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非凡
(青島理工大學 山東 青島 266520)
山東省是全國老年人口最多、老齡化程度最高、應對人口老齡化任務較重的一個省份。2019 年底,山東省60 歲以上老年人口達到2 325.21 萬人、占總人口的23.09%。預計到2035 年,山東省老年人口占比將達30%,進入深度老齡化社會。農村老齡化問題逐漸嚴峻、農村養老資源不足等問題使農村老年人的生存現狀越來越嚴峻。對農村養老問題進行研究,不僅具有理論上的指導意義,還可以為政府及相關部門制定養老政策提供建議,使理論聯系實際,更好地解決農村養老問題。
M 村老年人口的基本信息反映了老年人的基本生活狀況,包括老年人的年齡、性別、文化程度、婚姻狀況。根據調查問卷顯示,M村老年人口占總人口的21.8%,其中男性有81 人,女性有134 人。在老年人口中,低齡老年人占65.6%,中齡老年人占25.1%,高齡老年人占9.3%,因此老年人口類型基本屬于低齡型。M村的老年人中未上過學的占19.5%,小學學歷的老年人最多,占總數的56.7%,初中學歷的老年人占21.9%,高中及以上學歷的老年人占1.9%。M村老年人中,已婚還有配偶的有167 人,占總數的77.7%;離婚的老年人有3 人,占總數的1.4%;喪偶的老年人有45 人,占總數的20.9%[1]。
在生活自理程度方面,有54.9%的老年人生活能自理并能參加生產勞動,這部分大多是60~69 歲的低齡型老年人。對于農村的老年人來說,這個年齡還不到退休年齡,農村老年人只有當其喪失勞動能力時才會退出生產勞動,因此低齡型老年人只要生活能夠自理,大多數都可以參加生產勞動。有40.9%的老年人生活可以自理但不參加生產勞動,這部分更多是70 歲以上的中高齡型老年人,這類老年人多半被慢性疾病纏身,加之孫子、孫女已經長大,兒女有精力去贍養老年人,因此這部分老年人生活可以自理但不需再參加生產勞動。有4.2%的老年人生活不能自理,無法參加生產勞動,這部分老年人基本都患有嚴重的疾病[2]。
通過調查發現,在醫療救治方面,95.3%的老年人表示看病的醫藥費太高,3.7%的老年人表示看病時缺錢,0.9%的老年人表示看病時無子女陪同,還有3.7%的老年人表示在看病時遇到了其他問題。從年齡段來看,越是年齡較低的老年人越認為看病時最大的問題是醫藥費太高,因為這類老年人普遍都參加生產勞動,而看病費用高昂,具有高風險性。年齡越大的老年人越認為看病時最大的問題是缺錢,因為這部分老年人基本已不參加生產勞動,經濟收入來源單一,普遍依靠養老保險維持生活,一旦患上疾病,無法承擔高額醫療費用。
老年人在閑暇時間的日?;顒佑袔妥优畮Ш⒆?、聊天串門、在家看電視、聽收音機等。由于子女忙于工作,老年人承擔起了養育下一代的責任,例如接送孫子孫女讀書、按時做飯等。
調查顯示,女性老年人比男性老年人的社交頻率更高,她們喜歡在閑暇時間串門、與鄰居聊天,男性老年人更居家,喜歡在家中看電視、聽收音機。研究顯示,與老年人接觸頻率最高的人群是親屬,因此老年人更需要其他的社會支持系統,豐富日常生活。
馬斯洛的需要層次理論認為,根據人們各個階段不同的需求,可以把人們的需求劃分成5 個層次,其中第3 個層次是感情的需求,老年人需要被他人需要的感覺。根據調查研究的結果顯示,老年人年齡越大,渴望被需要的感覺越強烈,這與老年人的家庭規模和代際數有關。研究發現,老年人對家庭十分重視,他們將照顧子女作為頭等大事,愿意為子女排憂解難,以此來獲得被需要的感覺。根據撤退理論來看,老年人們退出自己的社會地位之后,往往會有失落感,而如果他人需要自己,會使老年人重新擁有了價值感,因此老年人普遍渴望被他人需要。
4.1.1 低齡老年人收入狀況良好
調查顯示,在個人年收入水平方面,30.7%的老年人年收入在5 000 元以下,17.2%的老年人年收入是5 001~8 000 元,6.5%的老年人年收入在8 001~1 000 元,45.6%的老年人年收入在10 000 元以上。其中,年收入在10 000 元以上的老年人有56.0%是低齡老年人,這部分老年人大多生活能夠自理,并且可以參加生產勞動。隨著社會經濟形勢越來越好,現在的老年人收入也逐漸提高[3]。
4.1.2 經濟來源較為單一
在經濟來源方面,54.0%的老年人經濟收入來源于勞動,這部分大多是低齡老年人,19.5%的老年人經濟收入源自子女的供給,5.1%的老年人的經濟收入源自集體或社會救濟,這部分大多為高齡老年人。現階段,多數老年人都有社會養老保險金,7.0%的老年人經濟來源包括退休金。6.5%的老年人經濟收入包括其他的來源,例如出租農田或房屋所獲的租金,去世配偶的撫恤金等。
對于不能參加生產勞動的老年人而言,養老保險金是其最重要的經濟來源,子女孝順的老年人經濟較為穩定,子女不孝的老年人生活較為困難。因此,農村老年人的經濟來源十分單一,經濟狀況較為脆弱,易被突發事件或意外事故擊倒[4]。
4.1.3 開支狀況一般
農村老年人最主要的生活開支是日常生活消費,極少數老年人將生活開支用于醫療費用上,這與老年群體反映醫療費用高是相符的。在老年人的開支狀況方面,8.4%的老年人認為自己的收入不夠開支,58.1%的老年人認為自己收支平衡,33.5%的老年人認為自己收入多于開支。因有社會養老保險金和低保的支持,大多數老年人都擁有不錯的基本收入,在沒有疾病纏身或突發事件時,老年人的生活較為穩定,而且農村老年人大多省吃儉用,消費水平較低,因此生產資料消費較為充裕。
4.2.1 老年人的家庭支持力量強大
社會交換理論認為,人們之間交往的本質就是一種交換過程。在我國農村,家庭養老的模式也是建立在社會交換論基礎上的。研究家庭的支持,需要從老年人的家庭規模、代際數、家庭收入、居住對象、照顧者及與子女生活的意愿等6 個方面來分析。研究發現,年齡越大的老年人的家庭規模越大,隨著家庭代際數的增長,家庭的年收入越來越多,經濟穩定性越好,對高齡老年人的經濟支持也就越發有力。老年人的年齡與和子女長期生活的意愿有顯著的關系,低齡老年人多半不太愿意與子女同住,其可以靠自己參加生產勞動獲取收入,希望可以有自己的生活,而大多數高齡老人愿意和子女同住,以便有人照顧。
4.2.2 社會支持力量薄弱
在對老年人的公共支持方面,主要從3 個方面研究。第一,老年人的經濟來源支持,第二,老年人的照顧支持,第三,老年人的精神慰藉支持。農村老年人的支持力量主要來自于家庭,來自社會的支持力量十分薄弱。在公共的社會經濟支持方面,只有老年人的社會養老保險金和集體或社會救濟金,除此之外,幾乎沒有接觸過其他社會支持力量。一旦老年人的家庭結構出現問題,子女不孝或子女患有嚴重疾病,將無法照顧自己。問卷調查顯示,只有19.3%的老年人平日里除了接觸家人之外還接觸其他人,而接觸的其他人幾乎都是自己的鄰居。
生活滿意度是主觀幸福感的認知成分,是指基于自身設定的標準對其生活質量所作出的主觀評價。在對目前生活狀況的滿意程度方面,1.9%的老年人對自己的生活狀況不滿意,24.5%的老年人認為自己的生活狀況一般,73.5%的老年人對自己的生活滿意[5]。
在研究影響老年人生活滿意度的因素方面,對老年人年齡、身體健康狀況、家庭規模與生活滿意度的關系進行了相關性分析。調查發現,老年人的年齡與其生活滿意度有密切的關系。低齡老年人的生活滿意度普遍比高齡老年人更高,這是因為其能夠自食其力,由于身體較為健康,生活較充實。
老年人的家庭規模和老年人生活滿意度也具有顯著的關系,家庭兒孫滿堂,子女健康可提升老年人對生活的滿意度,子女的精神慰藉和知足常樂是大多數農村老年人對生活感到滿意的原因[6]。
應采取相應措施解決農村老年人普遍反映看病貴、看病難的問題。第一,國家應該加大對農村醫療保險的投入,例如增設大病保險,急病保險,加大對老年人疾病的報銷比重。第二,農村社區居委會應成立相關機構為老年人看病提供部分資金支持。第三,老年人的家庭應負擔部分醫療費用,因此未來需要考慮在子女的資金支持方面制定相應的規章制度[7]。
要及時發現老年人的心理問題,定期為老年人做心理輔導,減輕其心理壓力,使其在晚年多一點快樂。對喪偶老年人,應多一點寬容和理解,尊重喪偶老年人追求幸福生活的權利。對無子女的老年人,應定期指派志愿者隊伍或村干部上門陪老年人談心、解悶,在生活上給予幫助,在情感上給予關心和支持。對子女不孝的老年人,應努力調和子女與老年人的關系,促進家庭關系和諧融洽。政府、農村社區、家庭應三方合力,幫助老年人找到追求幸福美好生活的動力[8]。
老年人的健康意識較為薄弱,預防與治療疾病的意愿較低。調查發現,老年人對自己所患慢性病,例如高血壓、風濕病,身體疼痛等沒有及時就診的意識,而導致這種現象的原因為治療成本高,某些疾病難以根治等,只有等疾病到達難以忍受的地步,老年人才會想到求醫。因此研究發現,老年人普遍存在健康意識薄弱等問題[9]。
農村老年人的活動范圍一般只局限于家中,但其除了需要家人的關懷之外,還需要有自己的伙伴、朋友,更需要專業的醫療照顧。在專業的養老機構中,老年人可以獲得專業的生活照料,還有其他老年人的陪伴,子女在空閑時間也可以去機構看望并照顧老年人。因此,應鼓勵社會力量成立各種滿足老年人各項需求的機構,引導老年人充分利用社會資源滿足自身需求[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