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A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21)-45-352
社會的發展,農村土地的流轉,農村越來越多的人涌向城市去打工,農民的生活得到了改善,但卻把他們的子女留在農村,從而產生了留守兒童。因為父母長期不在身邊,這些孩子們的教育狀況、生活狀況、心理狀況等存在嚴重問題, 對他們人格的形成和教育形成了一定的影響,留守兒童問題成為了教育的新課題。針對這個問題,我們展開了對“留守兒童”教育問題研究的嘗試和探索,根據我們三年的跟蹤研究,總結出了留守兒童存在的主要問題及其一些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
一、農村留守兒童教育存在的問題
1.監護人的監管職責不到位。由于父母外出務工,“留守學生”往往交給祖輩或親屬照看,委托監護人往往不甚明確自己的監管職責,而這些監護人對“留守學生”的監管只是給予他們生活的照顧,認為只要滿足他們生活的需要即可,卻忽視了思想道德教育,他們也因為年齡大,自己知識的匱乏,對這些兒童在學習上或是無從顧忌或是沒有能力輔導。從而致使大多數孩子的學習成績不理想。
2.缺少父母的關愛。調查表明,80%以上打工的父母一年甚至幾年回家一次。父母長期遠離這些留守兒童,對他們的關心偏少,久而久之,這些孩子因為心靈的空虛對他們的生活、學習、性格、心理等方面產生了一定的影響。實踐證明,得到父母關愛越少的孩子,他們的性格越孤僻,越容易產生偏激的心理。
3.學習自覺性大多數較差。由于一些“留守學生”的學習基本無人照看,他們往往形成了很多的不良學習習慣,如不愛完成作業,上課注意力不集中,
愛搞小動作,對學習沒有興趣,學習成績不理想。
意識突出,孤獨,離群,他們有任何心事都不會去和他人說,他們很少有自己的朋友。二是心理不健全,他們膽怯,上課時也不敢主動舉手發言,有時也很偏激,敏感。有時有暴力傾向,一旦發作,無法控制自己。三是亂花錢。“留守學生”的祖輩和父母大多缺少正確的教育方法,對其溺愛有加,造成其比較任性, 花錢無計劃。監護人對他們大多是百依百順,給孩子造成較大的負面影響。
5.家庭和社會教育成了農村“留守學生” 教育管理鏈上的一個薄弱環節。其一表現在家庭未能在課外取得較好的監管作用, 也缺乏與學校的聯系,故而孩子在校學習、生活等情況未能得到及時有效的溝通。其二表現在社會上的一些不良風氣也直接影響到這些“留守學生”的健康成長。
二、解決農村留守兒童教育的對策
針對存在的問題,我們在研究過程中采用的方法和手段歸納起來有以下幾個方面:
1.建立“留守兒童”專項檔案。
通過調查問卷、家訪等方式,摸清留守兒童的基本情況,作為老師我們要對孩子的情況做到了如指掌:
一要清楚學生基本情況(姓名、性別、出生年月、性格特點、興趣愛好、健康狀況等);二要清楚監護人情況(姓名、 地址、聯系電話);三要清楚外出家長情況(姓名、務工地址、聯系電話);四要清楚教育管理對策(班主任要分析問題行為的成因、 制定策略、選擇方法、提高工作的針對性和實效性);五要清楚班主任工作目標(要求班主任努力做到:“留守兒童”不輟學、學習不掉隊、心理人格健康成長)。
2.實行校內關愛機制
教師一要與“留守學生”多談心交心,要讓他們相信我們,敢于向我們吐露心聲,這樣便于掌握他們的學習、思想、生活狀況,多給予他們鼓勵和肯定,既要讓他們看到自己的優點,增強信心,又要讓他們知道自己的不足,找準前進的方向;二要多組織充滿人情味的活動,如在父母節和生日時送上一聲祝福,開展“給遠方親人的一封信”等征文活動,使缺乏父母關愛的“留守學生”感受到溫暖的同時也要讓他們懷著一顆感恩的心前行;三要到“留守學生”家中進行家訪,了解學生的校外表現,指導監護人如何對留守兒童教育管理,幫助他們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困難;四要定期與“留守學生”的父母溝通,讓他們隨時掌握孩子的思想行為的變化,利于共同管理。五要在假期時要與孩子們電話溝通,了解他們的生活和學習情況,讓他們時時處處感受到溫暖和關愛。隨時跟蹤了解這些學生的思想的變化,有利于對他們進行快捷有效的輔導。
3.整合力量,形成校內外監管體系
對學生的教育,不只是靠學校單方面的努力,是需要家校社會聯合共同促進他們健康成長。而留守學生則更需要家校的互相監管,“留守學生”在學校期間,由于有伙伴的陪伴,有老師的關心,他們處處感受著溫暖,會暫時忘卻一些煩惱。可一 旦回到家里,他們那種特有的孤獨感又會油然而生。為了彌補“留守學生”情感的 缺失和填補教育真空,可以建立“三教”相結合的校外關愛機制,架設起溝通學 校、家庭、社會三者之間的橋梁。以班級為單位,組織優等生與留守學生結對子,進行互幫互學。 經常幫助學校了解“留守學生”的校外表現情況,做好“留守學生”品行方面的教育引導工作、定期向學校反映有關情況。從而解決“留守學生”的父母不在身邊缺少關愛、 生活無人照顧的情況。
4.師生聯手,對留守兒童進行幫扶
一是生生聯手。推行“手拉手”活動,同班級優等生固定幫助一名“留守學生”,在課后為其檢查作業,輔導功課,以求共同進步。二是師師聯手。班主任和科任老師聯手,在生活上關心和照顧留守兒童,對他們多看一眼,多問一聲,多幫一把,在活動上優先安排和指導,督促他們積極參加集體活動,讓他們融入到學校大家庭中感受集體的溫暖。使學生開心、家長放心。并要求學生定期與“代理家長”進行思想交流及學習、生活情況匯報,使他們感到老師就是父母。
5.開展專題心理輔導。
6.有些留守兒童總是存在著個別問題和個性問題,他們遇事拿不定主意或者出現偏激行為,而這時的他們需要進行心理疏導,定期與留守兒童溝通。讓他們始終保持著積極陽光的心態。
7.增強教師責任意識,服務意識,對留守兒童積極疏導,放大優點,去掉自卑,樹立自信。讓班主任、讓任課教師與父母都不在家的留守兒童結成幫扶對子, 學校主要領導與心理障礙明顯、性格暴躁的留守兒童結成幫扶對子,通過講成功 人士的故事,講身邊同學的例子,誘發留守兒童樹立正確的學習動機。舉 行豐富多彩的班隊活動。如開展“我留守我快樂”、“在同一片藍天下”“有在 我們身邊”“讓愛與留守兒童同行”“牽手共互同助成長”“說出你心中的話”等主題隊 會,幫助他們樹立自尊心,激發自信心。
這些方法的實施,不僅讓留守兒童情感、心理的需求得到一定的彌補,在教育管理方面出現了好轉,而且在道德、行為、學習等各方面都會促進他們長足的進步。
姓名:朱紅梅,性別:女,出生年月日:1973.09.13,貫籍:浙江,民族:漢,學歷:本科,職稱 :小教高級,研究方向:留守兒童教育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