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業
歷史學科如何改變單一、習慣的評價學生的傳統方法,進而培養適應現代社會需要的高素質人才呢?我思考得出以下方法。
一、以找學生亮點為評價的出發點
長期以來,傳統的評價觀念與標準已經成為一種教師指責、壓制“后進生”的工具。盡管其本意是好的,但對學生的心理影響,已經不能只從學習成績的提高與否這一狹隘角度來衡量了。我們主張找學生的亮點,是因為我們必須承認每一個孩子都有優點,我們應該堅信“天生其人必有其才”“天生其才必有其用”“人無全才”的思想。揚長才能避短,有優點的孩子,就有進步的支柱,發展的希望,而積極性、鼓勵性評價就是基于其優點提供一個支持性環境。事實上每個孩子身上總能找到多少不等的亮點。教師的水平就體現在能否認識每一個學生都有亮點,能否幫助每個學生找到自己賴以進步的亮點,從而點燃前進的希望之火。
例如,我在八年級歷史課上,進行了一次問卷調查:每個同學至少寫出自己三條優點。這個問題是在星期五的歷史課上提出來的,要求大家在星期一交卷,可以獨立完成,也可以和家長一起完成。這種調查是比較簡單的,絕大多數學生都交出了滿意的答卷,可以寫出自己多條優點。
每一個學生都有自己的亮點,只是在學習和生活中,很多學生對自己的點并不清楚,甚至感覺自己沒有亮點,一無是處,自信心差,學習勁頭不足,自卑。因此,讓學生正確地認識自己的長處,發現自己的亮點,樹立起自信心,是提高他們學習動力和健康成長的基礎。
二、以因材施“評”為評價的主要方式
現代教育理論認為,對學生進行積極性評價,能給學生一種促進和鼓舞,能激發其向更高目標邁步的積極性和主動性。為此,教學評價中要注意體現學生的個體差異,要承認學生之間個性差異是客觀存在的,要根據學生不同的個性確定不同的評價標準,要因材施“評”。同時,評價要以激勵和表揚為主。而長期以來,教師對“后進生”幾乎一直使用批評乃至懲罰的方式,很少有過激勵和表揚。因為他們相信激勵和表揚只會讓“后進生”們更加無法無天,教育和轉化工作就會更加困難。其實,這種認識是錯誤的。有行為問題的學生常常是學業不良因而得不到教師和同學尊重的學生。由于尊重的需要得不到滿足,他們就通過一些極端行為,如違反紀律來表現自己以吸引別人注意,同時宣泄內心受壓抑的情緒,以求得心理上的暫時平衡。對這些學生批評指責不僅效果不大,相反會引起嚴重的尊重缺失感。因此,我們在選擇評價方式時要考慮學生的心理需要和心理規律,更多的采用鼓勵和表揚的方式使學生易于接受、理解,才能收到積極的效果,尤其是對為數眾多的學習困難學生。
例如,我在上八年級歷史《辛亥革命》一課時,實施了因材施“評”,對基礎較好的同學回答問題要求其創新,對基礎較差的同學回答問題要求其學習態度端正。
有必要指出的是,在實施積極性,鼓勵性評價時,鼓勵和表揚除了對結果加以肯定外,還要正確地說明原因,使學生認識到鼓勵和表揚并不是教師有意送來的,而是自己努力的結果,是恰如其分的獎勵。當然,必要的批評是需要的,關鍵在于把握好“度”。
三、對學生的失敗要正確評價
現代教育理論認為,學生的學習就是為了獲得成功,享受成功的喜悅,并且成功的喜悅又會進一步轉化為學習的強大動力,因為學生在學習上的成功,可以使其體會到學習的甜頭,體驗到成功的樂趣,這種積極的情感體驗不僅可以提高學生的自尊心、自信心,而且可以提高學生的成就動機水平,因此,我們反對讓學生反復失敗,它會降低學生的成就動機,形成消極的自我評價。但我們并不一概反對失敗,有時失敗中存在著成功的因素,在幫助學生尋找成功的因素時,又要誘導學生仔細分析,正確歸因,制定對策,更重要的是教師要成為學生的精神支柱,充分相信學生,激勵學生認識自己的能力,樹立繼續努力就會成功的信念,在評價上不要過早對學生下結論,應采取延遲評價的方法,要以發展的眼光看待學生,重視其發展,鼓勵其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