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奕葭
摘要:杜威曾說過:“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長,教育即經驗”。一場探秘淀粉之旅,讓孩子在觀察番薯的結構中積累對番薯的認知經驗,在制作淀粉的深度學習中獲得知識的升華:有孩子面對問題時不退縮不放棄,向著目標不斷嘗試、思考與在嘗試;有積極主動、專注和投入的學習態(tài)度;有遷移原有生活經驗并加以改造重組獲取的新經驗;有從制作材料到成為其他活動材料的新拓展。活動通過真實的原材料、多樣的工具、多角度的支持,最大限度地滿足了幼兒通過直接感知、實際操作和親身體驗獲得知識和積累經驗的需求。
關鍵詞:親身體驗;活動過程;深度學習
馮教授曾指出:幼兒的深度學習是建立在情境中、以理解為基礎、幼兒能夠積極主動參與、有意義和長遠效果的學習,而非超越幼兒理解能力的高難度的學習,它區(qū)別于被動、機械、脫離實際生活的學習。“淀粉”一詞對于中班幼兒來說是陌生的,孩子由在美工區(qū)制作番薯造型而引發(fā)的“淀粉”探索,我們在思考基于幼兒的年齡、興趣、經驗、學習方式等多重因素來關注幼兒的活動過程,讓深度學習發(fā)生,讓幼兒在親身體驗中得到發(fā)展。
課程緣起:
秋天是豐收的季節(jié),番薯成熟了,孩子們把地里收獲的番薯放在美工區(qū)里做番薯造型,有一天早上,幾個孩子正拿著被切開的番薯做造型,其中一個孩子跑過來告訴我:“周老師你看,這個番薯里面又白白的東西,有很多,這是什么呀?”“這是淀粉。”“淀粉?淀粉是什么東西?”于是我借著晨間談話和孩子們討論起了這個話題。
師:今天美工區(qū)的小朋友在做番薯造型的時候,跑過來問番薯里面有白白的東西不知道是什么,我告訴她是淀粉,你們認識淀粉嗎?
幼1:淀粉是不是面粉?
幼2:淀粉就是白色的一顆一顆的嗎?
幼3:淀粉在番薯里面為什么不是番薯的顏色?
幼4:老師我們不知道,你告訴我們吧!
顯然這不在幼兒已有的經驗和知識范疇里,但看得出孩子們有好奇心和求知欲,于是我和孩子們一起在網上看了淀粉的圖片,看后孩子們又有新的疑惑:圖片上的淀粉是粉末狀的,怎么在番薯里就不一樣呢?我告訴孩子這是把番薯里面的淀粉提取出來后的樣子,孩子們覺得非常神奇,想探個究竟,于是順應孩子的興趣,我們開啟了“淀粉”探索之旅。
自主探究 鼓勵幼兒的嘗試
自主學習作為一種個體主動的、建構性的學習方式,學習者的學習動機是自我驅動的,學習內容是自己選擇的,學習方法是自主調節(jié)的,自主學習重在培養(yǎng)學習者獨立學習的能力,對幼兒也有著獨特的價值,因而我們鼓勵幼兒在活動過程中的自主探究。
觀察了淀粉圖片后,孩子們有了自己的想法,決定用自己的方式把番薯里的淀粉取出來。“我覺得把它切開拿到太陽底下曬一下就會曬出來”,“我拿勺子來挖一下”,“把番薯白色的地方切開來,一直切,切的很小很小,就能變成淀粉”。記錄如下:
實驗結果:白白的淀粉沒有成功取出來。
教師分析:我們呼應了孩子的興趣,讓孩子猜想怎樣提取番薯里的淀粉,用什么材料來提取,然后孩子通過自主操作來驗證但結果都是失敗的,我們開始思考這對于中班的孩子來說是有困難的,也是脫離他們的生活和已有經驗的,幼兒在活動過程中興趣逐漸消退、投入感下降。
利用資源,豐富幼兒的學習方式
當幼兒在面對具有一定挑戰(zhàn)性的問題情境或對學習的任務不夠明確時,很容易出現半途而廢、不了了之的情況,這會影響幼兒積極體驗的獲得以及良好學習品質的形成,我們聚焦幼兒在通過自主探究的學習方式進行活動中存在的問題與困難,利用資源,多樣化的學習方式來支援幼兒,重拾幼兒對活動的興趣與熱情,使幼兒通過這些支架逐步發(fā)現和解決活動中的問題,提高問題解決能力,因此幼兒學習從利用身邊的資源獲取可能進行的學習方向。
1.調查訪問 記錄分享
淼淼向奶奶請教了制作淀粉的方法,細心的他還把制作淀粉的方法畫了下來并分享給了大家:“把番薯洗干凈以后要把番薯的皮弄掉,然后要把番薯切成小塊,做成汁擠一擠,放在那里一會兒就有了淀粉。”
網絡視頻? 觀察學習
為了更好的幫助孩子對淀粉制作過程有一個更直觀的認識,我和孩子們一起觀看了網絡視頻,通過觀察學習這樣的學習方式,在頭腦中記憶,以便更好的將其轉變?yōu)樾袨閬碜屔疃葘W習發(fā)生。
(三)遷移應用,放手幼兒的創(chuàng)造性學習
1.偶發(fā)性活動中的創(chuàng)造性學習
孩子們把做好的淀粉放在了科探區(qū)里,一天早上一群孩子突發(fā)奇想把淀粉放入裝有水的盆里。“這個好像牛奶啊”小朋友們用手摸了摸攪了攪,覺得很好玩,“我們在加點淀粉吧”隨著幾個孩子不斷的加淀粉,神奇的事情發(fā)生了:“你們看用手指在里面滑像裂開了一樣”“讓我看看,真的是”昊昊把整只手伸進去用力抓了起來,“能變成團”,正要打開給我看,一松手“咦,怎么又流下去了,這是怎么回事啊?”孩子們很疑惑。
孩子玩出的是一個現象,但我們需要給孩子一個正確的科學概念,盡管這個概念離孩子的生活的確很遙遠。于是我們一起在網絡上聽專家解說,原來這種現象叫做“非牛頓流體”,平時我們吃的果醬、雞蛋蛋清、嚼過得口香糖,甚至我們人的血液、石油等都屬于“非牛頓流體”。這種物質,介于液體與固體之間。當表面受到壓力時,會開始變硬(就像孩子們用力捏搓的時候),具備一定的固體特征。當表面沒有壓力時(當孩子松開手的時候),又非常柔軟,和液體一樣。還科普到生活中的防彈衣就是運用這個原理,既舒適,防彈性也好。還有電視上經常放到的輕功水上漂,在生活中并不存在這種真功夫,也是利用這個科學知識來實現的。孩子們看后都驚嘆這個神奇的“牛奶”,那這個神奇的“牛奶”是怎么做成的?水和淀粉的比例是多少才能實現這個“非牛頓流體”定律,孩子們又進行了探究,孩子們運用生活經驗結合一些科學工具進行嘗試,干的時候加水,水多了就加淀粉.....并做好記錄,在自己的努力下,得出水與淀粉1:3的比例是最合適的,成功做出了有“非牛頓流體”現象的“牛奶”。孩子說:“如果這樣的牛奶很多很多,我們就可以在上面跑步還掉不下去啦!想想就好激動呀!”
2.新經驗內化中的創(chuàng)造性學習
美工區(qū)里孩子們用噴壺在玩變色游戲,噴了幾下后,各種各樣的圖案躍然紙上,“你是怎么變出來的”“我用筆沾了一下淀粉液把它涂在紙上,然后用碘液噴了一下就把我畫的圖案變出來了”美工區(qū)也變得熱鬧了,大家都想試試用碘液變出好看的畫。
霖霖:美人魚住在藍色的打大海里
小胡:我畫了一直恐龍,它的名字叫三角龍
彤彤:我的小公主有好看的裙子啦
辰辰:天空中有好看的星星,一閃一閃亮金金
孩子們知道這個秘密后,在語言區(qū)玩起了我想對你說的游戲,就是把自己想說的話畫在紙上,讓同伴用碘液去發(fā)現紙上的內容。
結語:在活動中,我們能看到幼兒的學習過程是一個逐漸遞升的過程,由孩子的好奇到圍繞問題的討論、解決、擴散,再到創(chuàng)造性學習,這就是一個深度學習的過程,關注點從知識向學習能力、思維品質的轉變,幼兒在不斷積累著各方面的能力。關于淀粉的探秘仍在繼續(xù),比如淀粉還能制作各種各樣的美食,孩子們期待著下一場遇見淀粉美食之旅,我們也期盼遇見生活中更豐富多元的課程與更靈動生長的兒童!
思考與啟示:
幼兒角度:
1.發(fā)展了幼兒解決真實生活中問題的能力:在探秘淀粉的活動中,雖然孩子們是利用提供的材料工具以及成人經驗下的流程步驟,看似是固定的,但是實際上在整個過程中,孩子們的探究無處不在,比如對分享的流程圖的解讀、對工具的選擇、榨汁是否加水、水與番薯的比例等,每一個步驟都指向一個或幾個真實的問題,孩子們內在的驅動力會促使他們積極主動的去探索發(fā)現、解決問題。
2.培養(yǎng)了幼兒良好的學習品質:雖然幼兒在活動中遇到了很多大大小小的問題,但是幼兒活動一直保持著積極主動、專注投入的學習態(tài)度,這也是深度學習的表現。
3.促進幼兒遷移運用知識的能力:活動延伸孩子們學會思考利用其他身邊的材料制作淀粉并進行嘗試,探索什么材料能制作淀粉,什么材料制作的淀粉多等進而獲取更多的新經驗,以及延伸和拓展出淀粉游戲中的科學奧秘等。
教師角度:
與我們而言從關注活動結果轉向關注活動過程的改變,更關注幼兒學習能力以及重視學習過程中幼兒的合作能力、探究能力、遷移運用能力以及學習品質等的培養(yǎng)。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3—6歲兒童學習與發(fā)展指南》[M].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8
[2]]管旅華.《3—6歲兒童學習與發(fā)展指南案例式解讀》[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3.8
[3]劉紅喜.《讓兒童的游戲回歸本真》實踐篇:科學館[M].廣東教育出版社,2018.11
[4]林青.《深度學習之深》[EB].幼兒教育雜志,202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