍繞 STEAM(科學+技術+工程+藝術+數學)創新教育,嚴格按照中華歷史脈絡,將五千年的歷史按照“分合分合分合”劃分為“史前夏商周-秦漢-三國兩晉南北朝-隋唐-五代宋元-明清”六大板塊,分別構建具有各時期特色的建筑仿真模型,陳列相對應的高清文物,并讓文物動起來,活起來,配合趣味橫生的講述方式,加入AI虛擬現實技術,撰寫相應知識手冊,最終整合成了 3D 虛擬世界博物館創新實踐平臺。
為了讓使用者能夠看到更加清晰逼真的展示,在信息源采集的過程中采用了超高清文物數字采集技術。所采用的Artec 3D三維高清掃描技術,運用Artec Studio 高級3D數據處理軟件,配合Artec獨一無二的算法模型,快速高效準確地處理文物掃描數據。該項技術能更好地刻畫和反映文物細節,掃描精度從300DPI分辨率提高到30000DPI分辨率,可以全方位展示文物細部特征,讓文物更清晰,信息展現更完整。
毛軍表示,希望未來能夠讓“智趣校園中華歷史數字博物館”走進全國各地的更多中小學校。讓學生全方位感知中華燦爛悠久的歷史文化,普及對中華文明的客觀認知,提升文化自信,增強民族自豪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