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雪梅,江麗琴
宜興市人民醫院眼科,江蘇宜興 214200
在眼底病變檢查中,熒光眼底血管造影應用十分普遍,能夠有效診斷視神經、視網膜、脈絡膜病變[1]。 在熒光眼底血管造影檢查中,隨著血液運行,熒光染料可以到達眼底, 進而對眼底血管細微結構與微循環變化予以動態觀察,同時明確血管組織生理病理改變,為眼底病變診斷、治療及預后評估提供了可靠的指導依據[2-3]。然而,在熒光眼底血管造影檢查中,造影劑會引發一系列不良反應,致使患者出現負面情緒,對檢查結果產生不良影響。 所以,為了保證熒光眼底血管造影檢查結果準確、可靠,必須加強護理工作的落實。 基于此,該文現以2017 年8 月—2020 年8 月在該院進行熒光眼底血管造影的94 例患者為研究對象,探討程序化護理實施效果,現報道如下。
方便選取在該院進行熒光眼底血管造影的94 例患者為研究對象進行分組,分組方法為隨機數表法,組別為對照組與研究組。 納入標準:①經檢查確診為眼部病變;②無藥物過敏史;③知曉研究目的,并簽署《知情同意書》。 排除標準:①存在精神疾病或者認知障礙者;②伴有肝、腎等功能嚴重異常者;③伴有急性心包炎或者心絞痛者;④合并心源性休克者;⑤妊娠期或者哺乳期女性;⑥依從性較差,未能配合完成檢查者。 對照組患者 47 例,年齡為 25~76 歲,平均為(55.28±4.17)歲;男性25 例,女性22 例;文化水平為小學及以下3 例,初中10 例,高中16 例,大專及以上18 例。 研究組患者47 例,年齡為 20~76 歲,平均為(54.81±4.76)歲;男性26 例,女性21 例;文化水平為小學及以下4 例,初中11 例,高中15 例,大專及以上17 例。兩組患者年齡、性別、文化水平數據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該次研究獲得了倫理委員會的審批。
對照組患者實施常規護理,具體內容如下:①在患者進行檢查之前,詳細了解患者病史、過敏史等情況,對于伴有肝腎功能異常、患有青光眼的患者,不可進行熒光眼底血管造影檢查。 ②對于伴有重度高血壓、心臟病的患者來說,必須先給予對癥治療,在患者病情穩定后進行熒光眼底血管造影檢查。 ③詳細向患者及其家屬介紹熒光眼底血管造影檢查的流程、目的、可能出現的不良反應以及相關注意事項等內容, 以此讓患者做好心理準備,確保檢查順利完成。 ④為了確保熒光眼底血管造影檢查能夠順利完成, 應指導患者進行造影體位、眼位模擬訓練。 ⑤在進行熒光眼底血管造影檢查前30 min,做好瞳孔準備,即利用復方托吡卡胺滴眼液(國藥準字J20180051,規格:10 mL)進行散瞳,滴入結膜囊,1 滴/次, 間隔 5 min 后再滴第 2 次,15~20 min 散瞳最大。 ⑥靜脈注射5 mL 熒光素鈉注射液 [國藥準字H20130649,規格:5 mL:0.5 g(10%)],注射后 8 s 予以連續攝影,開始 1 張/s,連續 10 s,30 min 內適當間隔拍攝。 ⑦在完成熒光眼底血管造影檢查后,觀察30 min,患者未出現不良反應即可離開。 向患者及其家屬說明,造影劑注射后球結膜、皮膚黃染為正常情況,可在6~12 h內自行消失,且造影劑經由肝腎代謝,小便呈黃綠色,可在24~36 h 內自行消失,不會影響身體健康,不需要特殊處理。 此外,叮囑患者多喝水(≥2 000 mL/d),促進排尿。
研究組患者實施程序化護理, 具體內容如下:(1)護理評估。 在患者檢查之前,對患者病史、家族史、過敏史進行詳細詢問, 評估患者對熒光眼底血管造影檢查的了解,并充分評估患者心理狀態。(2)護理診斷。分析整理患者的臨床資料, 并進行分類診斷, 比如過敏體質、知識缺乏、心理緊張、理解能力差等。 (3)護理目標。積極和患者交流, 向患者詳細說明熒光眼底血管造影檢查的流程、目的等情況,提高患者對熒光眼底血管造影檢查的認知, 并認真解答患者的疑問, 消除患者顧慮,讓患者盡量放松心情,提高患者信心,以此確保檢查順利完成。(4)護理措施。①預防護理:詳細了解患者基本情況,對患者進行熒光素鈉過敏試驗,以此預防過敏情況的發生。 ②心理護理:充分評估患者心理狀態,根據患者實際情況,給予針對性疏導與安慰,減輕患者心理負擔,同時注意溝通技巧,與患者構建和諧、融洽的護患關系,最大限度改善患者不良情緒,調動患者參與積極性,以樂觀的心態面對疾病。 除此之外,認真回答患者提出的問題, 消除患者顧慮, 提高患者治療信心,確保患者能夠積極配合臨床操作,取得理想的臨床效果。 ③造影護理:在熒光眼底血管造影檢查中,必須嚴格控制藥物注射速度,并準備相應的搶救物品,如升壓藥物、抗過敏藥物等。 ④不良反應護理:在熒光眼底血管造影檢查中,如果患者出現面色蒼白、頭暈出汗、心慌、暈厥等反應,必須馬上讓患者平臥,判斷是否為過敏反應。 倘若屬于過敏反應,如出現蕁麻疹、皮膚瘙癢等癥狀,必須馬上急救,皮下注射1 mg 腎上腺素(國藥準字 H12020526,規格:1 mL:1 mg),肌內注射 10 mg地塞米松(國藥準字 H42021493,規格 1 mL:2 mg),同時馬上建立靜脈通道,給予吸氧,密切觀察患者生命體征變化,如果患者血壓降低,及時給予升壓藥物。 此外,若患者出現氣促、胸悶、心悸等癥狀,應馬上停止檢查,取患者平臥位,予以5 mg 地塞米松靜注,并及時吸氧,必要時請麻醉科或者內科醫師協助監護。 ⑤無菌操作護理:在實際操作中,應嚴格執行無菌操作原則,并加強醫務人員的配合,保證各項操作有序落實。 同時,妥善固定穿刺血管,以免給藥時出現意外事件。 此外,對注射部位予以密切觀察, 一旦出現外滲情況, 馬上停藥,給予對癥處理。 ⑥在完成造影檢查之后,觀察患者30 min,未出現不良反應即可離開。此外,叮囑患者及其家屬觀察24 h,以免存在遲發型過敏反應,并向患者說明短時間內會出現畏光、視近物模糊等癥狀,不可直視強光,可佩戴墨鏡,一般3~4 h 后瞳孔恢復正常。
①不良反應:包括頭暈出汗、惡心嘔吐、瘙癢打噴嚏、過敏性休克。
②心理狀態評分: 利用焦慮自評量表對患者護理前后焦慮程度進行測評,分值范圍0~100 分,評分越低越好; 利用抑郁自評量表對患者護理前后抑郁程度進行測評,分值范圍0~100 分,評分越低越好。
③護理滿意度: 利用自擬調查表對患者護理滿意度進行測評, 分值范圍0~100 分,≥90 分為非常滿意,60~89 分為比較滿意,<60 分為不滿意, 滿意度為非常滿意率與比較滿意率的總和。
采用SPSS 22.0 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采用()表示,進行 t 檢驗;計數資料采用[n(%)]表示,進行 χ2檢驗。 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研究組不良反應發生率為8.51%, 明顯低于對照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 1。

表1 兩組患者不良反應發生情況進行比較[n(%)]
兩組護理前焦慮、 抑郁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與對照組比較,研究組護理后焦慮、抑郁評分明顯降低,數據分別為(35.67±4.28)分、(36.24±4.19)分,對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 2。
表2 兩組患者護理前后心理狀態評分比較[(),分]

表2 兩組患者護理前后心理狀態評分比較[(),分]
組別 焦慮護理前 護理后抑郁護理前 護理后研究組(n=47)對照組(n=47)t 值P 值56.58±5.86 56.72±5.69 0.118 0.907 35.67±4.28 41.25±4.67 6.039<0.001 55.76±5.64 55.29±5.73 0.401 0.690 36.24±4.19 41.58±4.71 5.807<0.001
研究組護理滿意度為95.74%, 與對照組相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 3。

表3 兩組患者護理滿意度比較[n(%)]
熒光眼底血管造影檢查是診斷眼部病變的重要手段,造影劑主要選用熒光素鈉,具有安全無毒的特點,且不參與機體代謝分解,可在24~48 h 內經由腎臟排出體外[4]。 然而,在實際檢查過程中,因為患者體質、情緒等情況差異,加之藥物注射速度、濃度、劑量等差異,導致患者會出現不同程度的不良反應,如頭暈出汗、惡心嘔吐等[5-7]。 所以,在熒光眼底血管造影檢查過程中,為了確保檢查順利完成,取得準確的檢查結果,必須加強護理工作的落實,有效調節患者情緒,預防不良反應。
程序化護理作為一種系統、全面的護理方法,能夠針對患者的實際情況,提供恰當的護理服務,不僅有助于預防不良反應的發生,還可以調節患者不良情緒,提高患者護理滿意度[8-10]。 在熒光眼底血管造影檢查中應用程序化護理,能夠事先評估患者病情及身心狀態,從而及時排除不適宜進行檢查的患者, 有效減少不良反應的發生;通過對患者造影檢查反應的觀察,及時發現異常情況,進而給予對癥處理;對特殊群體予以個性化護理,比如對于心臟病、高血壓患者,應在病情治療穩定后進行檢查,并準備好相應的急救物品,確保患者生命安全[11-13]。 該文研究結果顯示:研究組不良反應發生率為 8.51%,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 此結果與馬秀艷等[14]的研究報道十分相似:研究組不良反應發生率為11.67%,顯著低于對照組(P<0.05)。由此說明,通過程序化護理的實施,能夠顯著減少患者不良反應的發生,究其原因可能為:程序化護理的針對性更強,能夠提前了解患者的具體情況,從而做好預防措施,降低不良反應發生率,臨床應用價值非常高。 除此之外,該文研究結果表明:與對照組比較,研究組護理后焦慮、抑郁評分明顯降低,數據分別為(35.67±4.28)分、(36.24±4.19)分(P<0.05); 研究組護理滿意度為 95.74%, 與對照組相比,顯著提高(P<0.05)。 此結果與徐俊梅[15]的文獻報道基本相符,數據如下:觀察組護理后焦慮、抑郁評分分別為(34.04±2.95)分、(33.52±2.77)分,顯著低于對照組(P<0.05);觀察組護理滿意度為95.74%,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究其原因可能為:通過程序化護理的實施,能夠充分評估患者心理狀態, 從而給予針對性疏導與安慰,讓患者能夠盡量放松心情,以此調節患者不良情緒,并密切觀察患者注射造影劑后的反應,根據患者實際情況,提供必要的護理服務,以此滿足了患者的各項需求,從而能夠有效降低患者焦慮、抑郁程度,提高患者護理滿意度[16-20]。
在熒光眼底血管造影中實施程序化護理時, 應對以下內容予以高度重視: ①在進行熒光眼底血管造影前, 應對患者病情、 身體狀態及心理狀態予以充分了解,并排除伴有哮喘、肝腎功能不全、心臟病的患者。 ②在進行熒光眼底血管造影時, 患者可能會出現一過性嘔吐、惡心等不良反應,導致患者造影受到影響,為此,必須加強心理疏導的應用,及時疏導患者不良情緒,緩解患者不適癥狀,以此確保造影工作順利完成。 ③對于特殊群體來說,應針對患者的實際情況,給予個性化護理服務,如對于糖尿病患者與老年患者來說,因瞳孔括約肌組織變性或者虹膜血管硬化,使得散瞳時間延長;對于部分腎衰竭患者來說, 造影后馬上予以血液透析治療不會出現嚴重不良反應, 可對此類患者開展造影工作。 ④在進行熒光眼底血管造影時,必須準備好相應的急救物品與葡萄糖注射液, 以此預防糖尿病患者出現低血糖現象,并叮囑患者不可空腹進行造影,以免因為出現應激反應,導致患者出現心慌、乏力、出冷汗等不適癥狀,影響造影順利完成。 為確保護理工作全面落實,應對護理人員進行專業、系統的培訓,以此提高護理人員的綜合素質,為患者提供全面、系統、優質的護理服務。
綜上所述, 熒光眼底血管造影患者實施程序化護理的效果更加理想,不僅可以減少不良反應的發生,調節患者心理狀態,還可以提高患者護理滿意度,是一種值得臨床推薦應用的護理方法。 然而,該次研究尚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比如選取的研究對象數量比較少、選定的研究范圍比較小等, 使得研究結果不能代表熒光眼底血管造影檢查的所有情況,因此,為了進一步提高研究結果的全面性與準確性, 可適當增加研究對象的選取數量,擴大選定的研究范圍,以此為熒光眼底血管造影檢查的護理提供可靠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