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東麗
(朔州職業技術學院 山西 朔州 036002)
在經濟發展與社會建設的過程中,“三農”問題是最受關注的頭等大事,是影響國家經濟發展與社會長治久安的重要因素。在新的經濟形勢之下,農村經濟狀況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農村經濟社會發展取得一定的成效。農村社會生產結構不斷地優化、調整,有效地推動農村經濟高質量發展,而這一發展趨勢對農業會計信息服務的需求日益增加。將農村會計信息服務與農村經濟社會發展進行有效匹配是當前相關職能部門和職能人員應該探索和研究的新方向,是進一步推動農村經濟社會發展重要手段。
改革開放政策頒布后,將相關政策貫徹、落實到農村經濟發展中,對我國農業改革、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和積極影響,推動了農業經濟快速發展和進步,使得農業經濟在國民經濟當中占據了重要地位,農村經濟形勢和經濟結構發生了天翻覆地的變化。就農業生產總值來看,農村生產總值增長趨勢勢不可擋。據國家統計局顯示:2018 年國內生產總值達到827 122 億元;2019 年國內生產總值達到990 865 億元,而同期農業生產總值分別是61 452.6 億元、66 066.45 億元;2020 年國內生產總值達到1 015 986 億元,而同期農業生產總值為130 370 億元。
在改革開放初期,農業結構的比例較畸形,由于農業結構方面存在一定的弊端,使得農村經濟的發展受到一定的阻礙。種植業占比77.5%,比例過高,而養殖業占比6%,相對而言占比較少,林業占比3.5%,畜牧業占比約30%。這一數據表明我國農業結構急需優化、調整。通過數10 年的努力,農業經濟快速發展和變革使得農業結構實現了優化、升級。截至目前,種植業降到了60%以下,林業、畜牧業、漁業等方面也呈現了不同趨勢的增幅。
農業結構的優化升級實現人均收入穩步增長。改革開放以來,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日益增加。農村人均收入和城鎮人均收入之間的差距在不斷減小,收入的增加使得農村居民的消費觀念也發生巨大變化。消費支出在不斷增加,消費增長幅度較大[1]。由此可見,農村經濟呈持續良性、可持續發展,發展態勢比較可觀。但是從整體數據來看,城鎮居民可以支配人均收入仍然與農村居民可支配人均收入差距較大。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農村非農業方面的發展也實現了質的飛躍。比如說農村工業、服務業等方面的發展情況比較可觀。鄉鎮企業的數量不斷增多,鄉鎮工業、服務業的崛起給農村居民的就業帶來了新的契機,使得農村大部分的現在勞動力問題能夠得到有效解決。傳統的農村經濟形勢下,農村居民更多的是依靠農業種植獲取收入,而鄉鎮企業快速發展,逐漸成為農村支柱性產業,農村居民的收入更加多元化。
我國人口眾多,是農業大國,農業的發展在一定程度上對社會經濟的發展具有推動作用。在改革開放之前,我國農業發展速度非常慢,農業生產總值較低,人們的生活水平較差。而在改革開放之后,相關政策對農業的發展非常友好,農業經濟取得顯著的成效。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和進步,科技在農業領域的運用越來越普遍,農業生產活動機械化程度越來越高,從而使得農業生產總值呈增長趨勢。就我國農村經濟社會發展的整體情況而言,農村經濟的實際發展情況非常好,各方面的發展協調性也很強。但是也存在一定的不足,社會經濟的發展使得城鄉居民的收入差距逐漸拉大,貧富差距也越來越大[2]。
構建和諧社會必須關注的就是“三農”問題,而會計信息服務與農村經濟發展之間的矛盾點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過程中最應該解決的關鍵性問題。就當前的實際情況而言,已經實現計劃經濟的轉型,成功構建市場經濟體系。在市場的宏觀調控之下,有效促進農業產品的生產。農村經濟管理方法、生產活動、生產模式、經營模式為了跟隨市場經濟的步伐,也進行了相關的改革,但是農業會計信息服務卻無法滿足市場化的農業產業發展需要,不能適應農業產業發展的進度,與農村經濟發展需求不匹配,缺乏適應性。
就現階段我國農產品成本核算的實際情況而言,無法提供農業農產品成本核算的詳細資料,無法為核實工作提供必要的成本核算數據,相關的資料存在著大量留白情況,增加了農村會計信息服務相關工作的難度。此外,農村會計信息統計也存在一定的偏差。數據統計指標為了與社會經濟態勢的變化等多種情況相契合,相關的會計數據由于數據統計指標的變化而出現一定的誤差,使得統計數據不正確、不科學,記錄不嚴謹,無效統計的情況偏多,從而使得農村會計信息服務也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影響。
會計信息失真主要表現在以下兩個方面。其一,自然因素對農業生產的影響非常重要,無法預測的自然災害或防控不到位,很容易導致嚴重的后果,對農業生產帶來巨大的威脅,造成無法挽回的經濟損失。但是就當前農業會計信息服務的實際情況而言,存在一定弊端,對農產品生產的各個環節的監督管理制度不完善,無法進行有效的管理監督,所以在記錄數據的過程中,無法科學記錄實際情況,很容易導致記錄數據的真實性降低,會計信息失真。其二,大部分農民承包的土地都是自主經營管理,農戶對于核算成本的相關知識了解較少,參與會計信息處理核算的積極性不高。此外,會計服務人員所使用的核算方法較落后,傳統的核算方式更多的是依仗手工記賬的方式,受到會計服務人員專業水平、職業素養等多方面的影響,帶有一定的主觀性,所以這種核算方式所提供的核算數據的真實性、可靠性有待考察。同時,傳統的會計核算模式下,核算效率和核算質量都比較低,從而使得會計工作開展的并不順利[3]。
在農村經濟社會發展的過程中,提高農業會計信息服務水平和會計信息服務質量刻不容緩,只有將農業會計信息服務與農村經濟社會發展進行有效匹配,才能夠使得農業經濟快速、高效、可持續發展。而要實現這一目標,建立、健全農業會計信息服務體系是最基礎也是最關鍵的步驟。通過建立健全會計信息服務體系,能夠從多方面、多角度、多層次提升農業會計信息服務的質量和水平。通過加強會計信息的審核,強化內部控制使得農業生產、管理活動更加規范、更加科學、更加有序。在實際的過程當中,應該積極地貫徹、落實責權發生制,從而使得不同的生產環節由專業的人員進行對接。比如說在采購農業生產設備這個環節,采購人員應該根據實際的生產活動確定采購設備的型號以及類別,然后錄入農業會計信息服務系統當中,會計服務人員結合相關設備的情況進行整體把控、綜合評價,然后對采購行為給予肯定或者否定。此外,在農業生產的領域通過對會計信息服務系統的運用,有效地提高生產部門信息化水平,能夠精準化處理數據,可以通過相關的財務數據的及時反饋進行整體評估,明確實際的財務情況,增強會計單位的財務管控能力,從而為相關的農業生產決策提供可靠的參考意見和參考資料。
經濟的發展促進了科學技術的進步,農村信息技術的普及使得人們對信息技術的接納程度越來越高,這為會計電算化在農村經濟社會發展當中的運用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在信息時代這一背景之下,提高會計服務人員的專業水平,加強其對會計電算化的熟悉應用是最重要的任務之一。
此外,構建一支高素質的會計服務人才隊伍是必然的趨勢,具體應該從多個方面綜合考慮。其一,在人才引進方面,提高人才引進的門檻。傳統的會計信息服務更重要的是倚仗手工做賬的模式,所以很多的會計服務人員對于會計電算化的運用、操作并不熟練。在人才引進這一環節,應該結合實際的工作需求對會計服務人員進行專業化的考核,嚴格把控會計服務人員引進的質量。其二,對在職人員進行專業化的培訓。定期開展職業培訓活動,要求會計服務人員必須到場,并且對到場率進行考核,幫助會計服務人員了解最新的行業政策,學習先進的工作理念,創新工作模式,增強會計信息核算的能力,從而使得相關的會計工作能夠進行的更加順利,提高工作效率和工作質量。其三,積極參加職業交流會。在這一活動上可以向優秀的會計服務人員學習工作經驗,通過消化吸收,轉化成為自己的工作優勢。和專業人才有效探討工作上的重點問題和難點問題,從而攻破工作上的難關,提升專業水平[4]。
相關職能部門應該發揮其應有的職責,進行宏觀調控,統籌安排,其中最關鍵的措施就是快速地建立、健全農業會計信息的披露制度,并且安排相關人員成立披露管理部門,認真履行職責,對相關信息進行歸納、整理、整合,從而能夠有效地對披露信息進行分析、研究,對具體的問題進行針對性解決。同時,在開展披露管理過程中,應該加強和其他有關部門之間的溝通、互動,使得相關的披露工作開展更加順利,更加高效。
在聯動工作環節,相互監督、相互制約、相互合作,嚴格審查農村農場和企業等在信息披露方面是否按照規章制度進行,包括會計信息披露的時間、內容、范圍[5-7]。
為了進一步提升會計信息服務的質量和水平,推動農村經濟的進一步發展和改革,要加強對農業會計核算軟件的研發,加強會計信息服務農村經濟社會發展的促進作用。在農業會計核算軟件的設計環節,應深入研究農業生產經營的特點,重點分析農產品的生產、管理等各個環節,使得所研發出來的會計核算軟件能夠滿足農業會計核算的相關需求,保證核算數據能夠更加精準、更加科學。同時在研發農業會計軟件過程中,需要投入大量的資金和吸引高端技術人才。此外,在研發過程中,科研人員可以學習已有會計信息核算軟件的研發經驗,從而進一步推動研發的進程[8-9]。
在農業會計信息服務的改進過程中,應該從不同方面分析我國農村經濟社會發展的現狀,以農村會計服務農村經濟社會發展中存在的不足為切入點,進行系統地改善。具體可以從建立健全系統的農業會計信息服務體系、提升會計服務人員的專業水平、建立健全農業會計信息的披露制度、加強對農業會計核算軟件的設計等方面著手,推動農業生產的信息化發展,進一步提升農業經濟在國民經濟當中的地位,推動社會農業現代化建設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