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麗平
10月20日,商務部在新聞發布會上,介紹了上海等全國五大培育建設國際消費中心城市的培育建設情況。培育建設國際消費中心城市是促進形成強大國內市場、暢通國內大循環的重要舉措。早在2018年,上海就制定了《全力打響“上海購物”品牌,加快國際消費城市建設三年行動計劃(2018-2020年)》,提出到2020年打造面向全球的消費市場、全球新品首發地、引領國際消費潮流的購物天堂,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國際消費城市的工作目標。如今,上海2020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達到1.59萬億元,居全國城市首位。首發經濟規模居全國首位,國際品牌集聚度居全球城市第二。
當前,在全面打響“上海服務”“上海制造”“上海購物”“上海文化”四大品牌中,我認為“上海購物”的品牌知名度正在不斷提升,上海的消費繁榮度、商業活躍度、交通便利度和環境舒適度不斷提升。但要達到國際消費中心城市,目前商圈吸引力、影響力、輻射力、帶動力仍顯不足,主要表現為消費品市場不夠豐富,與國際消費量存在顯著差距,對于國際消費者缺乏獨特吸引力,還需挖掘更多資源,開展更多工作。
進一步擴大文娛體育等多元消費供給,提升國際消費的吸引力和知名度。近兩年,借助打響“上海文化”品牌,上海積極創建國際文化大都市,以黃浦區人民廣場為核心區域,擁有21個正常運營的劇場及展演空間的“演藝大世界”初具規模;迪士尼、馬戲城、上劇場、麥金儂酒店等不少劇場都有駐場演出,但在品牌的知名度和標識度上還不夠,還沒有形成自己的獨特魅力。同時,隨著市民經濟收入的提高,生活方式、思想觀念的改變,體育消費的需求也在與日俱增,瑜伽、健身、運動、親子體育游成為各年齡段消費領域的新方向。相較于文化,目前除了F1(一級方程式賽車)中國站大獎賽,尚無其他成熟的體育賽事。上海在體育場館設施、項目內容、賽事人才等各方面的缺乏,無法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體育消費的需求。
進一步完善自由便利的國際消費政策體系,提升國際消費便利度和體驗感。上海的國際品牌集聚度之高已居全球城市第二,必將吸引越來越多的境外游客赴上海旅游消費。為完善自由便利的國際消費政策,免稅購物政策和退稅政策極為關鍵。目前上海在機場、游輪碼頭、中心城區等地區設有20家不同類型的免稅店,成為全國第一家“海陸空”離境口岸全覆蓋的城市,同時在全國率先開展離境退稅“即買即退”和“集中退付”便利服務試點。即便如此,上海的境外消費退稅總量與高消費城市新加坡相較,仍有不少差距。要建設國際消費中心城市,還需要解放思想,不斷擴大退稅商店數量、類型及覆蓋地域范圍,引入環球藍聯等國際退稅代理機構、實行電子退稅等優化退稅流程,不斷提升游客的便利度和體驗感。
進一步融合升級數字經濟,打破國際消費時空限制。隨著互聯網、大數據等現代信息技術的發展,數字經濟成為經濟發展新動力,各行各業紛紛擁抱“互聯網+”,從“上線”到“上云”已成為各項領域尋求發展的大趨勢。國際消費中心城市培育建設必須緊緊把握國家數字經濟發展戰略,助推消費提質升級。一是將現實空間和虛擬空間融合,聯動線上線下,打破行業邊界,既要有圍繞實體經濟展開的線下數字場景,也要培育基于數字經濟的新業態、新模式、新場景為促進消費供需進行精準銜接,讓消費者打破時空限制隨時隨地無界消費。二是建設商圈公共信息服務平臺,建立客流、消費、體驗、回頭率等商圈公共數據服務體系,通過網絡化、便利化、體系化服務助力打造具有獨特魅力和吸引力的的現代商圈,提升在國際消費市場上的地位。三是開發多語種、多功能的電子地圖,拓寬數字化支付渠道,開展入境移動支付服務,以便利外籍人士入境消費。
(作者系市人大代表、臺盟市委研究室一級調研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