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建龍,黃新化,余豐,鐘德文
福建醫科大學附屬龍巖第一醫院泌尿外科,福建龍巖 364000
結石性膿腎屬于腎臟化膿性感染, 上尿路結石梗阻是誘發疾病發生的主要原因。 結石性膿腎患者的腎組織發生病變、壞死,隨著化膿性感染的持續擴散,進一步加劇腎實質破壞,嚴重損害其腎功能,進而引發全身感染、腎區疼痛等癥狀,危害其生命健康安全[1]。 結石性膿腎患者的臨床治療, 主要采取手術方法, 解除梗阻,取出結石,通暢引流,防止化膿性感染繼續擴散,有效控制病情進展,改善患者的臨床癥狀[2]。 腔內泌尿外科微創技術是結石性膿腎手術治療的良好選擇, 該治療手法在有效清除結石的同時,保護其腎功能,快速緩解感染癥狀,進而獲得良好的預后[3]。 該研究便利選取該院泌尿外科2018 年1 月—2020 年9 月期間收治的76 例結石性膿腎患者作為研究對象, 探討腔內泌尿外科微創技術的應用效果,現報道如下。
該組研究對象為便利選取該院泌尿外科76 例結石性膿腎患者,征得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及患者、家屬同意,采用抽簽方法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38例。 納入標準:①結合發熱、乏力、腎區疼痛等臨床癥狀,CT 和超聲檢查確診,符合結石性膿腎的診斷標準[4]。②符合微創經皮腎鏡取石術、經尿道輸尿管鏡取石、開放腎切除術的適應癥。 排除標準:①惡性腫瘤。 ②嚴重心、腦、肺、肝功能障礙或嚴重凝血功能障礙[5]。 觀察組中男 17 例,女 21 例;年齡 27~59 歲,平均(43.18±5.26)歲。 對照組中男 19 例,女 19 例;年齡 28~61 歲,平均(44.05±5.09)歲。 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術前 B 超、CT 檢查,確定結石大小、分布情況。 入院給予常規抗生素治療。
觀察組行腔內泌尿外科微創技術:經皮腎鏡、經尿道輸尿管鏡: 入院后立即在超聲引導下用F6 或F8 深靜脈引流管作腎穿刺造瘺引流管,引流腎積液。根據患者全身狀況、結石情況、引流液性狀選擇當天或2~3 d 后行經皮腎鏡或是經尿道輸尿管鏡碎石取石術。 ①經皮腎鏡:連硬麻醉,膀胱截石位,患側常規插入F5 輸尿管導管,改俯臥位,超聲引導下,用原穿刺通道還是另外穿刺目標腎盞,置入導絲,建立經皮腎工作通道,置入腎鏡,吸出膿液后行鈥激光碎石,取出結石。 術后常規放置雙J 管、腎造瘺管。 ②經尿道輸尿管鏡術:全身麻醉, 截石位, 患側常規置入F8/9.8 輸尿管鏡至結石下方,鈥激光碎石,取出結石。 術后常規逆行放置雙J 管,擇日拔除腎穿刺造瘺管。
對照組行傳統泌尿外科腎切除術: 實施傳統開放腎切除術:全麻氣管插管,側臥位,腰腹部經第十一肋間斜切口,充分暴露腎臟,游離患腎,切斷輸尿管,結扎切斷腎動靜脈,完整切除患腎。 術后腎床常規放置橡皮管引流。
①臨床療效: 觀察兩組患者經過手術治療后的恢復情況,對于臨床療效做出評價,顯效:影像學檢查提示膿液、結石完全清除,發熱、乏力、腎區疼痛等癥狀基本消失;有效:影像學檢查提示無膿液、結石殘留,發熱、乏力、腎區疼痛等癥狀顯著減輕;無效:影像學檢查提示膿液、結石殘留,伴有明顯的發熱、乏力、腎區疼痛等癥狀。 治療有效率=(顯效例數+有效例數)/總例數×100.00%[6]。 ②術中出血量和住院時間:手術治療期間,記錄兩組患者的出血量、出院時間,比較兩組的差異[7]。③炎癥因子水平:術后恢復期間,采集患者的空腹靜脈血, 應用全自動生化分析儀, 進行血清C 反應蛋白(CRP)、血沉(ESR)、降鈣素原(PCT)等炎性因子指標的檢測。 CRP、ESR、PCT 等指標水平越低,說明氧化應激炎性反應的發生風險越低[8]。
采用SPSS 19.0 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處理,計量資料以()表示,采用 t 檢驗;計數資料采用[n(%)]表示,采用 χ2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觀察組患者的治療有效率高于對照組,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 1。

表1 兩組患者治療效果對比[n(%)]
觀察組患者的并發癥發生率低于對照組,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 2。

表2 兩組腎患者術后并發癥發生情況對比[n(%)]
觀察組患者的術中出血量、住院時間短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 3。
表3 兩組患者術中出血量及住院時間對比()

表3 兩組患者術中出血量及住院時間對比()
組別 術中出血量(mL) 住院時間(d)觀察組(n=38)對照組(n=38)t 值P 值49.26±5.72 113.82±12.94 28.130<0.05 5.23±1.04 8.95±1.67 11.656<0.05
觀察組患者的CRP 水平、ESR 水平、PCT 水平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 4。
表4 兩組患者術后炎癥因子水平對比()

表4 兩組患者術后炎癥因子水平對比()
組別CRP(mg/L)ESR(mm/h) PCT(ng/mL)觀察組(n=38)對照組(n=38)t 值P 值36.09±5.14 42.81±4.93 5.816<0.05 13.82±4.09 39.67±3.82 28.473<0.05 4.12±1.54 5.98±1.39 5.527<0.05
結石性膿腎是上尿路結石梗阻患者的常見合并癥, 高壓腎盂內的膿尿滲入腎實質引起腎組織化膿性感染,對于腎功能形成嚴重的損害[9]。 細菌和毒素入血導致敗血癥、膿毒血癥、彌漫性血管內凝血、感染性休克、多臟器功能損害甚至死亡[10]。在結石性膿腎的臨床治療中,需要通過手術解除梗阻、取出結石、清除膿液、通暢引流,進而有效控制病情進展,保護腎功能[11]。
傳統泌尿外科腎切除術是直接將患腎切除, 并清除膿液。 實施腎切除術,雖然可以有效清除腎臟組織內結石和膿液,但也會形成嚴重的手術創傷,破壞患者生理環境,術后恢復較為緩慢[12]。術后恢復期間,患者往往會受到腎區疼痛、惡心嘔吐等不適癥狀的困擾。 傳統泌尿外科腎切除術治療后,結石清除不徹底,易出現結石殘留的情況,增加疾病的復發風險。 到目前為止,膿腎切除術在結石性膿腎治療中的應用仍存在許多爭議[13-14]。在結石性膿腎的臨床治療中,應該選擇更為安全、可靠的治療方式。
為了提高手術治療的安全性, 減少手術并發癥對術后康復的干擾和影響, 目前更多選擇腔內泌尿外科微創技術進行治療, 可以選擇經皮腎鏡碎石取石術獲經尿道輸尿管鏡碎石取石術。 手術治療過程中,穿刺目標腎盞,建立經皮腎穿刺造瘺通道,通暢引流,防止炎癥擴散[15-16]。 在通道內負壓吸引膿液、鈥激光碎石等操作,既能清除膿液、結石,又能減輕手術創傷,對于殘存腎功能的保護有積極的影響, 為患者術后快速康復創造了良好的條件,避免受到發熱、出血、感染等并發癥的困擾。 相比于傳統泌尿外科腎切除術,腔內泌尿外科微創技術顯然是更為安全、可靠[17]。
該組研究結果顯示, 應用腔內泌尿外科微創技術治療后,94.74%的觀察組患者得到有效地治療,2.63%的患者在術后恢復期間出現并發癥。 經過傳統泌尿外科腎切除術治療后,76.32%的對照組患者得到有效地治療,21.05%的患者在術后恢復期間出現并發癥。 相比之下, 腔內泌尿外科微創技術在結石性膿腎臨床治療中的應用療效優于傳統泌尿外科腎切除術, 術后并發癥發生風險比傳統泌尿外科腎切除術更低。 觀察組患者的術中出血量為(49.26±5.72)mL,明顯比對照組更低(P<0.05)。 觀察組患者在術后(5.23±1.04)d 順利出院,比對照組更短(P<0.05)。腔內泌尿外科微創技術的應用,可以有效提高結石性膿腎手術治療的安全性, 縮短患者的康復時間。 與此同時, 觀察組患者術后的CRP、ESR、PCT 等炎性因子指標均低于對照組,由此可見,腔內泌尿外科微創技術的應用, 能夠避免誘發機體的氧化應激炎性反應, 進而達到降低術后并發癥發生風險的目的,有助于患者的快速、良好恢復。在劉蕾等[18]人的臨床研究中,50 例結石性膿腎患者分別接受泌尿外科腔鏡技術治療(觀察組25 例)和常規腎切除手術治療(對照組25 例), 觀察組患者的并發癥發生率為4.0%,顯著低于對照組(24.0%)。 由此可見,應用泌尿外科腔鏡技術治療結石性膿腎, 可以有效降低術后并發癥發生風險,充分驗證該組研究結論。 該研究報道與該研究均采取分組對照的方式, 對比分析腔內泌尿外科微創技術、傳統泌尿外科腎切除術的應用療效,根據研究結果,得出一致性的結論:腔內泌尿外科微創技術是更為安全、 有效的手術治療方法。 該研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由于結石性膿腎患者的樣本量較少,得出的研究結果并不能完全反映出腔內泌尿外科微創技術的優勢和不足,仍需要擴大樣本量,更加深入地進行研究,進一步了解腔內泌尿外科微創技術在結石性膿腎臨床治療中的應用價值。
綜上所述, 腔內泌尿外科微創技術是治療結石性膿腎的理想選擇,可以有效控制感染,減輕患者的臨床癥狀,保護腎功能,加快康復進程,具有出血少、并發癥低,療效好,安全性高等優點,值得臨床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