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萍
濰坊市中醫院東院區脾胃病科,山東濰坊 261061
消化性潰瘍為臨床常見慢性疾病,屬于消化內科常見病之一, 目前該疾病的發病率正隨著人們飲食習慣、生活方式、工作節奏等因素的變化而呈現出逐年增長的趨勢,對患者身心健康帶來不利影響[1-2]。 該疾病在患病后往往容易出現病情反復發作的情況,因此也會對患者睡眠質量帶來一定的影響[3]。 面對這一情況,應當積極開展有效的臨床診治工作,而治療的同時,采取科學的臨床護理手段同樣非常關鍵[4-5]。 通常情況下臨床多以常規護理方法為主,雖然有一定的護理效果,不過其內容大多較為固定,無法滿足不同類型患者的實際需求,因此往往存在著一定的局限性[6]。 隨著我國中醫學文化研究的不斷深入,臨床護理工作也開始逐漸將中醫護理干預手段融入其中,并通過中醫情志護理、辨證施護、穴位按摩、中藥貼敷等手段開展針對性的護理干預,確保患者在接受診治的同時,能夠滿足其個性化需求,使整體護理效果得以有效提升[7]。 為深入分析中醫護理干預在臨床護理中的應用療效, 該文方便選取 110 例在 2019 年 2 月—2020 年 8 月來院接受診治的消化性潰瘍患者展開對比研究,現報道如下。
方便選取該院收治的110 例消化性潰瘍患者為研究對象,以隨機抽簽的方式作為該次分組原則,患者被分別納入到參考組(n=55)和研究組(n=55)中。 參考組患者中男性26 例,女性29 例;年齡 25~70 歲,平均年齡(49.02±2.84)歲;病程 3 個月~12 年,平均病程(6.24±1.52)年;按照潰瘍位置進行劃分,包括20 例胃潰瘍患者、27 例球部潰瘍患者及8 例復合型潰瘍患者;按照婚姻狀況進行劃分, 包括42 例已婚患者及13 例未婚患者。 研究組患者中男性27 例,女性28 例;年齡26~69歲,平均年齡(49.11±2.77)歲;病程 4 個月~13 年,平均病程(6.19±1.48)年;按照潰瘍位置進行劃分,包括19例胃潰瘍患者、26 例球部潰瘍患者及10 例復合型潰瘍患者;按照婚姻狀況進行劃分,包括41 例已婚患者及14 例未婚患者。 兩組一般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 (P>0.05),具有可比性。 該次研究所選病例已經過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
納入標準:①經過臨床診斷符合消化性潰瘍患病標準的患者;②可以正常溝通交流,具有清醒自主認知功能的患者;③視力及聽力經過測試均為正常的患者;④年齡≥18 歲的患者;⑤對研究內容知情同意,并于知情同意書確認簽字的患者。
排除標準:①缺少清醒的自主意識,或存在精神障礙類疾病的患者;②處于哺乳期或妊娠期的患者;③患有惡性腫瘤的患者;④患有嚴重器質性疾病的患者;⑤缺少良好依從性,或中途退出參與研究的患者;⑥臨床資料殘缺不完整的患者。
針對參考組患者采取常規方法護理, 主要內容包括入院時常規宣教(即帶領患者了解院內環境,科室責任人及相關注意事項等)、健康知識普及(包括疾病產生的原因,常見治療方法及相關護理注意事項等)、出院指導(如常規飲食指導、運動指導、心態調節)等。針對研究組患者采用中醫護理干預方法,主要內容如下。
(1)情志護理:①移情易性:面對不良情志較為嚴重的患者,可以采用計劃性、針對性注意力轉移的方式引導其將關注重點放在其他事情上, 例如可通過對患者興趣愛好進行了解,然后鼓勵并引導其多參與其中,使患者能夠通過打太極拳、聽音樂等方式舒緩壓力。 ②順情從欲: 該方式在應用的過程主要鼓勵患者積極表達自身內心想法,并盡可能聽取其意見,順應其想法,最大限度滿足患者的內心訴求。 一方面可以對患者滿意度的提升帶來積極作用, 另一方面還有助于改善其遵醫行為。 ③情志相勝:該方式主要是以中醫相克理論為基礎, 通過采用其他情志產生對不良情志的克制作用。 例如,若患者存在憂思過度的情況,則可以引導其在日常生活中多增加喜劇類節目的觀看, 或閱讀一些情感幽默的文章,使之不良情緒能夠得到良好釋放,進一步實現以喜勝憂的作用。
(2)辨證施護:若患者屬于脾胃虛寒型,則在飲食方面應當指導患者適當增加桂圓、 大棗等補中益氣食物的攝入,實現健脾益胃,散寒之痛的效果;若患者屬于肝胃郁熱型,則在飲食方面應當指導其適當增加山藥、首香等活血健胃類食物的攝入,實現泄熱疏肝、和胃止痛的效果;若患者屬于胃陰虧損型,則指導其在飲食方面適當增加雪梨、 百合、 蜂蜜等生津止渴類食物的攝入,實現養陰益胃、理氣止痛的效果。
(3)穴位按摩:指導患者調整體位至平臥位,全身自然放松,按照順序依次選穴,具體主要包括中脘穴、雙側足三里穴、雙側太沖穴等[8]。 針對以上穴位進行按摩時,常見的手法包括揉、點、按、摩等,按摩過程中注意對力度的控制,并適當詢問患者的感受,在其機體可承受范圍內予以按摩,注意應當以循序漸進為原則,2次/d,每次每個穴位均按摩10 min 左右。
(4)穴位貼敷:方劑組成包括吳茱萸、五倍子、高良姜各30 g;細辛、白芷、白胡椒、丁香各15 g;砂仁、沉香各20 g,將以上中藥充分混合干燥后研磨成細粉,取10 g藥粉,經姜汁或食醋調和成高糊狀,在雙側涌泉穴進行貼敷,另外還可選擇雙側胃俞穴、雙側足三里穴及中脘穴,若患者存在氣滯證,則配合雙側肝俞穴,若存在脾胃虛寒證,則配合雙側脾俞穴[9]。每隔1 d 貼敷1 次,患者病情不同,帖敷時間不同,通常情況下每次貼敷時間控制在4~6 h 左右,若為脾胃虛寒證,則可以貼敷12 h。
分析比較兩組患者護理前后負面情緒評分變化情況、睡眠質量變化情況及護理總滿意度。
①負面情緒:通過抑郁情緒評分量表(SDS)及焦慮情緒評分量表(SAS)對患者抑郁情緒及焦慮情緒變化情況作出評價, 以上兩種量表的評分區間均在20~80分之間,分值越高,則代表患者負面情緒越嚴重。
②睡眠質量: 通過匹茲堡睡眠質量評分量表(PSQI)對患者睡眠質量變化情況作出評價,該量表的具體內容主要包括7 個方面,每個方面的評分0~3 分,分值越高,則代表患者睡眠質量越差。 該次主要選擇其中的4 個方面進行評價,即入睡時間、睡眠效率、睡眠時間及主觀睡眠質量。
③護理總滿意度[10]:通過“院內自制患者滿意度評價表”對患者整體滿意情況作出評價,其內容主要涵蓋護理禮儀、健康教育、溝通能力及服務主動性,每項內容的評分范圍均在0~25 分之間, 其總分結果即在0~100 分之間,結合患者評分結果做出滿意度劃分,包括十分滿意(90~100 分)、一般滿意(60~89 分)、不滿意(0~59 分),護理總滿意度計算方法為:十分滿意率+一般滿意率=護理總滿意度。
采用SPSS 23.0 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以()表示,組間差異比較采用t 檢驗;計數資料以[n(%)]表示,組間差異比較采用 χ2檢驗。 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研究組與參考組護理前負面情緒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護理后均有降低,且研究組低于參考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護理前后負面情緒評分對比[(),分]

表1 兩組患者護理前后負面情緒評分對比[(),分]
組別 抑郁情緒評分護理前 護理后焦慮情緒評分護理前 護理后研究組(n=55)參考組(n=55)t 值P 值60.85±4.87 60.78±4.73 0.076 0.939 23.85±1.01 30.26±1.25 29.580<0.001 60.71±5.20 60.80±5.17 0.091 0.927 24.41±1.22 30.82±1.34 26.232<0.001
護理前,兩組患者睡眠質量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護理后,均有較大幅度下降,且研究組各項指標均較參考組更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護理前后睡眠質量評分對比[(),分]

表2 兩組患者護理前后睡眠質量評分對比[(),分]
組別研究組(n=55)參考組(n=55)t 值P 值入睡時間護理前 護理后2.08±0.41 2.10±0.39 0.262 0.793 1.11±0.35 1.70±0.28 9.762<0.001睡眠效率護理前 護理后睡眠時間護理前 護理后2.10±0.38 2.11±0.40 0.134 0.8933 1.05±0.26 1.67±0.33 10.944<0.001 2.13±0.40 2.10±0.37 0.408 0.683 1.14±0.32 1.80±0.27 11.690<0.001主觀睡眠質量護理前 護理后2.02±0.64 2.05±0.53 0.267 0.789 1.02±0.33 1.68±0.27 11.479<0.001
研究組護理總滿意度顯著高于參考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 3。

表3 兩組患者護理總滿意度對比[n(%)]
消化性潰瘍在臨床中主要包括胃潰瘍及十二指腸潰瘍等, 目前該疾病在臨床中的發病率處于逐年增長的趨勢,導致其產生的原因主要包括飲食不當、不良生活習慣、作息不規律等[11]。一旦患病,則需要結合患者病情予以針對性的臨床診治,且目前多以藥物治療為主,但在治療過程中,患者往往需要承受疾病的困擾,再加上擔心疾病的進一步惡化及家庭經濟負擔等,均會產生程度不同的心理壓力,進而誘發多種負面情緒的出現[12-13]。 受此影響,患者消化系統血液循環將會出現異常,對疾病的恢復帶來不利影響。 面對這一現狀,應當在患者接受臨床醫治的同時,配合有效的護理干預手段,然而單純依靠常規護理方法已經無法滿足臨床實際需求,因此尋求一種新穎、科學的護理方式已成為目前護理工作開展的重點內容[14-15]。
中醫認為,消化性潰瘍屬于“胃脘痛”“痞滿”等范疇,認為導致該疾病產生的主要因素為七情刺激、飲食不節、內外勞倦等,其中以情志因素影響尤為關鍵[16-17]。因此在對患者實施中醫護理過程中, 首先對其施以情志護理,并根據其癥狀表現予以辨證施護,使護理工作更具針對性,一方面可以促進患者遵醫行為的提升,另一方面還能夠有效改善患者對于護理人員的滿意度,使護患關系能夠更進一步[18-19]。 接下來通過穴位按摩及穴位貼敷的方式促進患者機體的恢復, 由于疾病的病位在于脾胃,其經脈循行主要在機體的上腹部,通過實施穴位按摩及貼敷的方式, 可以對胃腸氣機產生良好的調節效果,并對其疼痛不適癥狀加以改善,使胃黏膜得到有效保護,進一步提升潰瘍部位恢復速度[20-21]。 如此一來,患者不適癥狀得到良好改善,其睡眠質量也會因此得以提高。
該次數據統計結果顯示, 與參考組護理后抑郁情緒評分(30.26±1.25)分、焦慮情緒評分(30.82±1.34)分相比,研究組(23.85±1.01)分、(24.41±1.22)分均明顯更低(P<0.05),該結果與呂璟等[22]在相關研究中指出觀察組干預后 SAS 評分(37.64±6.72)分、SDS 評分(39.15±6.48)分顯著低于對照組(43.25±6.38)分、(45.84±6.53)分的評定結果一致, 說明中醫護理干預手段對于改善患者的不良情緒具有重要作用。 此外,與參考組護理后入睡時間、睡眠效率、睡眠時間及主觀睡眠質量評分結果相比,研究組同樣均顯著更低(P<0.05),再次說明該護理手段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睡眠質量。 同時與參考組患者護理總滿意度相比,研究組顯著更高(P<0.05),可見該方式對于提升患者滿意度意義重大。
綜上所述, 消化性潰瘍患者在接受臨床護理過程中,運用中醫護理干預手段可以有效改善其負面情緒,提升其睡眠質量,患者對此更為滿意,因此該方式在臨床中的應用價值突出,更加適合深入推廣普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