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_沈夏
(作者單位系江蘇省昆山市石浦中心幼兒園)

也許很多教師身邊都有過這樣的事情:在區域游戲選擇環節,部分幼兒不愿意選擇益智區,而其他區域超過了額定人數還是會有幼兒擠進去。為什么會有這樣的選擇?只能說明,個別教師的益智區實踐存在諸多問題,如內容比較難,形式單一,脫離生活實際等。根據《3~6 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的精神,幼兒益智區的開展實施應扎根于幼兒對數學認知的發展水平,必須和幼兒的周圍生活密切聯系,讓每個幼兒以自己的形式、節奏進行游戲,感受數學的魅力,從而愛上游戲、愛上數學學習。為此,我做了以下嘗試。
區域活動具有兩個功能,即教育功能和娛樂功能。在幼兒園區域游戲中,個別教師過多地注重它的教育功能,更在乎活動是否能滿足幼兒的學習需求,而選擇性地忽視了幼兒對娛樂、玩耍的渴望,這容易使區域活動缺少趣味,導致幼兒的興趣降低,游戲積極性也容易被打擊。
教師應細心發現情境,精心設計游戲。生活由一幕幕情境組成,不同的情境中也存在著不同的益智游戲。教師需用一雙善于發現的眼睛敏銳地捕捉到這些游戲的瞬間并整理歸納,再應用于益智區游戲。“蘿卜蹲”游戲很受我們班幼兒的歡迎。他們會主動邀請我參與游戲,那么能否對這個游戲進行拓展呢?在“你快樂,我快樂”的主題中,我們班進行了一個“數字蹲”的游戲,把蘿卜變成數字,又將美工區的開心帽做成數字帽。在游戲中,幼兒自己制作帽子,再進行數字蹲的游戲。游戲后期,在數字蹲的基礎上,他們還創造了不同的規則。這樣的游戲,來源于幼兒的行為需求,是他們自發性游戲的加深;游戲中所使用的道具也是幼兒自己制作的帽子,最后他們還創造了屬于自己的規則。當然,要做到這些,教師需要做生活的有心人,善于發現生活中的情境,發現幼兒的行為需求。
教師通過創設貼近幼兒生活、符合幼兒年齡特點的情境,將現階段幼兒所學的數學知識融入情境中,既可促進幼兒社會性的發展,又能鞏固幼兒相關數學的學習,可謂一舉兩得、兩全其美。數學活動“剝豌豆”的目標之一是引導幼兒學會在記錄表中記錄豌豆數量,在課上,只需一張記錄表、兩節豌豆就能進行操作,這無疑是不夠有趣的。在益智區中,我設計了新游戲《我的飛機飛多遠》,首先以數刻度取代數個數。其次增加記錄次數。在游戲中,幼兒自行折飛機并試飛,記錄飛行長度。在飛機落地后,他們首先橫向和其他幼兒比較,進行探索,模仿優勝幼兒飛機的外形、機翼。之后,他們縱向和自己比較,不斷調整,試圖讓自己的飛機飛得一次比一次遠。通過這個游戲,幼兒不僅學會了如何進行記錄,還學會了主動探索,在探索飛機飛行長度的過程中不僅培養了愛動腦的習慣,還促進其理智感的發展。
材料是益智區游戲的靈魂所在,每一個游戲都需要材料的支撐。材料的適當與否直接決定了幼兒對于游戲的興趣,所以材料投放的適宜性就顯得尤為重要了。益智區的材料選擇最好與幼兒的生活密切相關,如果脫離了幼兒生活,那么這樣的學習是毫無意義的。如在中班數學活動“小魚有多長”中,教師可以把測量運用到生活中,給幼兒提供記錄的工具,包括蠟筆、記號筆、鉛筆以及一張記錄表。幼兒可以利用這些材料測量出班級里面的任何東西,有時用記號筆測量桌子有多長,有時用蠟筆測量本子有多長,有時用本子測量床有多長……真正把測量運用于生活之中,把數學和生活緊密聯系在一起。
生活中的材料是有限的,而想象力和創造力是無限的。創造力有多少,材料的變化就有多少。用骰子舉例,在小班,教師可以用骰子認識各種色彩,六面分別畫上紅、橙、黃、綠、藍、紫,孩子們投擲到哪一個就說出哪一個的顏色。而到了中班,教師可用骰子讓幼兒學習數量。在大班,骰子又有不同的功能,教師可用骰子進行統計的學習,在骰子上貼不同的動物,然后不斷擲骰子,統計每種動物擲中次數。骰子的功能還有很多,只要教師潛心研究,就能發現更多的功能!因此,益智區的創設有無限可能,教師要做一名具有細心和潛心的“兩心”教師,努力創設生動情境,投入適宜材料,為幼兒創設有意義的益智區。