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嘉玉
(廣西師范大學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 廣西 桂林 541006)
鄉土文化具有源遠流長、博大精深、類型多元等特點,在鄉村鄉土文化隨處可見,是鄉村人民生活的沉淀和智慧的結晶。然而,隨著經濟社會的不斷發展,城鄉融合背景下部分鄉土文化受到破壞,面臨失傳甚至消失的嚴峻性挑戰。“十四五”規劃提出全面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鄉村文化振興是鄉村振興的鑄魂工程。維護和發展鄉土文化對鄉村人民增強文化自信和民族自信十分重要,有利于鄉村人民最終實現真正意義上的鄉村振興并共享鄉村振興帶來的發展成果。
鄉村是中華傳統文化的母體,是多種多樣的鄉土文化形成和發展的源泉。鄉土文化是鄉村文化的有機組成部分,是鄉村人民生產和生活的實踐積累。無論是風俗習慣、傳統技藝還是建筑遺址、家族風情,無不展示出一個鄉村文化的內涵。鄉村文化振興是對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繼承與創新,其主要任務是深入挖掘并傳承鄉土文化中的精華部分[1]。鄉村文化振興是鄉風文明建設的“鑄魂”工程,發揮著重要的價值引領與凝聚功能[2]。費孝通先生在《鄉土中國》中對鄉土社會的鄉土本色、血緣地緣和家族制度等作了深刻分析,為鄉土文化的存在增強了客觀性[3]。
鄉村振興以鄉土文化作為根基,鄉土文化形成于鄉村又孕育著鄉村。任何文化都需要有特定載體,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根脈在鄉村,是以鄉土為根。“以文化人,以文育人”是文化的價值旨歸。滋養好鄉土文化的“根”,有利于滿足鄉村人民精神文化需求、改善農村精神風貌。中國人民長期以來受到鄉土文化的熏陶,鄉村個體也在“根”的生長壯大下逐漸成長起來。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目標在發展鄉土文化的根基上生長,最后枝繁葉茂,形成鄉村振興繁榮發展的新局面。鄉村振興離開了鄉土文化,也就離開了“根”。
鄉村振興,文化鑄魂。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一定要守護好鄉土的“形”與“神”[4]。政治是“骨骼”,經濟是“血肉”,文化是“靈魂”。鄉土文化由鄉村的經濟、政治所決定,同時鄉土文化的發展帶動鄉村經濟和政治的發展。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鄉村振興既要塑形,也要鑄魂”。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要求大力發展優秀的傳統文化。鄉村文化振興不僅是鄉村振興戰略的應有之義,而且對于人才振興、生態振興、組織振興具有重要引領和推動作用。
鄉土文化是鄉村發展力量的源泉。鄉土文化為鄉村振興帶來強大的生命力,是實現鄉村振興目標的精神力量。鄉村的發展要激發鄉土文化的生命力,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弘揚優秀鄉土文化的主旋律和社會正氣。在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歷史進程中,需要借助鄉村文化振興的推動力。鄉土文化的發展為鄉村文化的發展提供源源不斷的動力,為鄉村振興創設了健康文明的文化環境。在鄉村,促進鄉村人民對鄉土文化的根本認同,發揮優秀鄉土文化的力量,有利于激發鄉村活力,減少鄉村振興過程中的阻力。
隨著城市化進程的不斷加快,鄉土文化正面臨著被損毀、破壞甚至消失的困境。后備人才缺乏主體性、文化傳承缺乏創新性、文化融合缺乏調適性是鄉土文化面臨消亡危機的重要原因,對提升鄉土文化的內涵和形成健康的鄉村文化生態造成嚴重威脅。
鄉土文化人才發展不足指缺乏傳承鄉土文化的人才。鄉土文化傳承主體斷檔是鄉村文化建設發展存在的主要問題,鄉土文化需要被留存、被認識并不斷傳承下去。目前,在鄉土文化繼承性發展方面比較欠缺,主要原因在于鄉土文化繼承人才的缺失和斷代,文化傳承缺乏內生動力,后備人才缺乏主體性,特別是在一些傳統技藝上。
現階段,熟練掌握鄉村傳統技能的人才以老人居多,而年輕一代只有很少一部分人能夠了解和掌握傳統技能的基本功。受城鄉融合、信息化沖擊以及經濟不斷發展等諸多因素影響,當代很多鄉村青年人選擇到經濟發達的城市發展,導致鄉土文化傳承主體缺失,使得鄉村引以為傲的優秀鄉土文化漸漸失去傳承的活力,難以發揮文化振興的功能,從而不利于鄉村振興戰略的順利實施。
鄉土文化得不到傳承與發揚,導致民族失去了“根”[5]。文化傳承失去創新性,也就失去了激發傳承內生動力的活力。鄉土文化具有“鄉土性”的特點,有著自身的歷史局限性。
一方面,鄉土文化是基于傳統自然經濟在鄉村土生土長形成的,其受到鄉村封建宗法禮教的影響。鄉村鄉土文化生于斯、長于斯、必死于斯,其發展是相對穩定和緩慢的。在如今紛繁復雜、快速發展的時代,鄉土文化受自身傳統模式的禁錮,處于對文化創新摸索與徘徊的階段,這在一定程度上成為鄉土文化發展的障礙。
另一方面,一些鄉土文化傳承者思想觀念封建、落后、保守,在此影響下,缺乏對鄉土文化傳承創新的觀念。“傳男不傳女,傳內不傳外”的傳承方式讓鄉土文化逐漸故步自封。人們對鄉土文化的文化價值、經濟價值和社會價值認識不夠,很難從真正意義上實現鄉土文化的創新。鄉土文化呈“分散性”的特點,難以形成規模化的保護機制,加劇了鄉土文化傳承與發展的難度。
現階段,我國主要矛盾已經發生變化,城鄉發展不平衡使得城鄉融合過程中出現許多矛盾,其中城鄉文化融合矛盾是重要的表現之一。鄉村文化振興是扭轉鄉村衰落的有力抓手,城市化快速發展并迅速席卷農村,使鄉土文化受到城市文化的沖擊。城市文化與鄉村文化所依附的物質載體不同,因而文化的性質和內容存在差異。鄉土文化是幾千年來鄉村人民的文化積淀,城市文化相對來說發展時間短、節奏快,二者在融合過程中難免出現“不適”。城市文化被認為是先進的文化,而鄉土文化被認為是落后、愚昧的文化,是被批判的。城市化導致了鄉村文化的空心化、邊緣化和弱勢化[6],二者無法找到平衡點來促進城鄉文化融合。城鄉文化融合還需另尋支撐點來達到互補的狀態。
鄉村是文化的寶庫,鄉土文化的主要載體是鄉村。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只有重視鄉土文化,挖掘和利用好鄉土文化,不斷推動鄉土文化繁榮發展,才能使其成為鄉村振興的不絕源泉、為鄉村振興提供持續的精神動力。應從以下3 個方面探索文化振興的路徑,首先是加強后備人才培養,其次是促進鄉土文化創新,再次是推進鄉土文化融合。只有立足于新時代的發展要求,才能更好地去守護、傳播、傳承和發展鄉土文化。
人民群眾是歷史文化的創造者。離開了人,文化就難以傳承和延續下去。為鄉土文化的發展培養充足的后備人才是鄉村文化振興的前提條件。
首先,要加大宣傳力度,傳播優秀的鄉土文化。為鄉土文化培養文化傳承后備人才的前提是人們對鄉土文化有一定的了解,要熱愛并認可鄉土文化,因而需要加大對鄉土文化的宣傳力度,讓更多的人認識到優秀的鄉土文化是中華文明的瑰寶,對于鄉村精神文明和鄉村人民生產生活具有重要意義。
其次,要增強鄉村人民對鄉土文化的認同。可以通過特殊節假日舉辦民俗文化活動,開展傳統技藝免費學習的活動,鼓勵青年一代積極參與,切身感受鄉土文化的能量。盡管時代在不斷發展,但是鄉土文化所具有的精神內涵一直在,并將一直影響著一代又一代的年輕人。通過對鄉村人民進行鄉土文化的內容、形式、廣度和深度的認同教育,可增強鄉村人民對鄉土文化的情感認同,為鄉土文化培養“接班人”創造有利的條件。
再次,要堅持鄉村人民主體性原則。鄉村人民是鄉土文化的建設者和直接受益者,其最了解鄉土文化對于自身生產和生活的影響。任何剝奪鄉村人民主體性的行為,都會使其對鄉土文化傳承產生排斥性。應尊重鄉村人民主體創造性,只有當其主動把鄉土文化當做一種日常需求,才能更積極地學習傳承和發展鄉土文化。
首先,要更新觀念,重新定位鄉土文化的價值。一些鄉土文化的“鄉土性”表現在思想觀念的落后與保守,應積極引進有利于鄉村振興發展的先進文化,幫助鄉村人民重塑新觀念,形成適應現代社會生產生活的行為方式。經濟社會的發展催生鄉土文化順應時代的變化而變化,因而要重新審視鄉土文化在新時代的價值所在,在幫助鄉村人民革除陋習的同時,塑造良好的鄉村文化氛圍。
其次,要與時俱進,善于結合新時代的內容。一方面,鄉土文化要堅持創造性轉換與創新性發展。并不是所有的鄉土文化都是優秀的鄉村文化,故而要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對不能適應當前社會發展的鄉土文化進行及時改進,跟不上時代者必被淘汰。只有經得起不同歲月考驗的鄉土文化,才有可能成為優秀的鄉土文化,從而與時代接軌發展成為鄉村人民喜聞樂見的文化形式。另一方面,要優化鄉土文化傳承的內外部環境,促進鄉土文化加快自身發展模式的創新。必要的制度和資金支持能夠改變文化創新的方式和方法。為了促進鄉土文化創新創設良好的環境,加速鄉土文化破舊立新、樣式常新而意蘊永恒,是鄉土文化的意義和生命力。
文化的不斷融合是筑牢中華民族文化共同體的必然結果,是人類文明匯集的最終歸宿。文化融合是鄉村文化振興的重要因素,鄉土文化的發展必然要經過與其他文化的不斷碰撞與融合才能發展壯大。要在立足于本土文化的基礎上,吸收其他優秀文化,在不斷重組與融合中促進文化多樣性,形成適應人民需要、鄉村振興、時代發展的優秀文化,實現服務鄉村、服務人民的目的。
在城鄉融合的過程中,鄉土文化要糾正城市化的偏向。開放包容的精神是中華民族幾千年的寶貴遺產。城市化發展無法避免,城鄉文化差異性也無法消除,因而在城鄉融合過程中,鄉土文化應該承認和認同先進的城市文化。
隨著城市化的發展,城市文化不斷向鄉村蔓延,鄉土文化正面臨著新的發展局面。實現鄉村文化振興,要鑄好鄉土文化這個靈魂工程。在新的歷史發展下,鄉土文化是樸實而帶有記憶的符號,鄉村要振興,文化要先行。應發展鄉村文化隊伍,培養后備人才,改變鄉土文化斷代傳承的困境,在傳承鄉土文化的基礎上,實現文化創新,積極主動吸收先進的外來文化,促進鄉土文化與其他先進文化的融合,為鄉村文化振興凝聚精神力量,弘揚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在鄉土文化的發展過程中,帶動鄉村經濟發展,讓鄉村持續煥發新的活力,從而實現鄉村振興的最終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