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本才
在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黨絕對領導下的人民檢察制度創立90周年的歷史性時刻,黨中央首次以“中共中央文件”形式,印發《中共中央關于加強新時代檢察機關法律監督工作的意見》(以下簡稱中央《意見》),充分彰顯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深入落實全面依法治國基本方略的堅定決心,充分體現了黨中央對黨和國家監督體系建設,特別是檢察機關法律監督工作的高度重視。中央《意見》是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加強檢察工作的綱領性文件。上海檢察機關要在堅持黨對檢察工作絕對領導之下,以高度的政治自覺、法治自覺、檢察自覺踐行習近平法治思想,構建新時代法律監督新格局,全面履行維護國家政治安全、確保社會大局穩定、促進社會公平正義、保障人民安居樂業的職責使命,以檢察工作高質量發展服務保障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
把握新時代法律監督高質量發展的履職目標,將公平正義作為事業之基
人民立場是法律監督的出發點和落腳點。習近平總書記在“七一”重要講話中強調“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鄭重宣示了黨的根本政治立場。堅持法治就是為了人民、依靠人民、造福人民、保護人民。只有使法律及其實施充分體現人民意志,解決法治領域人民群眾反映強烈的突出問題,才能不斷增強人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進入新時代,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有了內涵更豐富、層次更高的新需求、新期待。中央《意見》專門要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順應新時代人民對美好生活的新需求”。加強新時代高質量法律監督,必須牢牢站穩人民立場,踐行“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為人民”,緊盯人民群眾所急所盼所需,不斷解決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法治需求,努力讓人民群眾在每一起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義。
公平正義是法律監督的靈魂和生命。司法機關的功能就是維護公平和正義,這是黨和人民群眾對司法機關的最大期待,也是法律監督的首要價值。沒有公平正義的基本價值追求,司法人員的業務再熟練,運用法條的技術再成熟,最后的結果仍然可能跟不上人民群眾的期望甚至背道而馳。中央《意見》特別強調:“抓住人民群眾反映強烈的執法不嚴、司法不公等問題,加大法律監督力度,維護社會公平正義。”加強新時代高質量法律監督,檢察機關必須更加敢于擔當,將公平正義之心注入履職過程,讓“公”和“正”互相配合、協調,以正義促進公平、用公平實現正義。同時作為法律監督機關,檢察機關在辦案中既要實現個案公平正義,又要充分回應社會關切,通過法律監督增強人民群眾對司法公正權威的認同,更好維護國家利益和公共利益,實現社會層面的公平正義。
公正司法是法律監督的基礎和關鍵。公平正義的價值理念需要公正司法予以貫徹和體現。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所謂公正司法,就是受到侵害的權利一定會得到保護和救濟,違法犯罪活動一定要受到制裁和懲罰。”中央《意見》提出“以司法公正引領社會公正”,這對公正司法提出了更高要求。凡法事者,操持不可以不正。法律監督由法律專門授權,在法律規定的范圍內,運用法律規定的手段,依照法定程序,對法定的對象進行監督。如果沒有公正和嚴格,不同階段、不同的人去執行,就會各取所需、各有所執、各有所重,法律監督的效果就會打折扣。加強新時代高質量法律監督,既要求檢察機關堅持不枉不縱的職責立場,在嚴格執行法定規則和程序的基礎上履行檢察職能,避免監督的“偏向” “過火” “不及”;又應當在正確適用法律的前提下,密切關注諸如政治政策、價值導向、社會民意等政治因素和社會因素,將辦案的鏈條延伸,通過辦案彰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社會風尚。
緊貼上海經濟社會發展需求,圍繞“四大指數”貢獻檢察力量
黨中央把檢察機關法律監督工作置于黨和國家工作大局中來謀劃和推進,為檢察機關以自身高質量發展服務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提供了有力遵循。上海正在加快打造具有世界影響力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際大都市,法治要成為上海核心競爭力的重要標志。如何實現新時代法律監督與經濟發展、社會轉型同行,上海檢察機關緊密結合中央《意見》的貫徹落實,堅持在實踐中探索,在探索中創新,在創新中發展,聚焦制度供給、權益保障、效率響應、宜居宜業“四大指數”,更好服務上海高質量發展、高品質生活、高效能治理。
聚焦制度供給,為國家戰略實施和上海發展大局提供堅實法治保障。作為改革開放排頭兵、創新發展先行者,上海特別重視制度供給,以更大決心和力度推進改革,并提供一整套更完善、更優質的制度保障。近兩年,上海檢察機關緊緊圍繞本市“十四五”規劃的實施,自覺對標對表城市軟實力建設工作部署,增強司法制度性供給的及時性、精準性和有效性。根據中央關于浦東新區打造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引領區的部署,推出19項檢察服務舉措;研究制定保障虹橋國際開放樞紐建設的“17條意見”;推進自貿區臨港新片區、虹橋商務區跨區域知識產權保護,促進科創中心建設等,提供更加有力的檢察服務保障。
聚焦權益保障,維護人民群眾切身利益。新時代高質量法律監督要切實加強上海民生司法保障,圍繞民生痛點和群眾關注點履職盡責。上海檢察機關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順應新時代人民對美好生活的新需求,依法嚴懲生產、銷售不符合安全標準的食品、假藥劣藥等犯罪,破壞環境資源、電信網絡詐騙、侵害公民個人信息、拒不支付勞動報酬等侵害民生犯罪,切實保障民生福祉。將公益訴訟作為“檢察為民辦實事”的重要載體,推動解決電動車充電安全、建筑外墻安全等民生熱點問題。高度重視特殊群體權益保障,開展未成年人網絡保護專項行動,破解老年人“數字鴻溝”問題,依法加強對未成年人、老年人司法保護等。
聚焦效率響應,讓法律監督更加高質高效。不同于其他自上而下、由外向內的監督,檢察機關法律監督是在辦案中監督、在監督中辦案,發現問題更及時、監督糾錯更直接。上海檢察機關聚焦法律監督效率響應,著力實現一體、實時、有效監督。不斷提升辦案效率效果,推動刑事案件繁簡分流、輕重分離、快慢分道,今年以來認罪認罰適用率達到87.4%,打擊犯罪和修復社會關系一體推進;充分發揮以“案-件比”為核心的案件質量評價指標體系作用,努力把當事人訟累降下來,把辦案質效提上去,避免不應有的程序空轉。不斷改進辦案方式方法,深化落實“群眾信訪件件有回復”,認真落實“七日內程序性回復、三個月內辦理過程或結果答復”;堅持“應聽證盡聽證”,不斷拓展檢察公開聽證范圍,讓公平正義以公眾看得見、可預期、可信賴的方式實現。
聚焦宜居宜業,助力提升城市治理法治化現代化水平。“城市,讓生活更美好。”上海正在探索具有中國特色、體現時代特征、彰顯我國社會主義制度優勢的超大城市發展之路。上海檢察機關充分發揮新時代法律監督職能作用,著力參與構建現代治理體系,展現城市軟實力的善治效能。緊緊圍繞人民群眾的平安需求,依法打擊各類刑事犯罪,緊貼人民群眾對生態環境等的需求,充分發揮公益訴訟職能,努力營造宜居宜業宜游的良好環境。對各類市場主體堅持一視同仁、平等保護,開展涉民營企業刑事訴訟“掛案”專項清理,開展企業合規改革試點,打造要素自由流動、企業開拓創新、市場公平競爭的法治化營商環境。完善行政執法與刑事司法銜接信息共享,運用大數據、區塊鏈等技術推進跨部門大數據平臺建設,助力城市數字化轉型。
打造德才兼備高素質檢察隊伍,為新時代高質量法律監督提供堅實組織保障和人才支撐
無論是檢察工作高質量發展,還是服務保障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關鍵在人。中央《意見》對“大力推進檢察隊伍革命化、正規化、專業化、職業化建設”予以著重強調。上海檢察機關著力提高新時代法律監督能力水平,建設與新時代高質量法律監督相匹配的一流隊伍。強化思想政治建設,把旗幟鮮明講政治作為第一要求、把講忠誠作為第一標準,深入開展政治教育,筑牢政治忠誠根基;充分發揮以黨的十九大代表、全國先進工作者、全國模范檢察官施凈嵐為代表的先進典型模范作用,引導激勵全市干警充滿激情、富于創造、敢于擔當;深化“檢察為民辦實事”實踐活動,切實把政治信仰轉化為奮進新征程、建功新時代的實際行動。抓好專業能力建設,緊緊圍繞提升法律監督能力這個核心,培養有全國影響力的“高精尖”領軍人才,深化專業化核心團隊建設,深化檢察機關與其他機關、高等學校交流合作機制,常態化開展檢察官與法官、警官、律師等法律職業共同體同堂培訓,開展檢察官業績考評,著力提升檢察人員專業知識、專業能力、專業作風、專業精神。抓實紀律作風建設,以黨史學習教育、政法隊伍教育整頓為契機,強化檢察權運行制約監督,持續抓好“三個規定”制度落實,堅持“從嚴治檢、從嚴治長”不松懈,加強對檢察官辦案全流程、立體化的監督管理,深化對重點崗位、重點環節的廉政風險防控,努力打造政治過硬、本領高強、符合新時代法律監督要求的檢察隊伍。
站在新時代征程上,在中央《意見》有力引導下,人民檢察事業、法律監督工作使命光榮、責任重大。對標上海新時代全國改革開放排頭兵、創新發展先行者的戰略定位,上海檢察機關將切實發揮開路先鋒、示范引領、突破攻堅的作用,全力推動新時代法律監督高質量發展,為奮力創造新時代上海發展新奇跡作出更大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