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_錢曉明
(作者單位系江蘇省昆山市石浦中心幼兒園)

對幼兒園教師而言,幼兒教育是一件復雜的事,良好的生活教育是一件有難度的事。古往今來,教育方式、方法不斷改變,但有些經驗有長久的生命力。陶行知先生針對教育脫離實踐的現狀提出“要解放幼兒的頭腦、雙手、腳、空間、時間,使他們充分得到自由的生活,從自由的生活中得到真正的教育”。隨著時代的變遷,其生命教育理念已被很多人接受,幼兒教師要踐行的教育理論就是要讓幼兒在生活中得到教育,讓幼兒的教育離不開生活。
生命教育需要將教育融入生活,將生命運用于教育。生活教育讓幼兒自主探索和學習,做學習的主人。對加減學習,教師需要提供合適的操作材料,讓幼兒邊玩邊學,寓教于樂的學習方式符合幼兒的年齡特點,例如模擬超市購物,教師可采取實物操作加情景游戲的模式,設置購物游戲的情景,讓幼兒操作,正確的獲取積分獎勵,由易到難,從而理解加法的真正含義、數量關系。陶行知先生對此是很贊成的,這樣“以生活作為中心點”的教育是可取的。
曾經在網上看過這樣一個視頻:一個5 歲的幼兒在教師的協助下手舂水果制作果汁,幼兒雖然動作笨拙,但動作有條不紊。在制作過程中,幼兒不小心舂到了自己的手,但讓人意外的是,幼兒的教師找來冰塊敷手,女孩擦擦眼淚繼續手舂果汁。
很多家長的評論“炸了鍋”,有些人說“幼兒這么小,干嗎讓她自己做果汁”,還有些人說“幼兒的教師心太大了”……但幼兒的教師堅定地說:“盡早培養幼兒的動手能力,幼兒會更受益!”可見,這位教師明白動手能力會給幼兒帶來各種積極影響。教師需要改變自己的教學方法,避免脫離生活、脫離社會實際,要把幼兒的生活技能培養放在重要的位置。
緘默知識是不能用言語來解釋的,它只能證明它的存在,主要是經驗和技能,學習的唯一途徑就是理解和實踐。緘默知識對幼兒的影響遠比書本知識大,由于它不存在規則,只能通過“師父帶徒弟”的方式傳遞,所以在現實生活里,教師和家長都要重視讓幼兒身體力行。比如說,家長若要教育幼兒不能亂扔垃圾、不能挑食,不能只停留在言語上,要以身作則,自己有需要處理的垃圾一定不能隨手扔,自己不喜歡吃的菜不能挑出來。在現實生活中我們會發現,其實我們的行為比起書本上的知識更容易影響到幼兒。因此,教師應該幫助幼兒形成健康、安全、溫馨的心理環境,應該通過自己的言行讓自己成為幼兒的榜樣。
陶行知說:“在生命教育中,教育者無處不在,讓幼兒去體驗,無論是運用體力還是精神力量,幼兒經過大量的體驗,都會有模糊的跡象,能夠有深刻的見解。”在他看來,幼兒教育要注重個人感受,通過手腳獲得實踐經驗,提高知識運用能力。在我的幼兒教育過程中,他們學到的知識幾乎是直接獲得的,他們能通過親自擺弄和操作去感知事物,每當我在區域中投放新的材料時,他們能積極參與,因為這些內容貼近生活、源于生活。幼兒自己動手操作能提升他們的學習興趣,激發他們求知的欲望,同時使他們獲得大量的感性知識。教師與幼兒一起邊做邊學,在幼兒得到發展的同時,教師自身的能力也得到了提高。那么碰到了生活教育的問題我們要怎么解決呢?
幼兒對身邊食物的認知通常是他們的生活經驗,所以生活化的教育很有必要。幼兒往往興趣愛好廣泛,因此教師可以利用這一點對幼兒進行教育及培養。教師必須善于在日常生活的各個方面捕捉幼兒的興趣。比如在午間鍛煉時,我發現幼兒對影子特別感興趣,琪琪告訴我:“老師,我的影子在跟著我一起跑。”我說:“對呀!影子還會很多其他本領呢,你能做出來的動作,影子也能做到。影子可以用來做什么事情呢?”其他幼兒爭先恐后地說:“可以做游戲,玩手影游戲。”我一聽,隔天便在區域游戲中增加了光影游戲的內容,讓幼兒感受影子帶來的奇妙。
只有親自參與實踐才是教育的本質。陶行知先生說:“現實生活教育自古以來就存在,也就是說,它發展到今天,并將繼續存在,直到它達到最高的生活,也就是最高的教育。”教師應該踐行、落實陶先生的教育思想,在不斷摸索中,將“生活教育”理論運用到實踐中,讓幼兒的生活與教育緊密相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