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曼

2021年3月11日,十三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表決通過了“十四五”規劃綱要,其中,明確提出“十四五”期間要完成碳達峰任務的60%,爭取在2028年實現碳達峰,為碳中和打好基礎。
為保障我國能夠高效完成雙碳任務,眾多新能源企業都行動起來,攜手并進,為建設美麗中國貢獻力量。在此背景下,山東國瑞能源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國瑞集團”)依托自身的獨特優勢,布局風電、光伏、儲能等領域的開發,著重提升技術與管理優勢,大力推進能源新基建,用綠色能源敲開了千家萬戶的大門,讓人們能夠盡情享受綠色生活。
做實力派品牌,有實力就有話語權。
企業要自強,就要具備自主創新的實力。國瑞集團十分注重技術創新,作為一家民營企業,自主創新是一件堪稱“奢侈”的事情,需要足夠的財力對此進行支撐。經過不斷摸索,國瑞集團另辟蹊徑,通過金融產業來支撐能源產業發展,逐漸由最初的傳統實業,向以開發風能為主的新能源企業轉型。如今,綠色能源和綠色金融成為了國瑞集團戰略布局中的兩架馬車。國瑞集團不僅在北京成立了自己的基金公司,并且走出國門,在新加坡設立了海外總部,海外資源布局到美國、澳大利亞等國家。由此奠定的堅實基礎,為國瑞集團在清潔能源領域的發展加足了馬力。
那些不經意間吹來的風,人們毫不在意,但對國瑞集團來說卻是寶貴的財富,也是其最重要的一個研發領域。2021年上半年,國瑞集團在風力發電方向上就有“一種風機塔筒吊掛用防風擺磁引導裝置”“一種桿塔及輸電系統”“一種不倒翁式防鳥裝置”“一種用于風機塔筒門的防盜結構”4項成果,獲得了國家知識產權局實用新型專利授權,有效解決了多項風機在實際應用中亟待解決的問題。
另外,涉足光伏發電領域,國瑞集團也具有豐富的資源優勢,并不斷深入探索光、儲、網等產業資源融合模式,助力綠色發展。依托高效的項目管理能力,國瑞集團在水面光伏電站的開發、建設、運營方面具有較強的競爭力。技術團隊設計出的水面光伏電站在不占用土地資源的前提下,可通過抑制組件表面溫度上升來獲得更高發電量,同時起到保護水資源的作用。
為準確把握清潔能源發展趨勢,切實解決關鍵技術難題,國瑞集團與清華大學合作,設立了院士專家工作站,開展在充電樁、電力交易、分散式風電、海水淡化、儲能等領域的研究,進一步推動產學研結合,加速科研成果轉化,使自身得到長足發展。
國瑞集團新能源公司總工程師秦玉磊告訴記者:“國瑞集團將繼續發揮技術與管理優勢,加強科技創新,推動專利發明的落地使用,加成儲能、綜合智慧能源、智能微網、制氫等新行業、新業態的科研投入和項目開發,為清潔能源行業創新發展、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貢獻更多‘國瑞力量。”
做有力量的品牌,為社會發展、為行業拓寬貢獻力量。
國瑞集團是國內率先進入綠色新能源領域的綜合產業集團,在風電項目開發、工程建設、運營效率等方面創下多項行業先例,擁有可開發資源5500MW,已投產和在建項目裝機容量3000MW。
自2011年成立,國瑞集團走過了十個年頭,從一家以生產電力設備為主的小微企業,成長為國內可再生能源領域的佼佼者。在穩定發展的過程中,國瑞集團愈發有使命感,積極響應國家扶貧號召,開展社會公益事業,承擔社會責任。據不完全統計,近年來,國瑞集團累計捐款金額400余萬元,累計捐物價值100余萬元。
其貌不揚的鄉村,具有巨大的風力發電開發潛力。在濟南市章丘區,德州市平原縣、寧津縣等地,都有國瑞集團的“大風車”矗立。漫步在田野鄉間,帶有“國瑞”標識的風機四處可見,這些“大風車”不僅可以滿足未來鄉村新增電力的需求,而且能盤活鄉村土地資源,為村民們提供就業機會,極大地促進能源結構優化轉型,為實現鄉村地區高質量發展提供有效支撐。
在深耕綠色能源領域,助力鄉村振興的實踐中,國瑞集團意外收獲了發展機遇,提出了“新能源+”的發展模式。互聯網可以連接萬物,新能源也可以實現“+”。那么新能源與新農業會擦出怎樣的火花?國瑞集團提出,通過“新能源+農、牧、漁業+旅游”等新模式的有機結合,打造新能源小鎮、“碳中和”小鎮,在助推清潔能源事業發展的同時,服務地方經濟建設及旅游產業發展,實現節能減排效益、環境效益、經濟效益最大化。在此過程中,光伏發電可以實現新的突破。國瑞集團的研發人員在設計、建設光伏電站過程中,預留給農業種植、養殖所必需的空間,確保在光伏電站正常發電的同時,滿足動、植物的生理需求,達到農、光互補的效果和效益,實現生態農業、循環農業技術模式集成與創新,為農業可持續發展提供有力的技術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