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延濤
(河南質量工程職業學院 河南 平頂山 467000)
高職院校依托自己的資源優勢為鄉村振興戰略實施提供了很大助力。現階段,鄉村的發展與國家戰略結合在一起,國家對鄉村發展投入了很大力度,鄉村振興戰略的提出是建設現代化新農村的政策導向。因此,掌握了先進科技和知識的高職院校承擔了服務于鄉村振興戰略實施的重要責任。然而,在高職院校服務鄉村振興戰略的過程中,仍然存在一定的問題,下面對其進行分析。
在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方面,只有高職院校積極服務于鄉村,才能貢獻出更大的力量。但是有的高職院校沒有先進的服務鄉村振興的觀念,將科研、育人等工作與鄉村服務、鄉村建設等割裂開來,這對鄉村振興具有一定不利影響;有的高校忙于發展自身,在進行鄉村建設時沒有體現出很高的熱情,對鄉村振興的各項事務采取敷衍的態度,這對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十分不利。
在鄉村振興戰略實施的過程中,高職院校服務鄉村的積極性不高,導致鄉村的發展受阻,鄉村地區的經濟效益也無法得到顯著地提高[1]。由于一些高職院校更加青睞于經濟效益較高的項目,而鄉村地區項目的經濟效益較低,高職院校不樂意服務于這樣的項目,致使鄉村地區的項目發展十分緩慢,無法拉動農村經濟發展。正是因為上述一些思想觀念上的偏差,導致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受到了較大的制約。
很多鄉村振興項目的實施都是在鄉村振興戰略的指導下完成的,但是由于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需要一定的機制保障,而這一機制目前在高職院校還不夠完善,所設置的服務管理機構單一,不利于鄉村振興項目的實施,因此高職院校在服務鄉村振興戰略實施時效率不高[2]。
高職院校沒有做好教師服務鄉村振興的時間機制,有的教師一邊從事教學和研究工作,一邊服務于鄉村振興戰略,導致教師精力分散,影響了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效率。另外,高職院校沒有形成完善的獎勵機制,在高職院校教師服務鄉村振興戰略時沒有相應的激勵政策,無法激發工作熱情。
目前,我國鄉村振興戰略在內容和形式方面已經有了較大的改善,但是在內容和形式的豐富性方面仍然存在很大不足。在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過程中,高職院校雖然起到了一定的支持作用,但是鄉村振興需要鄉村擁有自己的技術和適合的發展之路。目前,高職院校服務鄉村振興時在信息支持、項目規劃、技術服務等方面的內容和形式比較單一。因此,充足的內容以及豐富的形式是支撐鄉村振興戰略實施的重要因素。
高職院校是應用型人才的搖籃,但大部分畢業生更加傾向在城市工作,不愿意進入鄉村實現自己的理想。大部分人對鄉村的印象是落后,鄉村無法為畢業生提供良好的職業發展平臺,高職院校的人才資源就無法充分為鄉村服務,人才支持的缺少,對鄉村發展來說十分不利。因此,如何吸引高職院校畢業生進入鄉村工作是目前急需解決的問題之一。
鄉村振興的主要要求是將經濟提升上來,在這個要求下,高職院校在服務鄉村振興戰略時,需要將鄉村產業興旺放在第一位。為了帶動鄉村產業發展,高職院校對鄉村最大的支持是科技幫扶。科技是第一生產力,鄉村振興只有在科技的支撐下才能走得更加長遠,這是鄉村生產方式轉型和經濟轉型的關鍵。
對于農民來說,他們的收入來自土地,人們在地里種植一些糧食作物和經濟作物售賣出去,這種產銷模式在我國延續了幾千年,帶來的收入十分有限,鄉村地區依靠這種模式致富比較困難。新時代,科技發展十分迅速,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也必須乘上科技的翅膀,帶動鄉村實現經濟騰飛[3]。科技創新是農業農村的重要“引擎”,鄉村在科技的支持下,改良生產方式能夠獲得更加快速的發展。
然而,實際上鄉村并沒有足夠的科技支撐,其發展模式還沒有得到轉型,并且鄉村經濟的發展仍然有待城市的幫扶,城鄉結合模式是現在鄉村振興的關鍵。因此,高職院校在服務鄉村振興戰略實施的過程中,將科技帶到鄉村,整合資金、技術、人才,實現科技成果的轉化,真正將科技落地實施,為鄉村發展增添助力。
要實現產業的興旺發展,鄉村必須改變以往的發展模式,構建自己的農業發展體系,形成現代農業產業鏈。在如今產業發展中,人們只有找到適合鄉村發展的模式,才能在脫離高職院校的支持中發展得更好,并且帶動周邊經濟騰飛,這是實現鄉村振興的關鍵路徑。
在高職院校進行科技成果轉化后,對鄉村產業的發展是一個巨大的支撐。為了發展鄉村經濟,要加強鄉村科技的創新力度,將科技成果轉化為生產力。在科技創新與鄉村經濟發展相結合時,鄉村發展還應該依托國家在創新方面的支撐,助力自身發展。新時代,人們應該構建科技創新體系,使產業發展得到理論指導,這對鄉村振興有重要的作用。
另外,將知識創新與鄉村經濟發展結合起來,高職院校在服務鄉村時,最好使用先進的理論指導鄉村,培養一些鄉村建設人才,使鄉村技術人員能夠結合當地特點、利用科技謀取新的發展。鄉村振興應將科技創新作為發展的不竭動力,為鄉村發展注入活力;應加強鄉村科技人才的儲備,將人才吸引過來,培養一批具有先進科技知識的干部。科技不僅在經濟方面可以為鄉村帶來較大的變革,還能在文化方面帶來全新的體驗,科技可以為鄉村人民帶來更好的感受,例如,建設鄉村電子圖書館,使鄉民獲得高質量的閱讀體驗,改善鄉民閱讀現狀,從而推動鄉村人民的精神文化建設。
對于鄉村振興來說,科技成果的轉化是重要的。但是,有些科技成果轉化之后在鄉村沒有得到良好實施。因此,提高鄉村科技成果的轉化率十分關鍵。
長期以來,人們在進行科技成果轉化時有一個弊端,即高職院校過于重視科技成果的學術性,沒有考慮實踐性,這就導致很多科技成果不能在鄉村落地實施,無法實現產業化發展[4]。并且,高職院校在申請科研項目時,很多教師考慮的是是否容易做出結果,并不考慮其經濟價值和社會價值,這一部分科技成果就對鄉村振興無法起到推動作用,只適合高職院校進行學術研究。
另外,高職院校的科技成果轉化機制還不夠成熟,他們在將科技成果進行轉化時大部分尋求的是城市里一些比較成熟的企業,以期提高科技成果的轉化率。鄉村大部分地區發展較為落后,無法負擔起高職院校的科技成果轉化費用,因此鄉村地區的科技成果轉化率十分低。針對這種情況,除了鄉村要積極爭取高職院校投入外,還需要國家的支持。2016 年我國對高校科技成果的轉化作出規定,主要是為了將科技成果轉化的環境進一步優化,并且提升科技成果的轉化率。在此之下,鄉村可以在高職院校科技成果的支持下開發更多經濟項目,帶動鄉村的經濟發展。高職院校在科研方面可以給予鄉村更大的支持,準確把握鄉村的市場需求,將政府的扶持資金充分應用到科研成果轉化的項目中來,實現真正意義上的鄉村發展。
此外,高職院校還應采取一些措施助力鄉村發展,一是要建立健全科技成果轉化機制,對每一個科技成果的轉化都進行長效的跟蹤服務;二是對于一些涉農的高職院校來說,應該實時了解鄉村的發展現狀,考察鄉村的發展模式,開發鄉村可利用的資源,建成可持續發展的鄉村經濟產業帶。
近年,伴隨著新時代的發展,高職學校數量逐年增加,學校面臨更多的發展機會。調研發現,國內高職學校已經達到了近1 500 所,學生人數超過了1 000 萬。在當前鄉村地區振興發展建設中,學校要為鄉村地區提供更多人才資源支持,助力鄉村產業建設,利用科學技術帶動農業現代化發展。
農民思想行為比較傳統,政府除了投入現有外部資源外,還要不斷提高農民思想文化水平,使文化建設工作得以穩健的推進。高職學校學生屬于當前的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重要力量,可給農村帶來科學技術、充足人才資源以及新思想[5]。
同時,在鄉村服務的學生可以帶領農民轉變過去傳統的思維,以此形成傳遞效應,使得現有的高職學校教學方式能夠及時調整來適合鄉村發展要求,使得文化建設不再局限于書面教育,而是形成整合力量,通過高職學校學生與農民一起來為鄉村建設提供支持和動力。
在傳統鄉村發展中,村民經濟思維欠缺,特別是只沿用老一輩經濟發展模式,對于國家新的經營模式認識不足,導致農村地區的經濟發展比較緩慢。這就會造成在農村的經濟發展建設中,因為人為因素影響鄉村振興發展的步伐。在高職學校服務鄉村發展建設中,學校學生的經濟思維水平相對較高,可以服務于鄉村,服務于村民,提高鄉村的經濟建設工作。
國內大部分農村人口外流嚴重,村里只剩下老人和孩子,而青壯年大部分都外出打工,造成農村地區沒有更多的勞動力,使村莊的治理工作弱化,村莊處于無效運行狀態。
高職學校可以為鄉村輸出懂得農業知識技術的勞動力人才,推動農村的現代化發展,盤活村莊治理能力,提高治理的效率。同時鄉村可通過為學生安排村官或其他職務的方式來管理村莊[6]。
農村部分地區管理無效化,存在燃燒秸稈、污水堆排放、垃圾處理不及時等問題,各類學校通過宣傳,以增強學生的環保意識,讓學生將綠色環保思想理念引入到鄉村振興中。根據農村當地的自然環境,選擇適合當地發展的產業模式、生態模式,從而開展生態建設[7-8]。
高職院校作為當前鄉村振興發展的重要主體,可為鄉村提供高新技術、高素質人才,為鄉村的發展提供服務。將鄉村振興相關內容納入到目前高職學校課程體系中來,對推動鄉村地區經濟開發建設具有重要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